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4|回复: 0

外资渗透让中国人吃不起肉吃不起油买不起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20: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在本版不合适,请版主移动
~~~~~~~~~~~~~~~~~~~~~~~~~~~~~~~~~~~~~
“高盛养的猪快出栏了,有关猪肉的一些事情就会发生了。”日前,一位业界人士在媒
本上发出这样的信息,让人不得不对中国猪价飙升的原因多了几分资本猜想。“这一轮
通胀真正的见顶时间表操作在高盛手上,因为你说5月份CPI见顶,高盛马上把猪网一个
月涨60%,你说7月份见顶,高盛会在7月份把粮食价格上涨60%。”

高盛真有这样的能量,能左右中国的猪肉价格走势?对此,观察人士指出,最近国内猪
肉猛价是高盛一手炮制的,高盛控制了中国猪肉22%的市场(这个22%的数据是高盛的分
析师透露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猪价猛涨是高盛等外资惹的祸,但是高
盛完全有能力这样做。

进入新世纪后,高盛对中国养猪业投资情有独钟。况且在生猪产业链投资中,它显然是
一个获利者。2004至2006年高盛投资的两家中国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双汇发展和雨
润食品两家企业的业绩均告不菲——在养猪热潮骤起的2008年,两家企业年利润增幅分
别超过20%和30%。

2008年9月,高盛又斥资2至3亿美元,在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
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的“高盛养猪”事件曝光于各大媒体。从表面上看,高盛虽
然没有进入中国生猪的产业链,但别忽略了养殖业最重要是种源,而且优良的猪种他们
是不会提供给和其无关的公司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锐意做中国“猪老板”的外资行,并非只是高盛一家,德意志银行近年
来也开始大规模布局中国的养猪业。2008年8月,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
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同时,德意志集团也注资6000万美元参与近年来在天
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宝迪农业产业集团。

2010年,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定位于
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
,可见中国农业市场存在着巨大机会。

商人求财,资本家图利,广阔的市场是外资进入中国养猪业的前提。而投资却向来是产
业发展的风向标,炒作概念是外资惯用的手法,也是国际金融资本非比寻常的谋略。不
过,越来越多有实力外来资本,尤其是跨国公司纷纷将触角伸及中国养猪业,是否会使
这块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领域最终又沦为“殖民地”?

当然,让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外资大量涉足中国养猪业是否对国内猪肉市场形成垄断,
并左右猪肉价格。从此轮猪肉猛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
在全面了解或掌握了国内猪肉市场结构与几乎全部市场信息的前提下,他们随时可以在
中国生猪市场现货和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操作,并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走势,甚至可以
对抗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

猪肉涨价是当前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今年中国猪价猛涨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涨幅突出
,远超过作为养殖业上游产品的粮食;二是一年多来猪价始终保持在高位,没有出现人
们预料中的周期性回落。“猪价大幅领涨”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农业的薄弱环节
及深层次矛盾,而另一方面与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养猪业不无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一旦这些以股权方式进入的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时期套现流出
,中国养猪业原生态产业链会是什么样子?育种技术相对落后且零星散户资金不足,如
何抵挡资本雄厚的外资进入?究竟养猪业是中国产业被外资介入的新突破口,或仅仅是
一个与其他投资项目类同的投资新热点?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从短期来看,中国养猪业还大可不必高呼“狼来了”,因
为养猪业低集中度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外资无法在生产源头实现垄断。不
过,对外资欲控制中国养猪业的行为也不能坐视不理,需要政府在总量上对其进行一定
控制。一旦养猪业上游或下游被外资逐渐控制,猪肉价格肯定会受制于人。


  1 国际投资机构瞄准中国养殖业

  (1)高盛大手笔寻求资金回报

  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 可以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
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和大量的多行业客户。2008
年外资进入养殖业的重要事件是: 高盛斥2~3 亿美元的巨资,在我国生猪养殖的重点
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10余家养猪场。在中国市场上,高盛对农业、食
品行业的投资可谓较为明显, 在2006 年6月,以高盛集团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
斯有限公司,就开始加大入主中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公司双汇,后来终
于如愿以偿成为双汇的第二大股东,之后又加大了对另一食品加工业巨头雨润的参股投
资。

  据了解,高盛是通过美国艾格菲集团旗下的百世腾公司运作的。艾格菲在美国纳斯
达克上市,注册于美国内华达州。公司致力于动物营养饲料的研究和开发,是唯一一家
具有中国背景在美国上市的饲料营养公司。网点遍布美洲、欧洲、中国、东南亚等世界
各地。艾格菲看好中国400 亿美元以上巨大饲料市场,全面收购了中国的百世腾、汇杰
、禾杰等著名饲料企业, 中国总部设在江西南昌。此次正是艾菲格旗下的百世腾等多
家子公司在福建、海南、广西、湖南、贵州、江苏、浙江等地大规模地物色合适的养猪
场,至此,高盛终于一一击破猪肉产业链“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至销售”的各个
环节。

  (2)德意志银行高调进行战略投资德意志银行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银
行,比摩根、高盛这些专做投行的机构有着更强大的资金实力。他们的目标是参股各种
类型的大型农业企业,向中国农业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头渗透,养猪只是其中的一个
环节。区别于高盛的全资收购,德意志银行做的是战略投资,企业上市或被并购后就会
套利退出。就在高盛大举进军中国的同时,德意志银行也有相当的动作,上海宏博集团
有限公司正在与德意志银行洽谈该厂的股权融资事宜,初步谈成的是德意志银行注资
6000 万美元,获取养猪厂30%的股份,另据了解,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农业产
业集团宝迪也在进行大型私募,德意志集团也参与其中,计划注资金额同样达到 6000
万美元。宝迪集团的计划是在全国建立十大肉食品工业园,与雨润、双汇三分天下。德
意志银行如果注资成功,就可以大举进入中国大宗肉食品消费市场。2007 年,德意志
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 环球神农基金,” 该基金起购点在1 万美元以上, 将
投资定位于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
资金投向中国,可见中国农业市场存在的巨大机会。

  2 跨国公司加大扩张力度

  (1)正大集团接连出手中国市场

  正大集团进军中国多年,其发展战略是在国内合资建饲料厂和肉鸡屠宰厂。通过多
年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他们已经深谙投资之道。相比高盛、德意志等公司的收购行为,
泰国正大集团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而且手笔更气势磅礴,发展现代化养殖业,将是正
大集团未来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公司董事长谢国民 2008 年年初宣布, 在中
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前, 正大集团将以独资和合资方式,在上海建成年出栏
100 万头猪、每周出栏200万只肉鸡以及同时饲养300 万只蛋鸡的三座大型现代化养殖
基地,总投资超过100 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大集团在国内的现代化养殖项目已经在辽
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同步启动。5 年内,正大将在国内建成多个
大规模的畜禽养殖场, 并形成饲料生产和销售、畜禽养殖生产和销售、猪鸡肉屠宰、
深加工及建立市场品牌等一条龙作业。

  2008 年8 月21 日, 泰国正大集团与沈阳沈北新区正式签约,投资35 亿元,利用
3 年时间建立36 个养殖基地,项目达产后,生猪、肉鸡年出栏将分别达100 万头和600
万只,销售额150 亿元。2008 年9 月16 日,泰国正大畜禽有限公司与湖南宁乡县政
府签约,将投资建设禽畜养殖核心示范场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生猪100 万头、活鸡
6000 万只,并形成2400 万吨肉类深加工的能力。与此同时,正大在河南的投资计划也
在运作, 将在2~3 年时间内,在河南省建立33 个养殖基地,5 年内在河南省发展200
家基地, 做到肉猪年出栏量300 万头,肉鸡5000 万只, 目前正大在河南延津县的生
猪养殖项目已经签署协议, 在新乡的生猪、蛋鸡、肉鸡养殖项目也在计划之中。

  (2)泰森集团的中国战略从中央高层不断出台有关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文件以及肉价
的上涨事件中,国内敏锐的业界人士就预言,肉制品行业的大变革即将开始。肉类食品
产业链大变革的重要表现就是行业的重组和整合。高盛控制双汇集团和参股江苏雨润是
影响最大的事件,美国食品巨头泰森公司不甘心于占有国内鸡肉市场25%的市场份额,
于10 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国内也拥有多家合资公司,其进军中国的脚步正在加
快。泰森进入中国虽然已十年,但由于目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时机,因此目前在中国的
影响力还不够大。

  美国泰森在中国上海设有代表处,之前在山东与山东诸城外贸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山
东大龙食品有限公司, 以鸡肉半成品为主营业务,在上海与其他几家公司合资成立了
一家猪肉加工企业,2008 年2 月, 泰森集团与江苏京海禽业集团合资, 组建江苏泰
森食品公司,主要业务是商品鸡的养殖和加工, 产品为分割禽。新公司注册资本3000
万美金,总体投资最终会达到9000 万美金, 泰森现金投入占股70%,京海部分资产与
资金投入占股30%。一期工程一年宰杀量为预计为2000 万只, 二期预计宰杀量为5000
万只。2008 年6 月份,泰森食品公司与山东新昌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决定组建合
资公司。首期投资额为5.6 亿美元,注册资本2 亿美元, 其中泰森食品出资60%,山东
新昌出资40%,合资企业将包括新昌的现有资产,并将收购山东东部沿海的一座新的禽
类加工厂, 项目建成后, 年可生产肉类食品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00 亿元。

  (3)其它外资的积极介入

  在我国生猪养殖与出口大省山东,外资企业目前也正在加大进军的步伐,2008 年8
月28 日,美国艾格菲集团在泰安投资建立了山东艾格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饲料,
有报道称,该公司将于2009 年之后“进军”养猪市场。全球最大的种猪育种公司美国
PIC 在山东拥有龙大、万福等几家祖代猪场,2007 年又在东营通过美国深蓝集团一期
投资建设3000 头母猪的曾祖代、祖代猪场,目前正在建设二期工程。荷兰TOPIGS 将中
国总部放在青岛,另在山东齐河、寿光等地积极布点,加拿大海波尔集团也烟台海阳建
设了原种猪场,尽管现在猪市不景气,然而外资正是看好中国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而来
势汹汹。



  二 外资缘何青睐中国养殖业

  1 资本逐利本性

  高盛投资养猪业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完善在中国的农业产业链投资,谋
求更广泛的市场收益。在CPI 与PPI 持续倒挂的背景下,高企的生产成本并不能有效转
嫁,下游产业的利润将被大幅压缩。此时,高盛选择向肉类加工的上游产业链延伸,利
益驱动的因素比较明显。国际资本的机会还并不止于此。这些国际资本可以一手控制国
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大豆、玉米及豆粕的价格,同时可以一手控制中国的养殖企业,从中
直接获取利润。大豆、玉米、豆粕等是农业饲料的主要来源,其价格直接决定着养殖的
成本及畜产品的价格。国际资本控制农业产业链,并不一定是在国内赚钱,很有可能是
通过对产业链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在海外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原材料的收益,或出口产
品的收益等。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外资进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供安全、高质量和廉价
的肉制品,获利显然是其首要任务。

  2 转嫁金融风险

  2008 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高盛为何要在中国从事养殖业? 表
面来看,此举是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移。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业面临一
场生死存亡的考验。花旗、德意志等银行相继爆出巨额亏损,美林则宣布第三季度资产
减记额高达57亿美元, 并计划发行新股募集85 亿美元暂渡难关。昔日华尔街的金融、
地产宠儿如今险象环生,高盛选择投资养殖业,无疑是规避金融投资风险的理性行为,
而目前中国市场是最稳定、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外资投向中国市场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3 投资更趋理性

  目前外资基金投资策略出现变化,日趋理性,争做天使投资家,投资重心向前期项
目和受宏观经济影响小的行业转移,而农业正好符合他们的投资方向。目前,国内养殖
业的集中度并不高, 提前布局不仅可以降低进入的成本,还有助于形成规模扩张的先
发优势。而国内的金融资本,似乎尚未察觉养殖业的巨大商机。

  4 农业领域进入门槛低

  在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如能源、金融、矿产、电讯等,中国对
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外资的进入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唯独农业
,中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态度,很多在该行业的并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
制。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中国的农业及
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5 产业整合的最佳时机

  “高盛养猪”背后不争的事实是外资领跑国内禽畜养殖屠宰和加工产业的整合布局
。而高盛、德意志等外资投行养猪只不过是这种整合加速的一个表现而已。随着建材、
饲料和人工费用的增长,加上环保压力和土地供应偏紧等原因,部分散养户开始退场。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专业户养殖与合作社养殖已占到全国养殖量的40%,并且很快会
超过50%,这为国际资本的并购进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国禽畜养殖行业分散,整合
是行业内在要求,而大众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则为大型企业发展品牌肉、放
心肉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迫使不少中小养殖场退出
该行业,行业总体处于发展低谷也为兼并收购提供了机会。

  6 充分利用中国的优惠政策

  目前,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
域的国际资本。据了解,外资在国内直接建立养殖场会受到用地限制,而国家对于养殖
用地的优惠政策和对畜禽养殖的补贴政策,以及养殖产业链前端的免税待遇,也让外资
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他们不能直接接受这些好处,但是他们可通过合资、兼并和收购国
内养殖场,突破养殖用地等政策的限制。


 三 外资大举进攻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大豆市场对外资开放后阵地失守

  据统计,2007 年中国大豆净进口量达3036 万吨,是1996 年的10 倍。2008 年我
国油脂油料进口仍稳步增长, 上半年进口1723 万吨大豆,同比增长24.4%。而美国农
业部预计,2008 年中国将进口3550 万吨大豆, 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实际上,
中国1996 年还是大豆出口国,十多年却已变为大豆进口大国,大豆定价权也逐步落入
他人之手。2001 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国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而四大跨国粮商A
、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则以低价打入。2004 年又遭遇到国际投资基
金的疯狂打压,滑入全面亏损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以大豆为原料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和
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外资趁机以低价兼并了这些压榨企业,
同时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实际加工总量。控制着国内榨油企业的跨国粮商开始大量进
口国际大豆并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价打击中国大豆种植业,导致中国大豆种植业不断衰落
。在中国,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 全国97 家大型油
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 家,占总数的66%。美国ADM 公司和新加坡WILMAR 集团共
同投资组建的益海集团是外资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2006 年底,丰益公司以27 亿美
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
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和中粮掌握了国内油脂价
格的控制权,益海嘉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食用油寡头。如今,益海嘉里在国内直接控
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 家, 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
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等省。而中粮旗下的多个炼油厂也被外资“染指”。到现在为止
不仅市场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就连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也几乎被外资所控制,有资料表
明:在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外资和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已经占到了80%以上。中国
人的开门七件事中的油已基本上被外国资本把住了命脉, 甚或吃点豆腐都得看外国人
的脸色了。这足以说明外资对于国内的养殖业的冲击, 尤其是在高盛高调进入中国养
猪业之后,我国肉鸡业、养牛业需要高度警惕。

  2 乳品业“与狼共舞”的风险

  近些年,外资成为推动我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蒙牛高速成长期,摩根
士丹利、英联、鼎辉6 年前先后两次对蒙牛注入5亿元,解决了当时蒙牛高速发展对资
金需求的后顾之忧。后来蒙牛在港上市,摩根士丹利就是两家保荐人之一,这时候的蒙
牛扩张力度超前, 看不出一个扩张型企业应有的风险意识。牛根生给人印象最深的,
就是他对国际资本的整合能力,但在与国际资本的对接上,他也和其他企业家一样,必
然碰到“与狼共舞”的风险。前段时期牛根生面临“话语权”被外资剥夺的危机,正是
他借力国际资本的“经典案例”产生的“副产品”。后来在柳传志、俞敏洪等企业家的
资助下,牛根生成功赎回了一度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4.5%中国蒙牛股权,化解一场可能
的外资收购战于无形之中。以前在很多场合,风险常挂在牛根生的嘴边,直到出现股票
贬值后无钱赎回抵押股权的窘境,大家才能相信,风险不能只是 狼来了 的喧嚷。现在
蒙牛与大摩之间4.5 亿美元的股权赎回了,不代表其与对方乃至其他各方相关协议的压
力解除。那些与蒙牛有资本关系的,往往都签订了附有相应条件的文件,其中业绩就是
条件之一。如果危机时间加长,蒙牛经营业绩继续出现下滑,这些协议就是紧箍咒。如
果其业绩出现危机,或者业绩许诺不能完成,那么其头上的紧箍咒只会越来越紧。经过
三鹿事件,外资抢占中国乳品市场空间的力度将会有增无减,乳品市场是外资地里土壤
最肥的一块。外资进入乳品业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透过已在中国占有高额利润的
外资品牌,在中国中高端市场进一步加强垄断地位;另一条就是通过各类资本市场,或
创建新企业新品牌或扩大现有乳品企业的规模,套取更大利益。正因如此,我国乳品业
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有效对策,防止在竞争中话语权旁落。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06:2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