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4 23: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讲之前,首先感谢诸位对课程的关注,并特别感谢的是王统石先生和字母哥。
今天,我和我们系的研究生提到一个话题,就是理工科中,工艺的思维类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推理(或计算)型,是描述型----这个在前面已经讲过一遍了,在样本的分类----均质样本(无个体样本),小样本和大样本,其中,大样本,也就是发酵的样本,使用的分析方式,就是描述型控制的操作特征,就是“检测-分析-反馈”体系使用时密集取点和对同一个过程进行多参数同时,重复描述。其原因,是因为整个工业控制,包括机械制造和化工,都是建立在一个既定技巧上的,这个技巧,就是经验公式的建立。
理论上讲,在连续且可导的过程中,应用分段法,总是可以建立经验公式的,在某一固定阶段,常见经验公式以以下形式存在:
F(x)=am(x)+bn(x)+co(x)+---+k
其中,k为常数项,a,b,c---为系数。
而由于大样本虽然在连续和可导性上,向均质样本回归,但是,在回归过程中,由于复杂系本身具有测不准的特性,使得经验方程的常数项和系数稳定性丢失(常数项变成了包含有随机因素和概率在内,含有中断点的超越函数,而系数也由常数变成了复杂函数),这就造成了每一次生产过程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经验方程,使得套用推理或计算得到的经验方程,实际上失去了指导生产的意义,而必须用描述,或,尽可能去描述的方式进行控制。这就是为什么进行密集取点,多平行参数控制的实质。
在工作中,要杂糅理工科机械的思维模式和近似于艺术的非量化的思维模式,来对复杂系的实质与检测手段相对机械之间进行弥合----华东理工和无锡轻工,往往说“发酵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原因也在于此。
而我,我不强调技术和艺术的区别,我会说,你看到了什么,永远要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看法是第一位的,所谓作法,是看法最微不足道的延伸----这就是描述型控制的特点。
那么,怎么看?
虞世南说得好,“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您得先站高了看,站高了,怎么看?看不清啊,没关系,给,我给您望远镜----军用的,还带标尺呢,方便吧。站不高,或站高了却不用望远镜,您是看不见的,您看机械制造用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就够了,您看化工合成,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就够了,您看发酵,对不起,他们没给您准备望远镜----但是没关系,他们不给,我给。
这是我开拓一下大家哲学思路的原因----而且,我的观点,描述居多,推理并不是我建立体系的技法---没办法,我是搞发酵的,发酵的特征,就是描述。
以前,我给研究生上课时,常说,给本科生上课,我有义务让学生听懂,而对你们,对研究生,就不同了,我有权利不必让每个学生听懂,而你们却有义务听懂我在说什么----我和华东理工不同,我不证明谁对谁错,我和无锡轻工不同,我也不证明----也许我们三家都对,也许我们都错,也许有对有错,这你得自己推理---我不是没有,但我不讲,为什么,因为你们是成年人,你们不是还没毕业的本科生。
那这次讲座呢,看我讲座的,没毕业的本科生不占多数吧。
虽然如此,我还是做了严密的论述----基本就是从高中水平讲起,略微用到大一的微积分,只要用心,每个大一以上学历的同学,都能听懂----如果不懂,请重新阅读,并请阅读发酵生理学,发酵过程控制方面的参考书,书目我就不列了----毕竟能写得出的这类书,和写这类书的人,都不多。
以上算是建议,下面正式展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