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种鸭及商品肉鸭疾病状况分析 2010年6月份以来,国内肉鸭生产和养殖行情一扫2008年以来持续两年多的低迷态势,从种鸭、孵化到商品肉鸭,从屠宰、加工到销售,产业各环节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父母代种鸭每单元价格从低迷时是不足1000元,提升到目前的3000元左右且供种计划已推迟至2011年下半年;商品鸭苗价格在2010.10-2010.11间一度攀升至9元/只以上,30日龄左右白条鸭和半片鸭价格在2010.10间也一度达成10000元以上的高价。为什么肉鸭产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业链条各环节利润会上升如此之快?就我个人对行业的了解和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产业特点。肉鸭产业之所以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快于肉鸡,一方面有赖于肉鸭品种的改良、饲料与营养科学的发展以及肉鸭生产技术的改进,但更重要的因素是肉鸭副产品如鸭毛、鸭肠、鸭头、鸭舌、鸭掌的价值远高于肉鸡,屠宰放养企业藉此可以大大缓冲肉制品价格低带来的经营风险。但肉鸭产业目前的状况却与白羽肉鸡2003年的状况相似,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远低于白羽肉鸡,种鸭规范化生产、良好的疫病控制和饲养管理措施还有待于发展和提高。目前国内肉鸭养殖品种90%以上是樱桃谷或者是樱桃谷杂交后代。祖代种鸭集中在仅有的几个企业,养殖规模和供种能力均较小,且多数祖代种鸭企业还兼做父母代种鸭养殖、商品肉鸭放养、屠宰加工等下游产业,这样就大大挤压了产业的发展和利润空间。
2、产业调整。肉鸭产业在经历了2007年的暴利之后,从种鸭养殖到屠宰工厂,数量规模迅速提升,造成产能严重过剩,2008年下半年直至2010年上半年国内父母代种鸭养殖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北方肉鸭龙头企业均大大压缩了种鸭规模,江苏、安徽、广东等长江以南地区散养型中小型种鸭场户数量也迅速减少。种鸭及屠宰行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产业调整、规模压缩后,恰逢家畜、肉鸡行情上涨和商品通胀等因素迎来盈利时代。
3、疾病因素。传统观念认为,鸭是水禽,养鸭自然离不开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有水的地区几乎都有养鸭,长江以南地区长期发展更形成了“塘边养鸭、塘中养鱼”的养殖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促进了肉鸭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北方绝大多数种鸭养殖也是以提供洗浴为主。而且由于肉鸭采食饮水量大,喜欢嬉水,排泄物多、含水量大,非常容易造成垫料和舍内潮湿,肉鸭养殖过程中多采取开放或半开放式的养殖模式。养殖区域广而分散,存在缺乏隔离、消毒和防疫等生物安全问题。虽然目前肉鸭养殖规模几乎与白羽肉鸡相当,但肉鸭疾病方面的科研非常乏力,国家相关部门和农业院校以及动保企业的经费投入不足,专用生物制品的开发速度以及疾病防控技术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2010年6月份,江浙一带小型种鸭场户出现不明原因产蛋下降和死亡现象,后此疾病迅速全国性蔓延,一些管理水平较好的种鸭场也陆续出现问题,导致市场供苗数量迅速减少,而此时期恰逢肉鸭产业经过两年多的产业调整引来全面盈利,行情大好之际,各肉鸭放养屠宰企业均迅速增加放养量,故鸭苗价格一路攀升,从2010年6月下旬2-3元/只一路攀升至11初的8-9元/只。后由于进入冬季,天气转冷,疾病不断增加,很多地区肉鸭在15日龄左右即爆发疾病,死淘数量非常多,肉鸭产品价格也在国家调控等因素作用下价格有所回落,加上春节前后屠宰计划的安排,放养风险加大,放养量迅速减少,鸭苗价格才有所回落。不过近期由于屠宰企业开始放养,价格又开始回升至5-6元。 在种鸭及商品肉鸭出现疫情后,信得科技青岛研发中心从国内养鸭密集区提取了40多份种鸭场和商品鸭场的发病病料以及血清,但从检测结果看,种鸭群体免疫应答状态均不好,H5、H9、ND(副黏病毒)、EDS-76等抗体离散度很大,且一些没有免疫过ND、EDS-76的鸭群均检测出较高水平的抗体,说明存在野毒感染的问题。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如周蛟、崔治中、张大丙、刁有祥、李玉峰等也先过做过种鸭和肉鸭疾病方面的研究,证实了呼肠孤病毒(不同于鸡)、网状内皮增生、圆环病毒、淋巴白血病、副黏病毒等的阳性率高和危害性等问题并有相关论文发表。 就我个人从业经验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讲,我认为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在于霉菌毒素的广泛持久存在和变异性流感以及副黏病毒的共同原因(类似于前些年的猪无名高热病,多种因素引起)。以上结论支持解剖上的一些病例变化,但未能在实验室的一些研究中获得印证。在疾病的治疗上,信得科技公司的信必妥/混感刹+霉毒必治+普力健有很好的效果,脱氧诺卡素钠配合抗病毒中药也有较好效果,预防效果也较好。在山东、江苏、四川等地有很多成功的使用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