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测定一个膨化大豆的样品第一次测定测定结果:粗蛋白 38.66%,粗脂肪21.56% 水分 7.43%,灰分 4.89%,
发现指标偏高,第二天重新测定,粗蛋白和脂肪,结果粗蛋白 38.90%,脂肪 22.11%,
在第二次测定一批中其他原料的测定结果都是正常的,可以排除掉 测定方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膨化大豆因工艺不同,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其主要区别在感官、膨化程度、香味和水分等方面。 不同工艺 | 颗粒 | 手感 | 水分 | 豆香味 | 湿法 | 较细 | 较软 | 10-12%或更高 | 较淡 | 干法 | 较粗 | 较硬 | 7%左右或更低 | 较浓 |
膨化大豆的蛋白和脂肪含量因产地不同而异,但两者一般呈负相关。 不同产地 | 蛋白 | 脂肪 | 色泽 | 备注 | 国产大豆 | 36-38% | 17-19% | 金黄色 | 色泽除因大豆品种、产地区别外,还与杂质含量有关,杂质多则颜色偏暗 | 进口大豆 | 34-36% | 19-21% | 较暗 |
虽然不同的来源存在差异,但是结果应该不会悬殊这么大,肯定不正常,
但是分析:一般的参加都是掺玉米、豆粕等,蛋白和脂肪不会同时都偏高,而且这样很不经济啊!
不太合理啊!
求分析一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