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3|回复: 5

四季反常气候下畜禽疾病的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 1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医指导当前畜禽疾病防治的局限性
   当前疾病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全身性感染。并且发病早,传变速度快,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治疗时间长,机体恢复慢。而现代兽医往往过多的依赖西药抗病毒、消炎、解表,或频繁使用现代生物基因技术进行防治。从而导致畜禽机体变得愈加脆弱,病毒毒株压迫性变异速度加快,环境变化对畜禽健康的影响越加突出。产生高死亡率,无法治疗等严重后果。近年来畜禽疾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畜禽生产性能不断提高,规模饲养和缺乏动物福利,水质安全威胁加大,空气污染严重,动物营养堪忧,遗传性疾病越来越严重,疫苗和抗生素抗病毒西药使用频繁等。不从这些整体观去认真的看待疾病,疾病会越来越严重,西医技术和观念对防治畜禽疾病的局限性就越大。特别是四季反常,春应暖而寒的季节,体现的更加明显。
   当前畜禽的这些病症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采用西医和西药固定的、规范的生物模式常常难以奏效,解表药只是暂时之机,并且引发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中医整体动态观察的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中医的逆向思维方式,可以从疾病所体现的症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为当前畜禽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四季反常对畜禽机体健康的影响:
    四季,也称“四时”,就是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季节交替,是地球作为宇宙间的星体公转和自转形成的。中医认为,畜禽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及气血、水液,还有精神状态、食欲,都与四时阴阳变化有关。畜禽的生理活动与食欲及精神状态,只有适应暖、热、凉、寒季节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保持健康,减少发病,即使发病也有助于机体恢复。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畜禽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于小环境之外的。
    当前畜禽的规模性饲养,妄图通过独立的小环境改善,即现代化封闭的鸡场建设,减少或去除外界及气候的变换对畜禽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错误的理念。动物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应”,其中天为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指人类,相应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人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当自然环境变化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体,并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界是人生命的源泉,人类受天地间正常变化规律的支配,并顺应着四时变化的规律来完成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到气相得而和,不相得则病。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与动物机体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称之为“正气”。如果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机体的适应则相对困难,畜禽容易发病。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季节交替,如冬春交替,夏秋季节交替等。气候的急剧变化,机体的不适一般为应激性疾病。可采用清热解毒、润燥利咽、或补足肾阳的中药进行调理和防治,如“强效双黄连”,提前使用或反复使用,“脾胃康”温煦肾阳。
  冬春交替畜禽保持机体健康的方式:保障肾阳充足。寒气重就会导致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五行中属水,肾水不足就会导致虚火上炎,肝属木,一旦缺少肾水的滋润,肝脏就无法保持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保证畜禽舍温暖,不受风寒侵袭,小剂量反复使用脾胃康(冬季脾胃康在原方基础上,重用温补药如干姜、附子、杜仲、淫羊藿等温补肾阳之品)。这个时期出现的发热、炎症如鸡发热感冒、肺炎、腹膜炎,鸭浆膜炎、肝肾炎症等使用解热药和消炎药效果都不甚理想。这是因为如果畜禽舍内寒冷,出现的症状都是由寒伤肾引起的,寒为热病之因,由虚火引起的虚热,消炎药和解热药祛热,效果不理想。可采用脾胃康或清瘟康予以治疗。如果是实火:中医的清热、解毒、降火和西医的消炎都是有效的,如热结大小肠、胃,使用新疫康或四黄解毒液+青霉素或肠杆净;热在肝胆肾,使用肝肾舒+青霉素或肠立得效果就比较理想;如热在营血,使用病毒威或瘟毒净+肠杆净;热在气分,使用新流速康+肠杆净或气囊净,退热效果就比较好等等。
    冬春交替时畜禽容易发生寒湿症,主要表现为:眼脸苍白、流清涕、喷嚏,肾脏肿胀、腹腔有白色粘液、气管或支气管有稀薄黏痰。寒湿症采用:痰易净或冬季使用的病毒速康。

春季反常状况下畜禽疾病的防治
   春季气候反常,该暖而寒。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就是说,畜禽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季节与五脏的关系大致是春宜养肝,夏宜养心,长夏宜养脾,秋宜养肺,冬宜养肾。正如《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所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有“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即逆此规律,将会影响肝木的生理特性,抑其生发、条达之性,引起气滞血瘀,或痰气互结、气滞水停,或影响脾升胃降,或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多使用痰易净、肝肾舒、小柴胡等化痰理气、疏肝利水之药。

    春温病的防治: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证候初起即可出现高热、吭哧、呼噜等里热证表现。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春温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亦有兼见表证者,但表证为时甚短。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一种是里热盛而兼有怕冷等卫表症状的,称为“新感引发”。由于畜禽健康状况不同,故起病之初又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分。从气分发出者,可入营、入血;从营分发出者,既可外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由于本病里热炽盛,热邪多易侵犯心营而发生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因热邪淫及于肝而致热盛动风,至病变后期,每致热灼肝肾之阴而为邪少虚多之候,导致眼结膜红肿发炎。春温病的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顾护阴液。热在气分者,初起宜苦寒清泄里热,使用新流速康+克毒健+消炎药;热在营分者,治宜清营养阴,透热外达;兼表证者,佐以解表,使用病毒威或瘟毒净+克毒健+消炎。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其中营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可从气分发展而来。营分热邪不解,即可深入血分。如热盛动血者,治宜清热凉血,使用清瘟康+消炎。

四季反常气候疾病的防治:
    四季反常的发病多为疫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性疾病。表现为发热(高热、高热夹湿、虚热)、厌食、疾病传变速度快、治疗困难,抗病毒西药无效、消炎效果不好等。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和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畜禽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表现为吭哧、呼噜,气管、肺脏不断有白色黏痰出现,说明热夹湿。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表现为吭哧、发热、精神不振,呼噜加重。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表现为出血、脱水、肌肉发绀、食欲减退。当温热病邪侵入人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卫气营血症候的传变规律:在外感温热病过程中,卫气营血的证候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1、顺传:外感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传变,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2、逆传:即不依上述次序传变,又可分为两种:一为不循经传,如在发病初期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而直接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证候;一为传变迅速而病情重笃为逆传,如热势弥漫,不但气分、营分有热,而且血分受燔灼出现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气候反常时,通常热在卫分的时间极短,或病情直接表现为气分和营血症状。用药时避免使用强效双黄连等解表药,而直接使用新流速康或病毒速康或者瘟毒净或病毒威,尽量把病情截住在气分阶段。畜禽机体虚弱或前期使用抗生素过多时,往往热病直接体现为营血阶段,治疗时间长,恢复困难,死亡率低但时间长。可直接使用瘟毒净或清瘟康予以治疗。

    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体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临床表现:发热与怕冷,并见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风温伤肺,故甩鼻、喷嚏、吭哧。使用强效双黄连即可解决。卫分阶段用药,一般在早晨10点前使用完毕最好,且首次剂量加大。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首先治其表,然后治其肌肤,治其筋脉,治六腑,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就是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规律。尽量把疾病止住在表的阶段,而不要病邪入里,产生里热证。如果到了五脏就到了营血证。治疗困难。用药的规律为:强效双黄连--新流速康(或病毒速康)--瘟毒净或病毒威或四黄解毒液--清瘟康  

    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气分证是温热病的化热阶段,大多由卫分证的发展而来。气分热盛是指热既不在表,又未入营的里热证,热病的气分热证和脏腑的气分的热证都以脏腑的病理改变为核心,两者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否发热上。病邪在气分,发高热;病邪在脏腑,不发热。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上有湿热相兼、热结胃肠、热郁於肺,或热毒壅盛等情况。气分热盛最易伤津,必须随时注意保存津液。“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但也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因比较广,病程也比较长。病邪由卫分传入气分,或由伏热内发,表示病势转深,邪正相争趋於激烈阶段,邪正俱盛。气分证发展,可传入营分或血分。

   温邪由卫表入里或直接入侵气分,而未入营血的一切病证皆列入气分证范围。它既不象卫分证那样短暂即变,也不如“其热传营及血分“耗血动血”可辨。邪入气分,病程较长,波及面广,表现复杂。如果呼噜、吭哧症状不解,又出现拉料便,消化不良等现象,说明热夹湿而伤脾胃所致。那么新流速康或病毒速康均含有祛湿利水的药物如苍术、藿香和茯苓、白术,以燥脾湿、利肾水。
   气分证是温病过程中正邪相争的关键时期,疾病好转与恶化的重要阶段。好转者邪而外解,恶化者深入营血,因此把住气关,阻止由气入营、入血极为重要。入营入血后,使病情急转直下,将出现一系列衰竭现象,死亡率显著增高。可使用“新流速康”,快速阻止病情发展,达到驱邪务尽,调整机体,促使畜禽康复。
    气分阶段用药一般1日2-3剂为好,早、中、晚各一剂。
  营分证候:营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表现的征候。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精神不振,晚上发热高,死亡率相对于白天高。  
    营分阶段用病毒威或瘟毒净,早、中、晚4点以后各一剂,尤其是晚上4点以后用量加重。        
  血分证候:血分证是热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是外感温热病的极盛阶段,既可表现为里实热证,也可兼有虚象,而成为虚实夹。是指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精血津液的危重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也是卫气营血病变最后阶段的证候。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热盛动血,心神错乱。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临床以血热妄行和血热伤阴多见。
    1.血热妄行证;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出血肾、肝、脾、肺、心包、心肌、肌肉出血症。可大剂量使用瘟毒净+清瘟康+消炎药,使用时间一般为5天以上。
    2.血热伤阴证;是指血分热盛,阴液耗伤而见的阴虚内热的证候。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暮热朝凉,零星死亡,以早晨发现死亡为主。可大剂量使用清瘟康+消炎药,使用时间6天以上。
本文为独家文章,版权为张方水所有,转载时请著名。禁止侵犯本人版权,一经发现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2-6-19 1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9:5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bdxsc2012 发表于 2012-6-19 11:23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更多技术文章,QQ空间517679510,欢迎喜欢中医与养殖业的朋友共同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能在此与你交流养鸡技术,我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0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sbdxsc2012 发表于 2012-6-19 21:20
谢谢,能在此与你交流养鸡技术,我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1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2 21: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