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瓜 于 2011-3-31 18:17 编辑
瘦肉精是不会消失的
来源:南方农村报 双汇瘦肉精事件就像一枚小小的社会标本,足以展示这个世界的若干“本质”。 前两天,同事小李在某地买了两斤猪肝,拎回报社,准备拿去检测是否含有瘦肉精。因为我们都知道,倘若猪食用过瘦肉精,即使猪肉里面检不出来,内脏里也必定残留。不料,她兴冲冲的劲头被领导一句话打击掉了——自行送检并无法律效力。 我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替她收拾残局,将那几块猪肝全拿回家享用了——居然没事,这很让大伙失望。 作为一名并非出身于五毒教的小记者,我尚未练就金刚不坏之体,故绝不敢藐视瘦肉精的威力。我只是觉得,古龙说得没错,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最安全的时刻。在双汇被查出收购瘦肉精猪,全国人民齐声喊打之时,但凡懂事一点的养户、精明一点的肉联厂、自尊一点的政府部门,应当都会认真一点点吧?事实证明,我没有猜错(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运气问题)。 这几天,我一直在高度关注各方的态度,颇长了些见识。 双汇的管理者说,问题出在上游养殖环节,双汇只是把关不严,而他们日损失超过1亿元。 政府部门的人说,瘦肉精只是个别地区个别人在用,属个案。 有专家说,瘦肉精十年来源成谜。 …… 对这些义正词严的表态,我心里只有一个词:靠。老实说,我个人认为,如果上述那些说法被人们接受或者忍受下去,瘦肉精必然还会重现江湖。它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惯偷,每逢数年一次的严打,就逃回乡下休息两天,避过风口浪尖又回来继续干活。 双汇的表态很明显,不谈自己的18道检测如何形同虚设,却谈自己损失如何巨大,意图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它表演得太离谱,所以立即就有行业人士出面揭露称,双汇定下合同只收高瘦肉率猪,逼得养殖户“想方设法”提高瘦肉率。 央视的调查则证明,瘦肉精在许多地方是行业陋习,河南数个地方的养殖户,无论规模大小,都在使用,绝非有关部门振振有词的个别人个别散户。 而专家认为“来源成谜”的说法更是荒谬。早在2009年,就已经有报道指出,瘦肉精来源于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机构,它由高校教授自海外引进,由国内科研单位研发。对瘦肉精的“师门渊源”,专家们心底里也许一清二楚。 可以发现,迄今为止,许多人都在避重就轻甚至公然扯淡。他们明知道别人未必相信那一套说辞,却还是严格按照程序说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语言。为何?因为他们要么有利益瓜葛,要么不愿意较真,不愿意一环一环地彻底解决问题。一旦较真,就要得罪很多人,就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利益去做真的事情,甚至会把自己的尴尬暴露于天下。他们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渴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在等待媒体的聚光灯渐渐失去电力,然后该干嘛还是干嘛去了。 其实,和这世上的许多事一样,使用瘦肉精绝非绝症。只要在生产、养殖、收购、抽检等任何一个环节较真,瘦肉精猪就不会流入市场。但国人尤其是那些监管部门都习惯了“难得糊涂”,习惯了“趋利避害”,“较真”一词哪里还有市场? 此时此刻,从养殖户到各级政府都高度紧张。但媒体的穷追猛打不可能持续经年累月,总有一天,那些凌厉的文字会转移方向,那些紧绷的神经则会松弛下来。世界照旧。 于是,我们必须在下一次瘦肉精事件集中爆发之时,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到无毒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