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5|回复: 0

[水产] 辽宁丹东:蟹田大米为何成了“明日黄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1 1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风光无限的“蟹田大米”,如今已成明日黄花。在其背后,是“稻蟹混养”这一生态种养模式的日渐式微。记者近日在沿海稻区采访发现,农民认可、市场认可的稻蟹混养,如今在丹东的百万亩优质水稻田里,仍在坚持的寥寥无几。

  当年红火一时的“蟹田大米”为什么在丹东受冷落?在丹东真的没有种植“蟹田大米”的农户了吗?记者带着诸多疑问开始寻找答案。

  1996年前后,河蟹开始登陆丹东,当时南方产区发生疫情,无法正常繁育河蟹幼苗,很多南方人将河蟹运到北方繁殖,包括我市沿海地区。在稻田里把河蟹养到手指盖大小后销往南方,所有的苗种来源和销售渠道都被南方商人所掌控。由于当时的价格好销路快,丹东农民趋之若鹜。没过几年,南方的河蟹疫病防治取得突破,不再需要北方繁殖幼苗,苗种来源断了,销售市场也没有了,商贩也不见了踪影,刚刚形成的产业很快夭折。然而,与丹东同时起步的盘锦却没有放弃,大力发展蟹田大米,一时间,在全国的各大展会上,各大城市的商店、街道上,随处可见“盘锦蟹田大米”的招牌。如今,大米、河蟹与油田、红海滩并称为盘锦四张“城市名片”。

  蟹田大米真的在丹东市绝迹了吗?记者经过多方走访,在东港市北井子镇找到了一户仍在稻田里养殖河蟹的农民。小岗村农民由才全从2003年开始养河蟹。“在稻田里养殖河蟹,长出的杂草都被河蟹吃掉,可以不用除草剂等农药。”由才全说。不用农药,产出的大米属于绿色食品,而且河蟹的粪便是水稻的天然肥料,产出的大米口感特别好。稻田养河蟹最大能长到0.25公斤,大米的亩产也有400~500公斤,但是,销路却成了难题。在小岗村一共只有3户农民养殖河蟹,如今另外两户都搬走了。收河蟹的商贩也不来村里,由才全只好将河蟹运到椅圈镇销售,而且价钱也不是很好。没有形成规模,他家的“蟹田大米”也只能按照普通大米的价格卖掉,多出来的只是每年卖河蟹的1000多元钱。

  “蟹田大米”悄然淡去,“鳅地大米”却悄然兴起。在北井子镇的孙屯村,稻田里养泥鳅的新技术已经初具规模。泥鳅鱼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而北井子镇用来养殖泥鳅鱼的池塘资源有限。于是,有的农民就在自己的稻田里养起了泥鳅鱼,他们发现在稻田里养殖泥鳅和养河蟹差不多,产出的大米口味也很好。一时间,鳅地大米以绿色、无公害被人看好,不仅在丹东,大连、抚顺、沈阳、河北、广东、上海都有新开辟的市场。

  鳅地大米会不会取代蟹田大米?北井子鳅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明涛认为,产业兴衰在于市场培育。盘锦为了宣传大米,不惜重金申办地理商标和集体商标;为了卖河蟹,每年秋季举办河蟹文化节,最终把“辽河蟹”炒作成了“中华绒鳌蟹”同等知名度的品牌,上升势头直逼“洋澄湖大闸蟹”。这种对商标、品牌的追求,值得我们借鉴。

  2010年,盘锦市河蟹养殖面积达148万亩,占全国的12%、全省的88%;产量4.4万吨,占全国的9%、全省的92%;产值16亿元,占全国的8%、全省的91%。去年,盘锦市河蟹养殖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仅河蟹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20元。盘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河蟹第一市”。

  3月下旬,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盘锦河蟹”品牌价值11.66亿元。

  本文来源:丹东日报—丹东新闻网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8 09:0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