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苗的研究是我国少有能在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经典的C株成了许多国家净化猪瘟的首选。但令人奇怪的是,猪瘟却依旧在困扰着我国 养猪业,甚至被誉为养猪业的三大疫病。 脾淋苗与细胞苗争论、乳前免疫的争论、RID的炒作和争议……猪瘟苗的市场竞争可谓空前激烈,虽然当前猪瘟苗的单价利润已经极低,但庞大的政府采购数量让30多家疫苗企业在争抢着这个硕大的蛋糕。 疫苗不断更新换代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猪瘟的报道,是在1925年关于猪瘟免疫血清的记载开始的,至于何时发现和证明猪瘟存在,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在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周泰冲等人研制出国际上公认效果最好的猪瘟弱毒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简称C株),在国际研究猪瘟疫苗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据了解,国内对猪瘟疫苗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50年代。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猪瘟威胁,早期便有猪内脏灭活组织面的研究,但防疫效果并不理想。 自C株被广泛应用以来,1957年起我国开始推广兔化弱毒组织疫苗,同时,成功掌握了真空冷冻干燥疫苗技术,解决了疫苗保存困难的问题,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研制。为解决同源组织疫苗污染、产量低的问题,科研人员尝试采用家兔脾淋组织制苗,每只家兔所疫苗可供300头猪免疫;1964年又研制成功乳兔疫苗,每只乳兔所制疫苗可供1500头猪使用,逐步提高了产量。 1974年黑龙江兽医研究所用原代猪肾细胞;1975年转入细胞培养制苗的技培养兔化弱毒制苗,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78-1980年全国有13个兽药厂生产猪肾细胞苗,实现了用原代猪肾细胞进行工厂化制苗,并用细胞毒配制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使用。 为了避免用同源细胞生产疫苗有污染强毒的危险,1980年研制成功绵羊肾细胞苗,1982年奶山羊肾细胞苗和1985年犊牛睾丸细胞苗相继研制成功,为猪瘟疫苗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 随着猪瘟流行特点的不断变化,国家对每头份猪瘟疫苗病毒含量最低要求越来越高,由之前的150个兔体感染量(简称“RID”)提高到750RID,“其中政府采购苗更是要达到7500 RID”,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前身广东省生物药厂)总经理林旭野向记者介绍,传统猪瘟疫苗(脾淋组织苗、牛睾丸细胞苗)已经暴露免疫力低、易受外源性污染(如兔群疾病,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产能有限等缺点。近年来,永顺公司利用猪的传代细胞系生产猪瘟疫苗(ST传代细胞苗),不但克服了传统疫苗弊端问题,重要的是可以将疫苗的免疫力提高10倍以上。 而作为第三代疫苗——猪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我国仍处启蒙发展阶段,有许多科研机构专家在研究。专家认为,基因工程苗距产业化发展还用很长一段时间。 此外,目前联苗产品的安全性、疗效并不被认可。林旭野分析,主要是因为联苗技术要求高,各成分间含量难确定,协同、拮抗、配伍禁忌等难控制造成联苗质量不稳定。但联苗的安全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猪群因打针引起的应激反应。研究高效,安全、适用的联苗,是未来疫苗研究的一大方向。 脾淋苗PK细胞苗 2007年国家农业部将猪瘟列入强制免疫,使得猪瘟疫苗市场蛋糕迅速膨胀,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又以脾淋苗和细胞苗的竞争最为激烈。 业内专家表示,脾淋苗与细胞苗在技术层面上都相当成熟,产品各具特色。脾淋苗具有免疫原性强,富含多种免疫增强因子,对猪瘟免疫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优点,特别是用于母猪的加强免疫和有母源抗体小猪的免疫,其免疫效果更好;而细胞苗则具有抗体水平均匀度好,应激反应小,成本低的优势。 “实际上,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两种苗在同等病毒含量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差别并不大,两者之间出现的争议大半是源于疫苗企业之间、疫苗经销商之间的商业竞争”,阳春养猪行业协会兽医师何宏林向记者介绍,协会曾对接种猪瘟脾淋苗及细胞苗效果进行比较,最终检测到的抗体水平没有很大的区别,现实生产中两者的保护力也没有出现明显差别。 在商业竞争中,脾淋苗和细胞苗推广商家互相以攻击对方的缺点,以此来赢得市场颇为戏剧性。 早在2006-2007年高热病盛行期间,脾淋苗正是凭借免疫原性强,相比起细胞苗病毒含量低(当时国家标准是150 RID)、且受牛腹泻病毒污染严重的影响,迅速占领市场,并成为政府采购苗的最大赢家。 但是,脾淋苗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健康家兔,通过接种前后严格的体温测试,将合格兔子宰杀取其脾脏和淋巴结经固定工艺加工而成。那么,大量的健康兔源如何保证?生产过程中人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等不利因素,就成为对手攻击的对象。养殖户心中不免有疑虑,市场上脾淋苗质量参差不齐,以细胞苗或其他组织苗假冒脾淋苗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对脾淋淋苗的市场推广是致命的。 目前,市场的猪瘟细胞苗主要以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苗为主。而近年来,细胞苗受牛腹泻病毒污染问题,困扰着细胞苗的发展。如何保证犊牛睾丸细胞和牛血清安全是生产厂家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 “但不可否认,当前细胞苗仍然占猪瘟疫苗市场的主流”,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昌认为,围绕细胞苗质量稳定、剔除任何外源性病原、抗体反应均匀、高产能等方向依然未来猪瘟疫苗的研究重点。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有资质生产猪瘟疫苗的企业大约有30多家,多数以生产牛睾丸细胞高效苗(每头份病毒含量≥7500RID)为主,附带生产脾淋组织苗,其中有3家以生产ST传代细胞苗为主。细胞苗产品市场价格在0.03-1.5元/头份不等,同等次脾淋苗每头份略高0.2-0.5元。 RID并非越高越好 RID是衡量猪瘟疫苗病毒含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疫病防控的难度加大,每头份猪瘟细胞苗抗原含量国家标准已经升为750RID,脾淋苗抗原含量国家标准仍是150RID。 而在实际生产上,大部分疫苗企业的内控标准要比国家标准要高,很多企业宣传其猪瘟疫苗抗原含量≥7500RID/头份,有些高效苗抗原含量高达1.2万RID/头份,甚至更高。这样养殖户在选择疫苗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疫苗RID越高越好? 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畜苗部销售总监谢显泰表示,一个好的疫苗除了抗原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外,还必须安全、有效、稳定、均一。但“并非疫苗RID越高越好,”谢显泰分析,当疫苗病毒含量过高时,会让机体产生免疫麻痹现象。而仔猪首免时如果病毒含量不够就不足于抵抗母源抗体的干扰。“所以厂家在设计产品时,会根据产品特点做大量的田间试验确定自己的内控标准。”谢显泰表示,考虑到运输、保存、使用环节的损耗,企业内控标准往往高于国家标准,并且对产品质量有严格控制,每批疫苗都经过严格的检测,合格了才能出厂。 据了解,猪瘟疫苗RID非正常“高歌猛进”,与养殖户对猪瘟免疫失败偏激认识密不可分,成都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伏刚介绍,一些养殖户错误地认为注射疫苗越多越好,量越大越好。甚至有些人认为剂量和效果成正比,将免疫失败原因,偏激地指责疫苗RID不够高,所以盲目加大疫苗剂量,而一些商界为利润迎合消费需求,所以非正常“高效价”疫苗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曹海涛建议养殖户,选择疫苗时不要只注重RID,选择疫苗首先从效果、品牌、应激大小、价格等方面考虑。“现在很多规模养殖户选择产品已经很理性了,”曹海涛说,对于新产品,很多规模养殖户不再听业务员“忽悠”,他们往往会先试用测抗体水平是否符合要求,整齐,看到真实实验效果再决定购买与否。 不能忽视疫苗冷链 《中国兽药典》规定,猪瘟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高温、消毒剂和阳光照射。普通的猪瘟活疫苗于-15℃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疫苗启封后,气温在15℃以下,应6小时内用完,气温在15℃以上,应3小时内用完。 不过,实际生产情况中,一些养殖场没有冷藏设施或条件很差,在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养殖户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冷藏。这严重影响了免疫效果。试验证明,如在夏季早晨刚稀释的疫苗到晚上检测时,效价已损失90%。 猪瘟作为国家强制性免疫疾病,政府负责采购疫苗,但据不少规模场养殖户反映,虽然政府免费向养殖户提供猪瘟疫苗,“但政府发的疫苗,我们一般都不敢用”,一些养殖户认为,国家在逐级发放猪瘟疫苗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镇兽医站在储存疫苗时连一台冰箱都没有,更别说冷库了,疫苗长期暴露在常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疫苗变质,失效。养殖户更担心的是,一旦疫苗免疫失败而引发疾病爆发,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我们宁愿花钱在兽药经销商店购买”,不少养殖户表示,具有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经销商都具备有冷库,其储存条件能符合疫苗保存条件。一位兽药经销商也证实,疫苗是兽药店最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国家一类重大动物疾病疫苗相当抢手,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而耐热保护剂作为一种新型冻干保护剂,能改变兽用活疫苗低温保存的缺点,近年来,成为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热点。伏刚介绍,成都天邦在2006年从中国兽药监察所独家技术转让了猪瘟耐热保护剂疫苗,使产品能在2-8℃的条件下就可以保存。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批准了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药厂等公司生产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兔源)。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生物制品种类很多而且物理化学性质各异,对不同生物制品的保护效果并不一致,目前耐热保护冻干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应用在脾淋苗上,细胞苗鲜见。 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昌—— “免疫失败并非都是疫苗问题” 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抑制病等都能造成猪瘟免疫失败,其实在我国对猪瘟疫苗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猪瘟疫苗质量有保证,免疫失败并非都源于疫苗问题。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在规模化猪场对猪瘟的免疫程序众说纷纭,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对仔猪免疫时间、次数、剂量等方面缺乏指导,制定免疫程序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免疫效果极不理想;加大免疫剂量(2-5头份);此外,采用三次免疫、四次免疫,免疫剂量加大到10头份以上等等。 目前,业界对“乳前免疫”争议比较大,在理论上该方法是可行的。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耗费劳动力很大,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者母猪晚上产仔,仔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此外,日常的饲养管理,营养健康,滥用药物等都能影响免疫效果。 至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实没有一成不变方法,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根据猪群抗体检测结果来安排免疫时间,如仔猪猪瘟疫苗的首免时间应依据母源抗体的消长来安排。首免前,对仔猪分周龄采血检测抗体水平,绘制仔猪母源抗体消长曲线,当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注射猪瘟疫苗,既可以尽量降低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影响,也不会形成免疫空挡。 猪瘟免疫的选择时机 目前猪瘟疫苗的免疫程序五花八门,但科学的免疫程序应该是根据猪群抗体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仔猪的首免,如果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较高,免疫后很可能接种的疫苗毒被体内的母源抗体中和,导致效果不佳。如果仔猪母源抗体很低时免疫,很可能仔猪已感染强毒,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学术上和临床应用上多数专家认为,首免时间最好选在抗体阳性率在50%左右时进行免疫。 为排除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接种的干扰,减少猪瘟病毒水平传播,降低猪场猪瘟阳性率,不少猪场采用初生仔猪猪瘟乳前免疫(亦称超前免疫或零时免疫)。乳前免疫必须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应用优质的疫苗,最好选用乳前免疫专用疫苗;二是仔猪出生后确实未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以仔猪出生后其体表呈铁锈色的胎液尚未干燥之前接种为佳;三是操作准确,坚持免疫后间隔1-2小时才吃初乳。学术上对初生仔猪猪瘟乳前免疫仍有一定的争论,在生产实际中,尽管乳前免疫操作技术难度大,接种后吃初乳间隔时间难控制,影响乳前免疫的免疫效果,但很多猪场总结出采用乳前免疫、35、70日龄免疫程序,尤其是猪瘟威胁猪场,其商品猪健康指标、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猪瘟疫苗免疫的总体要求是对所有猪进行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猪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建议使用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的免疫程序: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1头份/头。 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1头份/头,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1-2头份/头;或母猪配种前3周免疫,1-2头份/头。 散养猪免疫: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强化免疫,2头份/头,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零时免疫:0.5头份/头,免疫后间隔1-2小时才吃初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