正在进行时--发酵工艺控制要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第三节----复杂系特点,在发酵行业的具体体现       

点评

坐定,开讲。  发表于 2013-1-14 23:1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3: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讲之前,首先感谢诸位对课程的关注,并特别感谢的是王统石先生和字母哥。

今天,我和我们系的研究生提到一个话题,就是理工科中,工艺的思维类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推理(或计算)型,是描述型----这个在前面已经讲过一遍了,在样本的分类----均质样本(无个体样本),小样本和大样本,其中,大样本,也就是发酵的样本,使用的分析方式,就是描述型控制的操作特征,就是“检测-分析-反馈”体系使用时密集取点和对同一个过程进行多参数同时,重复描述。其原因,是因为整个工业控制,包括机械制造和化工,都是建立在一个既定技巧上的,这个技巧,就是经验公式的建立。
理论上讲,在连续且可导的过程中,应用分段法,总是可以建立经验公式的,在某一固定阶段,常见经验公式以以下形式存在:
F(x)=am(x)+bn(x)+co(x)+---+k
其中,k为常数项,a,b,c---为系数。
而由于大样本虽然在连续和可导性上,向均质样本回归,但是,在回归过程中,由于复杂系本身具有测不准的特性,使得经验方程的常数项和系数稳定性丢失(常数项变成了包含有随机因素和概率在内,含有中断点的超越函数,而系数也由常数变成了复杂函数),这就造成了每一次生产过程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经验方程,使得套用推理或计算得到的经验方程,实际上失去了指导生产的意义,而必须用描述,或,尽可能去描述的方式进行控制。这就是为什么进行密集取点,多平行参数控制的实质。
在工作中,要杂糅理工科机械的思维模式和近似于艺术的非量化的思维模式,来对复杂系的实质与检测手段相对机械之间进行弥合----华东理工和无锡轻工,往往说“发酵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原因也在于此。
而我,我不强调技术和艺术的区别,我会说,你看到了什么,永远要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看法是第一位的,所谓作法,是看法最微不足道的延伸----这就是描述型控制的特点。
那么,怎么看?
虞世南说得好,“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您得先站高了看,站高了,怎么看?看不清啊,没关系,给,我给您望远镜----军用的,还带标尺呢,方便吧。站不高,或站高了却不用望远镜,您是看不见的,您看机械制造用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就够了,您看化工合成,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就够了,您看发酵,对不起,他们没给您准备望远镜----但是没关系,他们不给,我给。
这是我开拓一下大家哲学思路的原因----而且,我的观点,描述居多,推理并不是我建立体系的技法---没办法,我是搞发酵的,发酵的特征,就是描述。
以前,我给研究生上课时,常说,给本科生上课,我有义务让学生听懂,而对你们,对研究生,就不同了,我有权利不必让每个学生听懂,而你们却有义务听懂我在说什么----我和华东理工不同,我不证明谁对谁错,我和无锡轻工不同,我也不证明----也许我们三家都对,也许我们都错,也许有对有错,这你得自己推理---我不是没有,但我不讲,为什么,因为你们是成年人,你们不是还没毕业的本科生。
那这次讲座呢,看我讲座的,没毕业的本科生不占多数吧。
虽然如此,我还是做了严密的论述----基本就是从高中水平讲起,略微用到大一的微积分,只要用心,每个大一以上学历的同学,都能听懂----如果不懂,请重新阅读,并请阅读发酵生理学,发酵过程控制方面的参考书,书目我就不列了----毕竟能写得出的这类书,和写这类书的人,都不多。
以上算是建议,下面正式展开。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40 贡献值 +20 收起 理由
lzm_001 + 4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2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赫娜兰孤城 发表于 2013-1-14 23:18
开讲之前,首先感谢诸位对课程的关注,并特别感谢的是王统石先生和字母哥。

今天,我和我们系的研究生提 ...

没想到先生语言这么幽默。

冬夜里,先生辛苦了。

操作失误,占用楼层,抱歉!

点评

您客气了。  发表于 2013-1-15 0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        结构性在发酵过程上的体现
第二,        全息性在发酵过程上的体现
第三,        自组织自起源
第四,        累加效应
分别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        结构性在发酵过程上的体现
我们知道,在最大母体系中,结构是与功能对应的,是存在的形式。而结构性的体现,就是,(在简单上看)当元素(或低级结构,或相对于更高级母体系的子体系)构成上一级时,由于结构的作用,会出现“新”的功能,而体现出1+1大于2的表观现象。
上文已经论述,实际上这种现象,是母体系再分解为低级体系时,由于结构“破坏”----其实是结构在时间轴上,由显性转化为隐性---时,相对功能的丧失或隐化。实际上,简单不可以累加得到复杂,复杂不可以拆分得到简单。虽然如此,我们还是用这个“1+1大于2”的描述方式(当然我们要知道这个方向是错的----实际上,任何子体系,都是人为“分割”的最大母体系,或最大母体系的一部分,而实际上最大母体系又是不可分割的。用这种视点。而不是,由小体系堆积累加成为最大母体系。)来看一看,当细胞累加时,一旦形成结构或准结构,产生了什么新的功能。
细胞群,完全一样的DNA,只不过存在有不同的年龄段的细胞群,在发酵罐中,是不是一盘散沙呢?
发酵罐,有补料,有调控,有进风--- ---
细胞,完全同一个克隆,不同代谢状态,有幼年,有成年,有老年,有垂死,有新生---
体积固定,搅拌转速相对稳定,粘度变化连续,其他参数变化连续,不仅连续,而且可导---
这时,完全没有物质基础,没有蛋白来区分,更没有DNA来决定任何调控蛋白,但是,不同代谢状态的不同年龄段的细胞,产生代谢分类---虽然搅拌在一起,却产生了类似高等生物生理学方面的反应。
这是发酵生理学赖以成立的原因----实际上,微生物是一个描述定义,微生物的外沿很模糊,而对微生物最“靠谱”或最严格一点的定义,就是没有组织分化的生物(实际上有例外的),那么,联组织分化都没有的生物,肯定没有器官,没有系统,也肯定没有真正的“生理学”。
但是,一旦把细胞困守在固定空间,使胞外酶共同作用,则出现“准生理”现象,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着自我调控。而发酵过程工程师,就是通过这种对生理参数的理解和控制,实现对发酵过程的控制。
这就是发酵的结构性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0: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特征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传统或经典意义上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和DNA 决定这种准生理现象和它的自我调控。
其实物质基础还是有的,我们如果再一次强调结构,则,不同菌龄的细胞实际上由于代谢模式不同形成了结构。而发酵罐体积和搅拌线速度及进风形成的气液固胶四相体系,也是形成结构的因素。这两个原因还存在着互相加强的作用,这就使准生理现象发生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使得发酵过程“活”起来了,可以在生理参数的角度,对过程进行监控。
另外,补充一点,是不是高等动物的生理调控中,调控蛋白也不是必须的呢----蛋白是调控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而不是调控存在与否的条件----在调控蛋白被进化好以前,比较原始的调控已经存在了。调控蛋白的起源,就是原始的调控----这样,调控蛋白,实际上是“调控”这个复杂系的构成部分----它的起源,就是起源于调控本身了----着就符合自起源,自组织的特点了。我不懂高等生物,只是推测,没有能力展开,见谅,下面回到发酵,回到微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1: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全息性在发酵过程上的体现
前面已经讲过,其实在复杂系中,所有特征实际上只不过是复杂系,即最大母体系的唯一特点的不同角度描述而已,特点只有一个。那么,复杂系的全息性,也即其体系套体系的构成方式,实际上,就是结构性的另一个描述方式。则,在上面发酵的结构性上,已经体现有全息性。
全息性的特点,是大小体系复杂相套---不仅仅母体系包含子体系,其实,子体系也包含有母体系,在体系中,任何真正分离的个体或部分是不存在的。
在处理发酵工艺问题时,我们会说,“所有不可以在局部解决的局部问题都是更大范围内的全局问题”,这就是全息性的一个表现。
全息性在发酵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密集采点,多参数描述描述同一过程,则整个复杂系的代谢过程可以被描述或,可以被猜测----虽然,实际上,由于复杂系测不准原则,真实不可以被精准描述,但是,也由于复杂系中,任何明确视点下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错误,则利用全息性原则,在更好利用多参数描述同一过程的方法下,可以实现对过程相对准确的描述和把握。这是全息性的应用。
全息性在发酵的另一个应用是,由于子体系与母体系的关系(如上说述),则,利用全息性,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微观目的----即,通过生理水平的,对整个发酵罐的参数调节,来控制细胞,亚细胞水平代谢,以实现生产目的,通过生理参数,实现对细胞形态的调控,而后实现细胞代谢调控,以实现生产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菌龄整齐----明确分化的细胞群,是加强结构性的关键,也是凸显出全息性的关键----其实,下文要谈到的累加效应,也是结构和全息性的另一方面----实现加强累加时,也需要菌龄整齐。
这是一通具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2: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自组织自起源
关于自组织自起源问题,其实前面讲述自组织时,就是用的微生物细胞做实例。现存所有微生物细胞,或,甚至于所有细胞,并不是最早那个细胞的“后代”那么简单----所有活着的细胞或活过的细胞或尚未活着的细胞,实际上都是最早那个或,那些细胞它们本身----您没法对二分分裂的细胞分出哪一个是母代,哪一个是子代,而非营二分分裂的细胞,其繁殖或分裂过程(包括有性生殖),也都可以看做是二分分裂的改进或变异或二分分裂中一种形式。
而事实上,即便是所谓最早的一部分细胞,它们的代谢形式,有可能在细胞膜围成球状之前,就已经完善着进行了----细胞形态,与前细胞形态,已经是可以统一到某个整体代谢中,则细胞必起源于前细胞形态,则必起源于细胞与前细胞形态共同属于的那个更加本质的生命中----细胞,任何细胞,包括世界第一代细胞,都是自起源的。
自起源必然带来自组织。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需要浇水,呵护,但是,它不需要你来塑造的----它本身就能长成一棵树的----这就是自组织过程。
发酵的自组织性,除了细胞水平,还体现在细胞群体会自发产生准生理代谢上----这一点统一于结构性和全息性。那么,这种准生理的宏观代谢,也会是自起源的吗?在有发酵工艺,有发酵罐把纯培养“关”到发酵罐里之前,难道就有这个准生理现象吗?
回答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准生理现象在有发酵罐之前有没有,而在于,准生理现象,甚至生理现象,能不能看做是一群DNA完全一样的细胞群在一起代谢时的一个内在要求---这就是细胞,复杂系本身的特征。
则,进化的动力就好理解了----虽然微生物不讲进化----太混乱,太复杂,路线交叉点太多----但,组织分化的内在原因也就解决了。------进化成组织,并不是随机突变产生了调控蛋白,进化成组织,是细胞这个复杂系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这个自组织原则,或,为了自组织更加有效和精准,才进化出调控蛋白来保障组织分化。
这样,高等生物与微生物就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本来也没有。
我们就可以在宏观上更好的理解微生物了。
这就是自组织,自起源----其实也是结构性和全息性。

点评

注意进化的内在动力。  发表于 2013-1-15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        累加效应
累加效应在前面已经比较全面的论述和描述了,在这儿直接讲结论。
累加效应最直接的作用,是发酵上,出于对工业的成本的精准控制,或,出于对产量的苛求,给菌种或细胞纯度提出了超越基因水平的要求。
一般的,菌种保藏,只要DNA没变化,就认为没退化---所谓保藏水平的复壮,就是淘汰突变细胞。但是,生产菌种,就没有这么简单。
按照一般发酵企业组织形式,总公司最少有两个菌种库,而每个车间,或,每个子公司,都会拥有自己的菌种室。发酵过程不会对总公司的菌种库提出要求,那是菌种室的事。不过,过程工程会对隶属于车间的菌种室提出相当苛刻的要求,就是代谢纯菌种,或蛋白纯菌种。
进入生产的细胞,不仅仅遗传物质一样,而且,代谢路线也必须一致----一旦发生低产量细胞超越节点----这个节点很低的----就会造成严重减产。其原因就在于,进入低产状态的细胞,由于没有产产品的压力,往往会具有一点点的代谢优势,这个优势相当微弱,在开始时,甚至不被察觉。但是,由于累加效应,很快就会成为主流,或,成为干扰主流的重大因素。
利用好累加效应,则要求蛋白纯菌种,使菌株的高产蛋白型成为主流,一旦这样做了,后期调控的压力就会相当之轻。
加强累加效应,加强累加效应的振幅,其技巧之一,也还是菌龄整齐,以便形成强有力的“共振”。
另外,累加效应的实际应用还体现在,发酵过程工程师基本调控任务,或,其调控的实质,或,决定其水平高低的关键,就在于,用宏观手段,去除中间代谢产物及副产物造成的反馈抑制。其实,就是消减负面的累加效应对过程的影响,以得到更高的产量。
任何工艺手段和目的,都要考虑到累加效应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比如,甚至发酵后期,应用延长手法,把残糖等小分子有机质耗掉,以减少粘度等负面影响,来方便后提取工段工作----就是这么小的工艺目的,也是利用了累加效应的。
群体代谢,本来如此。

点评

感谢孤城老师,您辛苦了。深夜,还在为我们传道授业。发酵工程的获益,这个帖子堪称开年大作。不知道用何言语表达,孤城老师,寒冬请您在敲打键盘的时候,多多注意身体。  发表于 2013-1-17 14:02
第四讲到此,下课。  发表于 2013-1-15 0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0: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啊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 11: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