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6|回复: 1

[养殖模式] 野生青虫渐少 亲虾培育饵料告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09: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的主要生物饵料,野生青虫被苗场广泛使用,但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采捕,野生青虫资源日益减少,而人工养殖青虫又未能形成产业化。缺少青虫,亲虾培育又该如何进行?
野生青虫渐少 亲虾培育饵料告缺
文/图 本刊撰稿人  林晓彬

    不可缺少的亲虾培育饵料
    青虫,对于做亲虾培育的人来讲并不陌生。青虫的学名为沙蚕,诱食性强,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底栖无脊椎海洋生物,也是鱼、虾、蟹人工育苗和养殖的优质活体天然铒料。它作为对虾亲虾饵料,不仅亲虾嗜食,而且能防止性腺退化,其主要成份“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远高于丰年虫卵。
    在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过程中,保持亲虾良好的状态对于育苗企业无疑至关重要,而青虫作为亲虾主要的生物饵料,直接影响亲虾的生长。“亲虾两天不吃青虫,幼体产量将明显下降。”从事青虫贸易近20年的资深行业人蔡庆明告诉本刊,“要保证南美白对虾的繁殖能力,青虫饵料绝对不可缺少。”
    湛江国联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立志亦表示,青虫营养全面,可为亲虾提供高蛋白及氨基酸、维生素类等营养需要,促进亲虾性成熟,而且可以提高虾苗成活率、抗病能力。
    据了解,有些苗场在亲虾培育中,除了青虫以外,也会搭配一小部分红虫。红虫也是沙蚕的一种,主要特征为身体呈红色,在北海、湛江、海南一带均有出产,属于本地品种。从喂养的效果来说,红虫的效果比青虫还好。“我们主要采用本地天然滩涂出产的红虫为主(占90%以上)和深海鱿鱼为主要饵料。”谭立志表示,只有在受潮水和天气影响,无法人工采捕红虫时,才采购青虫代替红虫。
    尽管红虫的效果要优于青虫,但蔡庆明表示,由于红虫产量非常少,而且价格比青虫也要高出15%到50%不等,所以一般情况下,苗场主要还是以喂养青虫为主。
    如此看来,青虫对于亲虾培育的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且随着国外亲虾进口到国内企业数量增多和国内亲虾自主选育的发展,青虫的需求量也将逐渐上升。但据了解,野生的青虫资源正在慢慢减少,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野生虫源的减少呢?


    多因素致使野生资源渐少
    据了解,目前青虫主产区在江苏省和山东省(约占整个青虫产量的2/3),主销日本、韩国、西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量达1000吨左右,年产值7000万美元,约占全球问题的60%-70%。蔡庆明介绍,中国的青虫贸易包括出口和内销,国内主要是饲料虫(主要做亲虾生物饵料),国外主要以钓饵为主,目前需求各占50%。
    但随着山东、江苏、辽宁这些省份的城市发展,青虫的生存环境(海边的滩涂)很多被围垦填海,范围正在缩小;而且由于资源被过度采捕,青虫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以前采捕青虫的工人一个人一天可以挖100斤,现在一个人一天能够挖10斤已经很不错了。”从事青虫行业已有近三十个年头的香港旅都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立果告诉笔者。
    蔡庆明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野生青虫的采捕量远超过了它的繁殖能力,在每年七八月份的高峰期,青虫常常供不应求,青虫价格在这几年也不断上涨,即便有产量的话会先供应钓饵市场,因为价格相对较高。”
    除了过度捕捞,工业污染也给青虫的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据业内人士透露,青虫的两个主产区江苏如东和山东潍坊都是化工厂集中的地方,很多苗场的负责人没有考虑这些受污染青虫对养虾业的危害,只图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得。据蔡庆明介绍,其实青虫本身抗污染的能力很强,若在受污染的地方生长,再拿它当亲虾的饵料,可能会危害亲虾和幼体健康。
    幸庆的是,部分育苗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虫源问题。江苏某青虫供应基地销售经理唐军(化名)透露,目前供应方向客户提供检测证明的非常少,而他们的基地在每个季度都将青虫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白斑病毒和桃拉病毒。此外,受污染的青虫也会带些许臭味。谭立志也表示,公司对青虫进行每三天一次的抽检,合格后才投入使用。


    人工养殖急待产业化
    野生青虫资源的减少,也加速了行业寻找替代资源的步伐。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一些育苗企业开始使用人工的亲虾饲料代替部分青虫。台湾洪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的负责人林勤三认为,“目前青虫的替代饲料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超越青虫的嗜口性,所以仅在每天早上第一餐给亲虾吃饲料。”        
    林勤三坦承,青虫的营养成份能促进亲虾快速性成熟,目前还没有东西能够取代。“我们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如果喂虾母料的话,用量不用像青虫和红虫那么多,只要青虫的十分之一(因为青虫含水分高)或者红虫的八分之一。”产卵量的话,他表示,目前如果全程使用虾母料进行喂养,产卵量只有使用青虫喂养的二分之一。
   但目前饲料还无法全部替代青虫的情况下,李立果认为,人工养殖是目前最迫切的解决方法。环球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对此也表示认同,“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从明年开始青虫会出现大面积的供货短缺。”他认为,未来必然走两个方向:可控性人工养殖或选择冰冻沙蚕。
    据陈亮介绍,环球从2010年开始尝试使用人工养殖的沙蚕品种,2011年开始完全放弃使用不明产地来源的野生青虫。他表示,放弃的主要原因是避免亲虾的生物安全风险。“目前根据我们的观察,人工养殖的青虫除了产地可控安全的优点外,肉质厚实,完全能够满足亲虾的营养需求。”




李立果:人工养殖才能缓解青虫需求
    李立果在海南的青虫养殖基地,2010年获得了全人工养殖青虫的突破,对于如何人工养殖青虫,他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文/图 本刊撰稿人  林晓彬


    FAM:您实现全人工养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李立果:开始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最开始我们利用无土养殖(用水养殖),但是失败了,后来改用泥土,但是一开始泥土的酸性太厉害也不成功,之后通过改良,将pH从原来的4-5提高到6-7,一点点总结,才有今天的成果。
    目前我们在海南有两个场,一个是现在的陵水黎安镇,另一个在乐东县莺歌海,这两个养殖场地都是租的,我们从2008年6月开始使用这边(陵水黎安镇)的场,这边的地理环境比较好,旁边就是外海,水很干净,盐度、pH值等都很适合。2010年全人工养殖突破后,两个场加起来大概有40吨的产量,今年估计有50吨以上
    我们现在的青虫,已经是第三代了。前年年底用野生的青虫培育了少量的苗,养大之后是第一代,去年的年底就已经成功批量育苗,并且满足了整个场的需要,就是第二代,今年育的苗便是第三代。
    我们依然在积累经验,另外根据养虾的经验,超过三代的亲本要淘汰,所以现在我们也从不同的地方(山东、江苏、辽宁)引进了一些野生的种虫。江苏的青虫和山东的青虫产卵的时间不同,但是都有一定时间段,我们可以选择他们相同的产卵时间进行交配来改善一下。
    FAM:全人工养殖的过程都有哪些环节?有哪些要特别注意的?
    李立果:第一个是人工育苗环节,这是养殖的关键。引进种虫,种虫至少要提前一个多月进行养殖,养殖到性成熟后用育苗池育苗,观察苗长出三对脚以后就可以把它放到土壤里,因为它要找附着基。育到几公分后就要分到各个养殖池。
    育苗这块我们希望有更大的突破,如果可以建立精子和卵子库,那又是一个突破。现在一条母虫可以产大约20万卵,成活率大概在30%到50%,从卵到收成,收成率有20%到30%。另外,海南冬天有很多候鸟,鸟会飞到养殖池中啄食青虫,也会损耗一小部分。
    养殖青虫主要用虾料,从0号料到2号料,最小的苗吃粉料。喂养的时候把虾料直接撒到泥土上,青虫就会钻出来吃。泥土也要经常加水保持湿度,大概一天加水两次。在海南人工养殖,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野生的青虫在北方因为受气候影响,冬季基本不能采捕。
    在北方一般9月底青虫开始不吃料,而海南冬天的时候温度在15-20℃,可以少喂或者基本不喂。
    FAM:现在平均一个池的产量有多少?成虫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李立果:现在我们一平方米可以产2公斤虫,泥土的厚度大概是25公分,20平方米的养殖池可以产50公斤的虫。
    青虫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格,120-150条/斤规格称为中虫,100-125条/斤是大虫,欧洲市场做钓饵以中虫为主,小虫虽然便宜,但是我们一般不卖,成本划不来,也不易于采捕。
    青虫养殖超过4个月以后长得特别快,最后一个月的产量可以增加一倍,客户喜欢中虫,我们喜欢卖大虫,大虫跟中虫的时间大概差半个月左右。但是如果超过5个月,太大的虫也没市场。
    目前从我们出口的价格来看大概是80-120元/公斤,高峰期缺货的时候最高卖180元 /公斤。
    FAM:除了海南,还有哪里适合人工养殖?有没有其他的人工养殖模式?
    李立果:广东粤西一带的沿海地区也可以,一年估计可以养一造到一造半。在海南养一造是5个月,一年起码可以养两造。
    在江苏有部分地方进行增殖混养,利用土壤养殖,水体养虾,水体下面的泥土养青虫;在山东的话,有些水体养海参,水体下面养青虫。上层养殖品种收成后,把水抽干了就可以采捕青虫。
我们在江苏也有一个合作场,下面放青虫苗,上面养虾,收完虾就可以采捕青虫。但是在海南,一定要精养,效益才能提高。
    FAM:您对现在青虫市场怎么看?
    李立果:青虫的市场需求还在增加。我们主要是做出口,以供应欧洲为主,但是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两年的利润减少了30%,而销售给国内企业做亲虾饵料暂时还不多。有时候为了满足需求,我们也从国外市场进口青虫,再出口到其他国家。
    海南好在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另外在山东东营我们也有合作场,但是产量没有海南高。现在有些药厂对青虫这个项目也很感兴趣,但是想提高产量必须找到合适的养殖区域,只是理想的养殖场地并不好找。


(本人摘自《水产前沿》杂志。)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1-7-19 1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不是坏事啊,人工养殖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7 22:4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