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规模化养猪迅猛发展,优良品种不断引进,不可避免地传入新的病原。由于养殖密度大,活猪流动频繁,养猪业新老疾病也发生频繁,并且混合感染严重,尽管多品种、多次疫苗接种,也没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比较复杂。2011年做为养猪业的春天,要把握住市场机会,在提供给猪群较好的营养管理条件的同时;如何确定免疫程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做好基础免疫。我认为现在养猪生产最基础的免疫是猪瘟和蓝耳病的防制。其中猪瘟做为基础免疫一定要合格。猪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疾病,而我国应用疫苗来控制猪瘟也有很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够理想。首先是种猪带毒持续感染。种猪感染猪瘟后,不出现症状,但可导致母猪流产、产死胎和弱仔,还可通过胎盘传播,产下的仔猪发生先天感染,出现免疫耐受。同时,这些带毒种猪又可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猪,造成水平传播,这样形成恶性循环,猪瘟疫情长期不断。再次是先天感染的仔猪产生免疫耐受。给这些猪注射疫苗时,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基本上不产生抗体,不能形成保护。其次疫苗质量及接种问题,众所周知在十年前我们免疫猪瘟细胞苗的时候是2-5头份/头,现在无论是生产中还是学术会议要求6-10头份/头,而且免疫的效果还达不到理想效果;在生产中一些猪场种猪群已经做到了15头份/头。排除猪体自身的因素,说明猪瘟细胞疫苗的生产有待考究。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做好种猪的引种工作,抓源头。对已经引种的场,必须做好扎实的猪瘟疫苗注射。对本场留种的后备猪做好监测,避免带毒猪。选择质量好的疫苗,如现在推广的ST猪瘟传代细胞疫苗。凡是猪瘟、蓝耳疫苗接种科学的猪场,其猪群发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也轻微,疫情对生产损失也不大。所以在确定免疫程序时,要考虑做好猪瘟、蓝耳病疫苗的接种。 第二,科学检测。有些猪场总想找人制定最好的免疫程序,而忽略本场的实际情况,最后自食其果。最恰当的免疫程序就是根据本场的情况来确定的。怎样才能知道本场的实际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然后确定各类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顺序。在各种疫苗免疫后,定期测定抗体水平,是否达到各种疫病抗体保护线上,根据抗体的消长来制定下一次疫苗的免疫时间,真正做到以科学依据制定各种疫苗免疫时间和次数。这样就不会造成盲目和滥用疫苗的现象。这种动态的免疫方式特别适应一些生产相对不稳定的养殖场。 第三,当前疾病流行情况。近年来生产中猪病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为主要形式,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流感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较为严重。在细菌的混合感染中,以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感染;生产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的多重感染,对生产的危害最大。针对复杂的疾病情况,在确定疫苗的种类和重要性就要有主次之分。如果生产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还在危害猪群,但是在断奶仔猪临床表现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比较严重,我们就不能以偏概全,以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为主,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防疫放在次要位置。所以对于复杂的疾病情况,我们一定要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伪狂犬的免疫工作;特别是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是猪场的万病之源,做好猪群这两项疾病的防控工作,我们基本可以保证猪场的安全生产。所以加强猪群的这两种疫病监测工作,定期检测,合理安排疫苗免疫程序。 第四,季节的因素。一方面环境温度的冷热更替,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和温度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因素。另一方面季节性疫苗的加强: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乙型脑炎、在北方区域都是在季节来临之前,进行有效地接种。但是猪的口蹄疫病,传统多发于秋冬季节,在秋冬季节要做好口蹄疫疫苗的注射。由于猪病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猪病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季节性的猪病也变得季节性不明显了,生产中口蹄疫的季节性已不明显。 第五,生产管理因素。在猪场生产管理中,有一部分养猪户在运输、转群、换料、等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疫苗的接种,导致免疫抗体产生受到影响。在养猪使用多种类、大剂量药物的今天,有些药物对接种的疫苗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接种的活菌苗,一般的抗生素都会对接种疫苗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要想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个中因素有很多,在确定免疫程序时,首先要考虑猪瘟的免疫,切实做好猪瘟的免疫工作,同时要考虑本场他市场是实际情况,不是疫苗接种的种类越多也好,做好的免疫程序有是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变化、改进的,最适合生产需要的免疫程序就是最好的免疫程序,才能对猪群提供较好的保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