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病 猪增生性肠病(PPE),又称猪增生性肠炎、猪回肠炎(Porcine Ileitis),是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成年猪较易感,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1931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至今已呈全球性流行,并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病报道。我国也已证明有该病存在。猪增生性肠病死亡率不高,但因该病造成患猪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降低,延长上市时间,死残率升高。因而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世界性疾病, 1998年英国因该病造成4亿英磅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猪增生性肠病病原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细菌,称之为胞内劳森菌(LI),也有学者称为胞内罗索尼菌,该菌在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尚未定论,但Gebhart等(1993)认为属于解硫弧菌属。胞内劳森菌主要寄生在病猪肠粘膜细胞内,多呈弯曲形、豆点形、S形或直的杆菌,大小为1.25~1.75 μm×0.25~0.34 μm,具有波状的三层膜作外壁,无鞭毛,无柔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能被Levaditi Silver或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法着色,用Modified Ziehl—Neelsen染色法细菌被染成红色。细菌在培养基培养未获成功,也不适应鸡胚生长,但在鼠、猪和人肠细胞系上均能生长,报道的细胞系有大鼠肠细胞IEC一18系、IPEC—J2、Henle 407和IGPC—1651等,感染细胞单层一般不出现细胞病变。该菌微嗜氧,微需氧环境控制在02:C02:H2:N2为6:7:7:80,或只控制C02为5%即可。细菌能通过0.65 μm滤膜,在5~1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周,细菌培养物对季铵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在感染动物中,胞内劳森菌主要存在于肠细胞的原生质内,也可见于粪便中。 二、流行特征 猪增生性肠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全球性散发或流行,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害猪,其次仓鼠、雪貂、狐狸、大鼠、马鹿、鸵鸟、兔也有感染报道。白色品种猪、特别是长白、大白品种猪及白色品种猪杂交的商品猪易感性较强,断乳猪至成年猪均有发病报道,但以6~16周龄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为5~30%,偶尔达40%,死亡率一般为1~10%,有时高达40~50%。多数猪呈隐性感染,临床以慢性病例最为常见,其死亡率也不高,但可引起患病猪生长缓慢,增加饲养成本。该病主要经口感染,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10 天,攻毒后21天达到发病高峰,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3周,感染后7天可从粪便中检出病菌,感染猪排菌时间不定,但至少为10周。 含有大量病菌的感染猪粪便是猪场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污染的器具、场地也是疾病的传染源。某些应急因素,如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Mcorist等(1989)和Smith等(1997)的田间及攻毒试验表明,猪感染的持续时间可达10周,且粪便中有大量细菌排出,若猪场中有一头猪或几头猪发生感染,其他接触猪即可发生感染,生长肥育猪及种猪感染对年轻易感猪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根据流行情况调查及PCR检测结果证实,在英国、丹麦和西班牙约30~40%猪场感染此病,据推测在意大利、荷兰等其它欧洲国家的猪场,其流行情况也相似。在巴西阳性猪场高达96%,猪只阳性率为22%;匈牙利猪场阳性高达89.36%,猪只阳性率为36.44%。Guedes等研究显示,急性感染母猪血清抗体可持续12周,亚临床感染育肥猪血清抗体可持续2~3周。 在我国某些猪场中猪增生性肠炎的血清抗体全部阳性且群体阳性率较高,特别是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不同猪场成年母猪抗体阳性率相同,但其PI值可能不同。在调查的猪场中,成年母猪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在疑似病例中,有30~40%成年母猪出现糊状腹泻,腹泻物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60~70%为亚临床型,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间歇性下痢。 三、症状和病变: 临床上本病一般分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急性型通常发生于后备种猪及育成猪,以及部分经产母猪,呈暴发性、散发性发病,病猪拉黑色(隐血)或暗红色粥样粪信,粪便通常松散不成形,并常粘污臀部和后背部,病程一般很短,病死猪和同群中病猪皮肤苍白,可引起母猪和后备猪猝死。慢性型回肠炎一般发生於20至50千克体重的生长猪,病猪临床表现轻微,猪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苍白,多数表现为粪便变软不成形、变稀或里糊状成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个别猪轻微或间歇性下痢,感染猪生长发育受阻并形成僵猪。猪场患病严重时,生长育成猪发病率可高达30%,死亡率可达到5~6%。 急性型及慢性型增生性肠炎两者病变均出现在回肠、盲肠及结肠前部,肉眼可见小肠末端和结肠螺旋前约1/3处肠壁增厚呈深摺状,切开病变组织呈外翻,肠管直径增粗,肠粘膜变厚坏死内容物黄灰糊状,偶有线状溃疡、充血、出血,含凝血块,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在回肠和结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凝块,且混有血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置充满血液。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四、鉴别诊断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粘膜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细胞内劳森氏菌可确诊。可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PCR法等。国内,机械化养猪协会的黄毓茂博士等用一对引物也成功地扩增出劳森菌319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这对我国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和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痢疾(密螺旋体病)区别,猪痢疾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结肠、盲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病猪排出的粪便附有大量的粘液和坏死物。 由于胞内劳森菌难于人工培养,因而常采用其它诊断方法。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确诊,但应注意与猪沙门氏菌病、猪螺旋体病、猪痢疾等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迄今,许多学者相继建立了IFA、IPMA、PCR和免疫组化法等试验室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可在感染早期检出肠隐窝中的细菌抗原,可在疾病晚期检出固有层巨噬细胞中的细菌抗原。Gebbart等使用特殊标记的1.8kb特异性DNA片段,进行回肠段冰冻组织中胞内劳森菌的杂交组织化学诊断。Boye等建立了16s rRNA的荧光杂交组化试验,能够对福尔马林固定的感染组织进行检测。Mcorist等(1987)制备荧光单克隆抗体,建立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猪肠粘膜样品,在增生的肠细胞胞浆中可检出带荧光的弯曲杆菌。Holyoake等(1994)和Lawson 等(1986)建立ELISA,检测猪血清中的病原抗体。FOX等(1994)建立了核酸探针杂交法,用于检测回肠或其内容物中病原。Jones等(1993)建立斑点试验用于抗原检测,根据PCR产物序列诊断疾病。Gebbart等用一种与16s rRNA的高变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成功地与该病病原进行了杂交,该探针不与其它可疑菌杂交,从而能准确诊断疾病。 IFA与IPMA特异性相似,这二种方法不易区别细菌抗原类型,多适用于确定病性。 Guedes等研究显示,血清学试验和免疫组化法的敏感性较高,PCR虽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异很大,PCR不能检出隐性感染猪或病原携带猪粪便中的细菌,存在假阳性较多等特点,因此,建议诊断疾病时最好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五、防控措施: 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减轻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持较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2、保持猪群稳定、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 3、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存在病原的猪场,建议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细胞内劳森菌等病原体常存在于猪的粪便中,对复合醛类和卤素类消毒剂非常敏感,建议使用复合醛或双链季铵盐复合碘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猪场生产区消毒池以及各栋猪舍门口脚浴盆添加都应添加消毒剂。 4、加强灭鼠、蝇、驱虫等工作,健康猪与受细胞内劳森菌污染的粪便接触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清除猪群的粪便,尽量减少接触粪便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 5、免疫注射:国外已有增生性肠炎疫苗,但要求使用疫苗前后3天均不能饲喂抗生素,可操作性差。 6、药物控制:细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增生性肠炎敏感的主要有泰乐菌素、林肯霉素、硫酸粘杆菌素、四环素、二水杨酸亚甲基杆菌肽、氟甲砜霉素、泰妙菌素等,因而必须选择广谱的抗生素或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预防,但因本病发病较急,且迅速死亡,对发病猪只治疗效果甚微。猪场可使用复合的兽药制剂进行预防较为方便。 (1)治疗:对症状明显的病猪可注射泰乐菌素进行治疗,1日2次,连用3天。腹泻严重的种猪及后备母猪用5%的葡萄生理盐水100毫升与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其余猪饲料中添加“加康”400克+泰乐菌素200克,连用1~2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含有泰乐菌素或林肯霉素的药物制剂,如安泰、利高霉素等。 (2)
预防保健:在该病高发期用药时可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法,每月添加一次,每次用1周。如果猪病发病较为严重,可另外添加强力霉素200克/吨;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另外,在本病流行期间和猪只调运前以及新转入或购入的猪只,应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