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7|回复: 1

预防猪咬尾症的综合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 09: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造成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很多,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半截,重者整个尾巴被咬光。一般来讲,造成咬尾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如,当饲粮营养失衡时,会刺激猪只发生咬尾症;当舍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光照超标,或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引起咬尾现象;当猪只患贫血和体内外寄生虫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咬尾症。  
  1 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  
  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的配合饲粮。育肥猪前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或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育肥后期适当增加饲粮粗纤维的含量;其次,湿拌料存放时间不宜太长,饲喂要定时定量,忌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再次,日粮中不能长期添加痢特灵等药品,长期使用它们会加剧咬尾现象的发生。另外,应供给猪群充足清洁的饮水。据报道,在猪群的饮水中加入适量的安眠酮,能迅速制止咬尾现象,且不易复发。  
  2 加强猪群的管理  
  2.1 合理组群 将体重、来源、体质、采食习惯和性情相同或相近的猪组群饲养。其次仔猪断奶转圈时,可在仔猪的鼻孔周围涂上来苏儿药液,影响其嗅觉以达到防止咬尾的目的。另外,组群后有咬尾现象的猪只应单圈饲养。  
  2.2 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影响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和猪只的采食、饮水,若不加注意可引起咬尾现象。应控制每圈(栏)的饲养头数,保证每头猪有充足的采食、饮水和休息空间。  
  2.3 及时去势 一般而言,猪去势时间越早流血越少,应激性也越小。用于育肥的杂交仔猪,特别是本地母猪与国外公猪所产的杂交仔猪,应去势后再育肥。猪最适宜的去势时间在生后7~10日龄。猪去势后既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又可防止咬尾现象。  
  2.4 做好定期驱虫工作 根据气候条件、猪场常见寄生虫种类和发病规律,建立科学的驱虫方案,并选用合适驱虫药,按说明投药驱虫。母猪在临产前1~2周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仔猪出生后20~30日龄第1次驱虫,60~70日龄第2次驱虫,100~110日龄第3次驱虫。
  3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3.1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根据猪的年龄和生产性能,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且要保证猪舍通风换气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以使猪舍冬暖夏凉、清洁干燥,并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
  3.2 做好生产区和圈栏的消毒工作
  春、秋季节病原微生物宜于生长繁殖,所以这一时期是生产区消毒灭源的关键时期。消毒可用的药物主要有:2%~4%的氢氧化钠,10%~20%漂白粉乳剂,0.05%~0.5%过氧乙酸,3%~5%的来苏儿,0.05%强力消毒灵等。场区每半个月消毒1次。
  3.3 改变单调的生活环境 猪通常有探究行为,当生活环境单调时,摆动着的猪尾巴会吸引其它猪的注意力。所以,应在圈舍挂铁链、铁环、绳子等供猪拱玩,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猪的咬尾现象。
  4 采取断尾措施  
  仔猪出生后,在距离尾根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以防止感染,这是控制咬尾症的有效措施。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4 06: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