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多病原高热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病猪持续高温、食欲废绝、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猪病,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将有关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具体情况和防治方面的一些特点、经验简要介绍。 一、流行病学及其特点: 1、疫病规模性爆发的时间地点和范围: 2001年6月底7月初开始,该传染病首先在嘉兴市的秀州区、海盐、平湖等县市大面积爆发。随后疫病迅速扩散到上虞、金华等其他地区。目前,全省各地均见爆发,但嘉兴等几个首先爆发的地区的流行强度有所减弱。 2、疫病可能的传播方式: 疫病在浙江省传播迅速,2001年6月底7月初在嘉兴爆发,7月中下旬即迅速扩散到上虞等其他地区,其最主要原因可能与仔猪调运而传播有关;从嘉兴地区快速传播,特别是海盐县由东南向西北的快速传播,推测疫病有可能经空气传播,但疫病的传播估计主要是通过污染的运输工具、器具以及病猪呼吸道排毒等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3、疫病爆发的强度: 据海盐畜牧兽医站对农村散户和专业户的统计:母猪、肉猪、断奶前后仔猪的总体发病率为84.2%,其中母猪80.1%,肉猪31.5%,断奶前仔猪97.3%;断奶后仔猪发病率84.5%;母猪、肉猪、断奶前后仔猪的总体死亡率为21.5%,病死率25.5%,其中肉猪病死率12.5%,断奶前仔猪病死率86.3%,断奶后仔猪病死率11.4%。母猪流产也严重,占存栏数的14.9%,占发病母猪的18.6%。 在大中型养猪场,也有相似或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一个年产30,000头的猪场在1个多月的流行中死亡猪3,4000多头,另一个年产50,000头猪场在2个多月的流行中死亡猪12,000多头;母猪的流产、早产和死产严重,仔猪死亡率很高:据一个牧场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场在一个多月内发生母猪流产122胎,比率达19.1%,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12.3%的比例早产和17.7%的整窝死产,生产的活子至保育结束的存活率也不到50%。 4、发病诱因:据气象记录,2001年6月底7月及8月,江浙一带出现高温气候,长时间处于37℃左右的气温下,推测规模爆发与高温诱因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在夏天后该疫病会减轻或停止。从规模猪场的发病情况看,一些应激性的饲养管理因素会引起发病的加剧,包括空气质量、断奶应激、环境气温变化等。 5、类似疾病 1999年11月在宁波某猪场曾发生类似疫病。疫病首先在转群到肉猪舍一个月内的肉猪中发病,该场保育舍仔猪饲养于高床保温的环境,但肉猪舍是传统养猪的水泥地面,且猪舍保温效果较差,因此转群猪应激严重,发病可能与应激诱因有关。几批猪发生该疫病后,见发病日龄逐渐提早,继而扩散转移到保育期仔猪,由于保育舍保温后空气质量很差,再加不能实现完全的全进全出,因此以后主要发生于保育期仔猪,发病率30-70%,死亡率15-47%。症状、剖解与本病基本一致。 2000年4月诸几某猪场也发生类似疫病,其主要发生在保育到肥育前期的架子猪,症状基本一致,但剖解肺病变较轻,一般无整个肺的大叶性肺炎,只见点状出血,肾、淋巴结等病变相同。但猪瘟荧光染色检测阳性率高。 2000年11月杭州市周边的余杭的某些农村散养专业户肉猪中发生症状和剖解与本病几乎完全一致的疫病。 2001年5月金华某些猪场使用从江苏购买的血清一周左右后爆发类似疾病。 6、疾病的复发与持续性 我们在一些发病场观察到,发病经治疗恢复后的猪群在停药后的一周、10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及一个月以后仍可以复发;我们在一个专业户中发现:其中一群猪从30公斤左右开始发病到100公斤出栏,共发生了3次,即出现2次复发。 二、临床症状 病猪往往表现出下列的一系列症状,包括: 1、体温升高:41℃左右,个别在40-40.5℃,也有一定比例在41.5℃以上。仔猪打堆,常见卧于老母猪背或肚皮上。我们在一些牧场中发现,外观正常仔猪出现体温升高现象,据估计体温升高可以出现在肉眼见发病前的10天左右。也见一些病例体温升高不明显,推测仅为低烧,有些病例频死前表现体温偏低、全身大汗湿润。 2、食欲下降:群体采食量常下降到平时的20%-30%,多数病猪减食,严重者不食,卧地不起。食欲下降及最后废绝为一渐进性过程,且群体中参差不齐,因此,在发病初期病猪在群体中似散发。 3、皮肤发红和水肿:许多病例全身皮肤发红,似酒醉;有些病例主要表现为背中线发红明显,和眼睑一圈皮肤发红特别明显,并见眼睑轻度水肿;有些病例见明显皮肤水肿,常见于颈下、二腿特别是二后腿间;发病后期及死后常见耳朵、下腹等部位发紫。 4、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各发病猪群常不一致,偶见有呕吐;有时粪便正常或少量便秘,有时见腹泻,粪便为不同深浅的黄色,但濒死期病猪常拉黄色粘稠糊状稀粪。 5、呼吸道症状:个别病例有咳嗽(低沉,次数并不多)和流鼻涕;有些病猪一开始就见腹式呼吸,濒死期所有病例均见呼吸困难。 6、神经症状:有个别病猪见有神经症状,特别是濒死期常见划水。多数病猪常见后肢无力,即或行走左右摇晃、拖行或不能站立,和牙关常紧闭等抑郁性神经症状,也偶见中枢感染引起的呕吐症状。 7、关节炎、皮肤脓肿:随流行时间的延续,关节炎和皮肤脓肿病例的发生有所增多。 8、繁殖障碍: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及新生仔猪死亡等。 在7-8月份的爆发期,猪群感染发病往往表现得较急性,常不分年龄全群发生,体温高、不食、卧地不起、死亡等,体表发红明显。目前,嘉兴等首先发生的地区,流行已减轻,在散养和专业户中的发生也主要表现在断奶后到百八十斤的中猪,且常零星散发样渐进性减食和不食,体温升高、体表发红有时不明显。在一些规模养殖场疫病表现也发生变化,一些猪场只表现在断奶后保育期的仔猪,体温升高、不食和死亡,一些仔猪常有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关节炎等发生的病例增多。而许多猪场仍然表现严重的繁殖障碍,有较高比例的死胎、弱子,新生仔猪死亡严重等;新生仔猪发病有见在刚出生的几天内,也有的在一、二周甚至20日龄以后,常表现体温升高打堆,拉各种深浅不一的黄色糊状稀粪,呼吸道症状,卧地不起和死亡,存活率在50-70%间,或更低。 三、病理变化 病死猪剖解常见如下的病理变化,包括: 1、肾脏:苍白呈土黄色,但往往有色差、深浅不一,多数病例表面、实质和肾盂有出血点或斑,被膜与实质常粘连不易剥离,质脆,极个别病例也见肾脏肿大(正常的二倍多)、整个发黑。 2、膀胱:有时见点状甚至斑块出血。 3、肺:病死猪主要表现大叶性肺炎,常见整个或大半个肺严重充出血,并有水肿和气肿,极个别病例还在气管和支气管中有泡沫样血色液体。活猪解剖多数病变较轻,有时见有不同大小的块状充出血,有时为仅点状出血,还见许多病例刚解剖时肉眼几乎正常,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见色泽加深变褐。个别病例有纤维素性渗出,见肺与胸膜粘连。 4、淋巴结:所有病猪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5、胸腹水:有一定比例病例有胸腹水,颜色偏黄。 6、心脏:较软,心壁变薄,偶见心肌出血或心的冠状沟出血。 7、脾脏:一般肿大不明显,个别病例有极小的梗死,边缘粗糙。 8、肝:一般肿大不明显,胆囊充盈或完全排空(常见于拉黄色粘稠糊状稀粪者)。 9、肠道:有些腹泻猪大肠的淋巴滤泡坏死,甚至在肠腔面见凹陷,但不形成纽扣状外翻的溃疡面。 四、防治 1、药物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佳,曾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但不能短期内明显减轻疫病的严重状况。同时或仅使用氨基吡啉等解热镇痛药物或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以见到病猪在用药后恢复体温,当天可一定量地恢复食欲,病情减轻,但未继续用药的次日体温再度升高,不食,有时甚至疾病加重。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应用对死亡的控制效果的反映是矛盾的,有些地区和猪场认为有效,但必须应用一定的疗程,一般需要10天以上,有些地区和猪场认为无效;有反映认为不用药物也呈同样的病程和死亡率,有些猪场甚至仅添加氨基吡啉等解热镇痛药物;我们在一猪场首次爆发时应用磺胺和阿莫西林,起到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作用,但随后出现的流产、死产、新生仔猪死亡等不能有效控制,经检查发现分离菌出现严重的耐药性,不知这种矛盾的结果是否与耐药有关。一些商品化的配伍药物也往往只能起到2-3天的控制体温、减轻症状的效果,随后病情依然严重,甚至有反映说死亡情况比用其他药物或不用药物的更为严重。 抗病毒药物的效果是不确实或无效的,曾使用过病毒灵(盐酸吗磺酸)、病毒痤(利巴伟林)和金刚烷氨等抗病毒药物和制剂,未见有明显的治疗和康复作用的反映,预防性添加对疫病传播扩散的抑制是否有作用也不明确。 应用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2-甲基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等控制弓形虫,是有效或至少是短期内有效的,但一些地区和猪场使用磺胺类药物后仍能查到弓形虫,甚至病理剖解仍见到胸腹水、肺水肿等病变。其他抗寄生虫药物的效果几乎是无效的,曾使用过抗原虫药物如血虫净(贝尼尔)等治疗或添加,未见有明显的效果。一些猪场和地区怀疑本病是由附红体引起的,曾添加金霉素、阿赛酸等药物,但无明显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有一个猪场听说应用阿赛酸达到中毒临界剂量后能控制本病,曾使用1000ppm剂量的阿赛酸添加断奶仔猪料,连续使用5天,仔猪出现步态不稳等醉酒样神经症状,但仍未控制本病,反而出现更严重的死亡。 曾使用过板蓝根、小柴胡注射液等治疗流感等疾病的中成药制剂治疗病猪,也曾自配“白虎汤”(含石膏、知母、甘草)及含金银花、连翘、车前草等多味中草药的汤剂预防和治疗本病,效果不明显或不确实。 然而,我们发现药物预防有效果。应用土霉素、喹乙醇、对氨基苯砷酸等饲料中常用的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本病是无明显效果的,但我们应用饲料或饮水添加磺胺类药物,如磺胺-2-甲基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等,同时或单独添加针对G+菌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药物后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和传播。我们曾对一个刚传入本病的猪场添加磺胺-2-甲基嘧啶,发现3天后疫病传播得到控制,且3天后未发病的猪(包括母猪和仔猪)与同舍相邻发病猪一起饲养也不发生传染(即流行规律发生改变)。 随着时间的延续,已出现抗菌药物添加的预防效果下降或无效的现象。 2、疫苗的应用: 本病曾被认为是蓝耳病,且曾传说嘉兴一应用蓝耳病疫苗的猪场未发病,萧山一猪场使用了蓝耳病疫苗的分场也未发病,而未防疫的分场发病(实际上该分场不久还是传入了本病),等等,因此,广泛使用蓝耳病疫苗。然而,蓝耳病疫苗在本病发生规模爆发和流行前,已有许多猪场应用(肯定不止上面提到的二个场),多数猪场仍迅速传入,未能阻止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事实上,蓝耳病疫苗的广泛使用也并不能阻止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一些猪场还进行多次免疫,甚至进行超前免疫,也未见明显的效果,反而,有些猪场的发病和死亡更为严重。 个别猪场还曾误诊为猪瘟、伪狂犬等其它疫病,曾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紧急免疫,应用伪狂犬病疫苗等,不仅无效,有些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爆发和流行。 曾采集发病猪的肺、肾等多种脏器,制备自家组织灭活疫苗,应用后发现预防效果并不明显。 使用包括分离的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组织的自家多价灭活疫苗,对本病的控制、以及应用药物添加后的零星发生和复发等的控制有明显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