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书原本就少有选择的机会,往往是饥不择食,所以总有些消化不良。对于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是先读了部分《射雕》,又断断续续地听了《笑傲江湖》,对于其中的主人公的生活,十分神往:可以在天下景致最奇美处练功、学剑,即使是最狠毒的武功,也强过在穷乡僻壤终老一生。至于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安排,则难以窥其全貌。
最近读了几本书,才恍然察觉金老先生作品的思想渊源。其实武侠小说的发端,原是旧中国最黑暗的时期,金庸先生与梁羽生先生顶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光环,把许多年轻人的宝贵的精神拉进“武侠”的大潭中。主人公新奇的招式、惊世骇俗的言行,无疑成了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年的榜样。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精神的病态。在金老先生的小说中,冬天肯定是常常下雪的,并且下雪是非常赏心悦目的,其它季节则是草果足以裹腹,无需为主人公的饮食担心。其实质仍是文人小说,可以说,离大众很远。
但是金先生写这些小说之时,正值香港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人们潜意识中对于奇迹的出现十分期待,并且明报发行的地区,都受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小说中“起死回生”、“以小搏大”、“因果相报”比比皆是,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就是“精神胜利法”,仅凭肉体凡胎,跟火器大炮比,输赢早已经定了。小说又把人们拉回不知具体何年的大唐盛世或宋明之时,对现实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疏离。其实这是一种精神的病态。
人体的潜能是有,小说中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事例多了,“大侠”“少侠”的名头也就出来了。“超人”的概念是尼采提出来的,我相信在旧中国其信徒不少。在“超人”周围,众多美女呵护,百姓倾心仰慕,果真是“磨难”多多。虽然一夫多妻在当时也被禁止,但是小说中即使触目即是,也不犯法,是不是?
另外,小说中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到后来无不中规中矩,并且其中一些人成名后还成了那些陈规陋习的维护者,那么其先的反抗也就自然只不过是“成长的烦恼”了?例如杨过和小龙女。金老先生曾经说过,他心目中的英雄是“郭靖”与“杨过”合而为一,他这种创作上的矛盾让我们在阅读时就有那么一点纠结:怎么作者的态度就象变色龙一样,一会儿赞颂,一会贬低?哪个更接近自己?
最后再看其中的“情感”。由于我起先看的《笑傲江湖》相当“干净”,待到后来看《天龙八部》则不忍卒读:市俗俚骂何其多也!男女主人公要么幽闭深谷,要么不谙世事,要么心机不很细密,所以“一见钟情”经常发生。“郭芙”是我是不喜欢的一个角色,因为她的性格发展竟似野马脱缰,十分没来头的,在结尾隐隐觉得自己也喜欢杨过!
超人+情感+美景+智慧,这就是金大叔所希望传弟的信息?个人一点拙见,欢迎拍砖。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