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4|回复: 0

[其他信息] 奶牛传染疾病:牛沙门氏菌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 1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本病以病畜败血症、毒血症或胃肠炎、腹泻、孕畜流产为特征。
1.病原及流行病学
(1)病原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种类繁多,目前已达2000多个。牛沙门氏菌病病原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2)流行病学 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传染源。易感牛食入被本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吸入含本菌的飞沫,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亦可通过病畜与健康畜的交配或用病畜精液人工授精而感染。本病往往是其他疾病的继发症或并发症。各种不良的因素如应激、营养不足、长途运输等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奶牛主要发生剧烈腹泻,排水样便,内混有黏液、假膜、血液或脓样物,并且有恶臭味,食欲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渴欲增加,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
40.5~41.7℃,耳根、角根及四肢末端发凉,严重病牛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1)牛沙门氏菌病 主要症状是下痢。犊牛呈流行性发生,成牛呈散发性。本病的潜伏期因各种发病因素不同,而1-3周不等。 (2)犊牛副伤寒 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最急性型:表现有菌血症或毒血症症状,其他表现不明显。发病2-3天内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出现胃肠炎症状,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混有血液或假膜的恶臭糊状或液体粪便,有时表现咳嗽和呼吸困难。 慢性型:除有急性个别表现外,可见关节肿大或耳朵、尾部、蹄部发生贫血性坏死,病程数周至3个月。病理解剖变化以脾脏肿大最明显,一般2-3倍,呈紫红色。真胃、小肠黏膜弥漫性小出血点,肠道中有覆盖着痂膜的溃疡。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于肺、肝、肺尖叶,心叶实变(肉变),与胸肋膜黏连,肝有坏死灶。 (3)成年牛副伤寒 多见于1-3岁的牛,病牛体温升高到 40-41℃,沉郁、减食、减奶、咳嗽、呼吸困难、结膜炎、下痢。粪便带血和纤维素絮片,恶臭。病牛脱水消瘦,跗关节炎,腹痛。母牛常发生流产。病程1-5天,病死率30%-50%。成年牛有时呈顿挫型经过,病牛发热,不食,精神委顿,产奶下降,但经24小时左右这些症状即可减退。病理变化同犊牛副伤寒。
  3.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在本病流行的地区,根据发病季节,典型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病料采取:病死牛、羊的肝、脾、淋巴结、子宫胎膜、流产胎儿的胃肠等。直接镜检:因本菌与其他的肠道菌形状不易区别,直接镜检意义不大。分离培养:可直接用病料接种选择培养基,也可选用增菌培养基,培养后,再接种于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一般常用SS琼脂,37℃,18-24小时培养后,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大小不等的菌落。快速生化鉴定:利用培养后典型的菌落接种于微量生化反应管。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的沙门氏菌鉴定方法。 (3)鉴别诊断 牛副伤寒应与牛球虫病、牛冬痢和犊牛大肠杆菌病相区别。绵羊副伤寒应与绵羊地方流行性流产相区别。
  4.防制措施
(1)治疗 本病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都有疗效。但应用某些药物时间过长,易产生抗药性。对有条件的地区应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氨苄青霉素钠:犊牛每千克体重4-10毫克口服。肌注:牛每千克体重2-7毫克,每天1-2次。 (2)免疫接种 沙门氏菌灭活苗免疫力不如活菌苗。对怀孕母牛用都柏林沙门氏菌活菌苗接种,可保护数周龄以内的犊牛,还能使感染的犊牛减少粪便排菌。 (3)综合防制措施 ①加强牛、羊的饲养管理,保持畜舍清洁卫生;②定期消毒;③犊牛出生后应吃足初乳,注意产房卫生和保暖;④发现病畜应及时隔离、治疗。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7 22: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