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2|回复: 0

[综合] 关注“猪坚强”背后的“猪周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16: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去年6月份以来,全国生猪价格呈现出持续较快上涨之势,到今年7月份已连续上涨14个月,累计涨幅超过60%,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关注“猪坚强”背后的“猪周期”,“猪周期”带来的“肉贵伤民”和“猪贱伤农”更加值得警觉。
    “猪周期”是指生猪(猪肉)价格呈现出明显的波峰、波谷交替的周期性特征:一轮大涨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轮大跌。“猪周期”在全国已反复出现过多次,每次都是3年左右,其特征是:猪肉价格“涨一年,平一年,跌一年”,生猪饲养“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循环,生猪生产随之大起大落。全国生猪价格出现循环周期变动主要是生猪生产周期长和生产的盲目性所致。散户的快进快出影响市场稳定,导致产量忽多忽少和肉价大起大落。
    自去年以来此轮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供求方面的原因,还有前期饲养效益及价格偏低等的影响,是“猪周期”的综合反映。猪肉类消费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常规情况下,冬春气温低,因人体生理机能需求和节日传统习惯,肉副食需求量相应增加,受市场影响,价格相对较高;夏季是消费淡季,价格往往处于年度最低水平。但今年随着CPI持续上涨和中秋、国庆“两节”的即将到来,短期内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年内价格仍将会处于高位运行,春节期间可能达到最高点,初步预计这种状况可能会维持到明年2-3月。
    生猪价格起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因此,深入研究“猪周期”,并着力采取强有力的“反周期”措施已成为生猪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必备要件。
    一是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加强生猪规模饲养场基础设施改造,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饲养比重。加大生猪良种引进、繁育、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化水平,使生猪生产在建场、饲料加工、生猪喂养、繁殖以及防疫体系等环节中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生猪生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正确预防“猪周期”。
    二是加强防疫监控,降低生猪生产风险。健全生猪生产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全国生猪生产状态、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疫情防治等的追踪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引导饲养户合理调整饲养规模,优化饲养结构,促进供需平衡,科学规避“猪周期”。
    三是完善生猪冻肉储备建设,建立健全市场调控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稳定市场,抑制“猪周期”。
    四是促进生猪期货机制的建立,增强生猪生产发展的稳定性、长效性,化解饲养风险,彻底根治“猪周期”。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2 02:5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