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胃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1.流行特点本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发病。在新疫区,最初感染时几乎所有的猪都发病,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母猪及成年猪症状轻,多可自然康复。在老疫区仔猪可以从母乳中获得被动免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病猪、带毒猪及康复猪的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的气体等都带有病毒,它们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为消化道。人、畜、车辆及各种用具均为传播媒介。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多见于冬末初春。 2.症状及病变潜伏期一般15~18小时,长的可达2~3天。 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排水样黄绿色粪便,混有白色未消化的凝乳块及气泡,味腥臭。病猪体温短期升高,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急速下降,常在发病后2~7天内死亡。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下降。 成年猪症状轻重不一,一般只有一至数天的食欲减少或停食,粪稀如水呈喷射状,内含气泡,极为腥臭,个别猪有呕吐。5~8日腹泄停止而康复,死亡很少。有的母猪可出现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经3~7天恢复。 剖检可见;病猪尸体消瘦,脱水明显。胃中充满乳凝块,胃粘膜轻度充血和出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和气泡,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而带红色。小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粘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有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症状,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等实验室检测。同时应注意与猪流行性腹泄的区别。 4.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 (1)适当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氟呱酸、环丙沙星、痢菌净针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金霉素0.2~1克,口服,每日2次;土霉素注射液,按每公斤体重每日10~20毫克,肌肉注射。还可用呋喃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 (2)猪舍保持温暖干燥,每日给予病猪足量的含电解质和某些营养成分的清洁饮水,对失水过多的重病猪适当静脉注射葡萄糖格林氏液,必要时可注射硫酸阿托品什剂。另外有人用康复猪(康复后13~18天)的全血,给仔猪每只肌注3~5毫升,效果较好,可以试用。 (3)可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方药:黄连10克、白芍12克、白头翁15克、地榆炭12克、乌梅15克、诃子15克、大黄9克、甘草12克、车前子12克。水煎服(2公斤猪的剂量)。 5.预防本病目前已有病毒性腹泻和流行性胃肠炎二联疫苗。 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饲养管理,防寒保暖。避免从疫区或疫场引入带毒猪。本病发生后除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外,可选用消毒威、氯毒杀、百毒杀、10%~20%新鲜石灰乳、1%~2%烧碱、1%石炭酸进行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