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guo 的帖子
事实上,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会影响料肉比 1~5%,可是,如果猪只爆发疾病,还有料肉比可谈吗?所以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重大原因。 我们来看看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是如何不好的。传统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根本就不进行清洗消毒,刷刷喂料槽就是最大的程度了。而现在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都是在猪出栏后或进猪前进行,这就难免会有药物残留。而残留的消毒药物。猪是会舔食的,而药物是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轻者不长肉,重者造成溃疡,而料肉比就会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包括现代化养猪场在内,目前“猪只的在圈消毒”就是一个过场的。而许多时候,就算有疫情出现,因为猪只在圈,也是没法进行彻底消毒的。 事实上,消毒胜过治疗,科学消毒胜过投药,消毒可以减少投药,投药不能代替消毒。 所以,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而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有时做不到立竿见影。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有时猪场不消毒也不生病。也有时消了毒猪照样生病,(这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养猪管理者忽视消毒防疫的。 真正的“猪只的在圈消毒”应该是一种新技术,目前还没见有人使用。若能推广,每周进行一次“猪的在圈消毒”,将会大大降低猪的死亡率。 而现有的养猪者是怎样消毒的? 现在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都是在猪出栏后或进猪前进行。而且 一:未发生疫病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但在养猪生产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径,入侵易感猪,引起疫病发生。 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超出猪体承受浓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猪户更应进行严格到位的消毒,防患于未然。 二: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大扫除。 由于养猪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猪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除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卫生清除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消毒)。然而,目前的猪舍那个能够“彻底清除”? (包括牧原的九代猪舍) 三:已经消过毒猪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猪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到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猪不得病或少得病。 四:猪只在圈消毒,用低毒、无刺激的,根本就不起作用 ;效果好的消毒剂,就难免会有药物残留。而残留的消毒药物。猪是会舔食的,而药物是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轻者不长肉,重者造成溃疡,而料肉比就会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包括现代化养猪场在内,目前都没有“猪的在圈消毒”的。因此,就算有疫情出现,因为猪只在圈,也是没法进行消毒的。 实际上,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上面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