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猪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 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可达100%。发病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 口蹄疫病毒属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人和动物感染以O型最常见。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没有不同,但型间几乎无交叉免疫,每一血清型又分为若干亚型。 口蹄疫病毒为高度可变异病毒之一。在流行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易感动物免疫状态的影响,容易发生某些变异,给此病的猪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猪口蹄疫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在的春寒冷的季节,在猪群中反复发生流行,对幼仔猪100%的发病,严重时病死率100%,成年猪病死率不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 猪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同样离不开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猪三者构成的链条,其流行强度、波及范围与病毒株、宿主抵抗力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猪和潜伏期的猪是最危险传染源。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目前尚未见到垂直传播的报道。 病猪舌面水疱皮、唾液、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均可排出病毒,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皮为最多,精液排毒可使受精的母猪感染发病。 病猪临床症状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跛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 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控制和扑灭猪口蹄疫的有效措施是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限制动物移动和肉品上市,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接种疫苗时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口蹄疫的血清型众多,且各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力,如果接种多种口蹄疫疫苗很可能导致重组变异的发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该病没有特效治疗的猪兽药,安多福万金水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将病猪的破溃处使用万金水冲洗。 该病的主要猪病防治措施为不从疫区购进动物及其产品、 饲料等,来自非疫区的动物及其产品要严格检疫。口蹄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定期使用安多福万金水进行严格的带猪消毒和饮水净化消毒,发病后及时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分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