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4|回复: 0

肉仔鸭的饲养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3: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肉仔鸭生产的特点1.生长特别迅速,饲料报酬高 肉用仔鸭的早期生长速度是所有家禽中最快的一种。8周龄体重可达3.2~3.5千克,甚至6~7周龄即可上市出售。一般饲养至8周龄上市,全程耗料比为1:3左右,饲养7周龄上市,全程耗料比降到 1:2.6~2.7。因此,肉用仔鸭的生产要尽量利用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的特点,在最佳屠宰日龄出售。2.体重大、出肉多、肉质好 大型肉鸭的上市体重一般在3千克以上,比麻鸭上市体重高出1/3~1/2,尤其是胸肌特别丰厚。因此,出肉率高。据测定8周龄上市的大型肉用仔鸭的胸腿肉可达600克以上,占全净膛屠体重的25%以上,胸肌可达350克以上。这种肉鸭肌间脂肪含量多,所以特别细嫩可口。3.生产周期短,可全年批量生产 肉用仔鸭由于早期生长特别快,饲养期为6~8周,因此,资金周转很快,对集约化的经营十分有利。由于大型肉用仔鸭是舍饲饲养,加以配套系的母系的产蛋量甚高,无季节性的限制。4.采用全进全出制,建立产销加工联合体 肉用仔鸭的生产采用分批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根据市场的需要,在最适屠宰日龄批量出售,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此,必需建立屠宰、冷藏、加工和销售网络,以保证全进全出制的顺利实施。超过最适屠宰日龄不能出售,以致不能实施全进全出制,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二)肉用仔鸭的饲养管理方式 肉用仔鸭大多采用全舍饲,即鸭群的饲养过程始终在舍内。这种管理方式要求日粮的营养成分必须完善。该方式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地面平养 水泥或砖铺地面撒上垫料即可。若出现潮湿、板结,则局部更换厚垫料。一般随鸭群的进出全部更换垫料,可节省清圈的劳动量。这种方式因鸭粪发酵,寒冷季节有利于舍内增温。采用这种方式舍内必须通风良好,否则垫料潮湿、空气污浊、氨浓度上升,易诱发各种疾病。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需要大量垫料,舍内尘埃多,细菌也多等等。各种肉用仔鸭均可用这种饲养管理方式。2.网上平养 在地面以上60厘米左右铺设金属网或竹条、木栅条。这种饲养方式粪便可由空隙中漏下去,省去日常清圈的工序,防止或减少由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而且饲养密度比较大。 网材采用铁丝编织网时,网眼孔径:0~3周龄为10毫米×10毫米,4周龄以上为15毫米×15毫米。网下每隔30厘米设一条较粗的金属架,以防网凹陷,网状结构最好是组装式的,以便装卸时易于起落。网面下可采用机械清粪设备,也可用人工清理。采用竹条或栅条时,竹条或栅条宽2.5厘米,间距1.5厘米。这种方式要保证地面平整,网眼整齐,无刺及锐边。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鸭舍宽度和长度分成小栏。饲养雏鸭时,网壁高30厘米,每栏容150~200只雏鸭。食槽和水槽设在网内两侧或网外走道上。饲养仔鸭时每个小栏壁高45~50厘米,其他与饲养雏鸭相同。应用这种结构必须注意饮水结构不能漏水,以免鸭粪发酵。这种饲养方式可饲养大型肉用仔鸭,0~3周龄的其他肉鸭也可采用。3.笼养 目前在我国,笼养方式多用于养鸭的育雏阶段,并正在大力推广之中。改平养育雏为笼养,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可提高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饲养60~65只。若分两层,则每平方米可养120~130只。笼养可减少禽舍和设备的投资,减少清理工作,还可采用半机械化设备,减轻劳动强度,饲养员一次可养雏鸭1400只,而平养只能养800只。笼养鸭不用垫料,既免去垫草开支,又使舍内灰尘少,粪便纯。同时笼养雏鸭完全处于人工控制下,受外界应激小,可有效防止一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加之又是小群饲养,环境特殊,通风充分,饲粮营养完善,采食均匀。因此,笼养鸭生长发育迅速、整齐,比一般放牧和平养生长快,成活率高。比如北京鸭2周龄可达250克,比平养体重高35.4%,成活率高达96%以上。笼养育雏一般采用人工加温,因此舍上部空间温度高,较平养节省燃料;且育雏密度加大,雏鸭散发的体温蓄积也多。一般可节省燃料80%。目前不少养殖场多采用单层笼养,但也有采用两层重叠式或半阶梯式笼养。选用哪一种类型,应该配合建筑方式,并考虑饲养密度、除粪和通风换气设备三者的关系而定。我国笼养育雏的布局采用中间两排或南北各一排,两边或当中留通道。笼子可用金属或竹木制成,长2米,宽0.8~1米,高20~25厘米。底板采用竹条或铁丝网,网眼1.5平方厘米。两层叠层式,上层底板离地面120厘米,下层底板离地面60厘米,上下两层间设一层粪板。单层式的底板离地面1米,粪便直接落到地面。食槽置于笼外,另一边设长流水。(三)0~3周龄肉用仔鸭的饲养管理 0~3周龄是大型肉鸭的育雏期,习惯上把这段时间的肉鸭称为雏鸭。这是肉鸭生产的重要环节,因为雏鸭刚孵出,各种生理机能不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必须从营养上、饲养管理上采取措施,促使其平稳、顺利地过渡到生长阶段,同时也为以后的生长奠定基础。无论采用地面平养、网上平养或笼养,其饲养技术都基本一致,此处不一一分述。1.引进雏鸭前的准备 在雏鸭运到之前应根据所引进的雏鸭数目作好足够的房舍、饲料、供暖、供水和供食用具,准备好料槽、水槽等等。一般料槽长度为7.6厘米/只。室内墙壁、地面、房顶和一切用具全部消毒并晾干。消毒措施应在进雏前2周准备好,具体消毒方法参见卫生防疫章节。门窗、墙壁、通风孔等均应检查,如有破损则及时修补,防止贼风。采用网上平养或笼养,要仔细检查网底有无破损,铁丝接头不要露出平面,竹片或木片不得有毛刺和锐边,以免刺伤鸭脚或皮肤,进雏前另一重要事件是雏鸭入舍前12~24小时把保温伞或育雏室调到合适的温度,千万不要等到雏鸭已放进育雏室或育雏笼时才临时加温。 2.环境条件及其控制 (1)温度 大型肉鸭是长期以来用舍饲方式饲养的鸭种,不像蛋鸭那样比较容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因此,在育雏期间,特别是在出壳后第一周内要保持适当高的环境温度,这也是育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育雏的温度随供温方式不同而不同。采用保温伞供温时,伞可放在房舍的中央或两侧,并在保温伞周围围一圈高约50厘米的护板,距保温伞边缘75~90厘米。护板可保温防风,限制幼雏活动范围,防止雏鸭远离热源。待幼雏熟悉到保温伞下取暖后,从第三天起向外扩大,7~10天后取走护板。保温伞和护板之间应均匀地放置料槽和水槽。保温伞直径2米可养雏鸭500只,2.5米可养750只。保温伞育雏,1日龄的伞下温度控制在34~36℃,伞周围区域为30~32℃,育雏室内的温度为24℃。我国北方常用火炕或烟道供热,热源利用较为经济。若用地下烟道和电热板室内供温,则1日龄时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9~31℃即可。2周龄到3周龄末降至室温。无论何种供温方式,育雏温度都应随日龄增长,由高到低而逐渐降低。至3周龄,即20天左右时,应把育雏温度降到与室温相一致的水平。一般室温为18~21℃最好。起始温度与3周龄时的室温之差是这20天内应降的温度。须注意的是,降温每周应分为几次,使雏鸭容易适应。不要等到育雏结束时突然脱温,这样容易造成雏鸭感冒和体弱。每天应检查或调节温度,使温度保持适当和稳定。保温伞的温度计应在伞边缘距离垫料与底网5厘米处,舍内温度计应在墙上,距地面约1米高处。笼养育雏时,一定要注意上、下层之间的温差。采用加温育雏取暖时,除了在笼层中间观察雏温度外,还要注意各层间的雏鸭动态,及时调整育雏温度和密度。若能在每层笼的雏鸭背高水平线上放一温度计,然后根据此处温度来控制每层的育雏温度,则效果会更好。育雏温度是否合适,除根据温度计外,还可以从雏鸭的动态表现出来,这是最简易实用的方法。当育雏温度合适时,雏鸭活泼好动,采食积极,饮水适量,过夜时均匀散开;若温度过低,则雏鸭密集聚堆,靠近热源,并发生尖厉叫声;若温度过高雏鸭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食欲降低,活动减少;若有贼风(缝隙风、穿堂风等)从门窗吹进,则雏鸭密集在热源一侧边。饲养人员应该根据雏鸭对温度反应的动态,及时调整育雏温度。做到"适温休息、低温喂食、逐步降温",提高雏鸭的成活率。 (2) 湿度 雏鸭体内含水量大,约75%。若舍内高温、低湿会造成干燥的环境,很容易使雏鸭脱水,羽毛发干。若群体大、密度高,活动不开,会影响雏鸭的生长和健康,加上供水不足甚至会导致雏鸭脱水而死亡。湿度也不能过高,高温高湿易诱发多种疾病,这是养禽业最忌讳的环境,也是雏球虫病爆发的最佳条件。地面垫料平养时特别要防止高温。因此育雏笫一周应该保持稍高的湿度,一般相对湿度为65%,以后随日龄增加,要注意保持鸭舍的干燥。要避免漏水,防止粪便、垫料潮湿。第二周湿度控制在60%,第三周以后为55%。(3) 密度 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或网底面积上养的雏鸭数。密度要适当。密度过大,雏鸭活动不开,采食、饮水困难,空气污浊,不利于雏鸭成长;而过稀则房舍利用率低,多消耗能源,不经济。适当的密度既可以保证高的成活率,又充分利用育雏面积和设备,从而达到减少肉鸭活动量,节约能源的目的。育雏密度依品种、饲养管理方式、季节的不同而异。一般最大收容量为每平方米25千克活重。不同饲养方式雏鸭的饲养密度列于表9-1。表9-1 雏鸭的饲养密度 )周龄 地面垫料平养(只/平方米) 网上饲养(只/平方米 笼养(只/平方米)1 20~30 30~50 60~652 10~15 15~25 30~403 7~10 10~15 20~25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2 05: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