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8|回复: 2

脂肪营养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6 14: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肪营养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现代化养猪使猪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对日粮养分尤其是能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仅靠谷实类等常规能量饲料是难以满足的,而在猪饲粮中添加脂肪,便可有效地解决此问题。本文在综述了脂肪营养及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脂肪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及添加应注意问题。



关键词: 脂肪营养 养猪生产 应用
    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物。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中性脂肪和类脂。中性脂肪属于甘油三羧酸脂,即甘油和三个直链脂肪酸酯化,形成所谓的甘油三脂。中性脂肪以外的其他脂类一般称之为类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脂、蜡等。猪日粮中的绝大多数脂类属于真脂肪,即甘油三脂。
1 脂肪的营养及分类
   脂肪的能值是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2.25倍,可见其在能量营养中尤为重要。脂肪含量高的食糜通过胃肠道的速度比脂肪含量低的食糜慢,这就使猪有更多的时间消化、吸收其他养分。因此,在猪饲料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小肠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日粮中添加脂肪往往会获得比预期更多的能量,这个现象有时被称之为“超能效应”或“额外代谢效应”[1]
1.1 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
    往猪饲料中添加脂肪主要有以下几种营养生理作用:①提供高浓度的能量来源。②提供必需脂肪酸。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缓解高温条件下的热应激。⑤减少猪舍中的空气尘埃。⑥改善饲料外观及风味,提高采食量。⑦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应,减少机械磨损。
1.2 饲用脂肪的分类
    脂肪动物饲用脂肪种类较多,通常按来源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①动物性脂肪:以肉类加工厂的脂肪、皮肤、内脏等副产品为原料,经加热加压分离处理或浸提而成。常用于饲料中的有猪油、牛油、鱼油、鱼肝油等。特点是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熔点高,磷酯少,不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低,价格低。②植物性脂肪:从植物种子或果实中提炼的脂肪,主要有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油、棕榈油等。特点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熔点低,磷酯多,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高,但价格高。③饲料级混合脂肪:由不同种动物油、植物油混合而成的脂肪类饲料。特点是吸收率中等,能值低,品质不可控,价格中等。
2 脂肪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1 脂肪在仔猪饲养中的应用
    仔猪消化道容积小,采食量少,生长快,在采食量无法增大的情况下,饲料中添加脂肪是提高能量浓度的最佳途径。仔猪早期断奶后,饲粮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以每千克干物质计算,消化能含量由原来主要能源母乳的22.18MJ下降至玉米一豆粕型日粮的13.814.2MJ,故从中难以获得足够能量和养分,造成仔猪生长缓慢或停滞。再加上断奶应激,小肠绒毛缩短,消化道容积变小,导致采食量下降,营养不良,生长受阻。此时饲粮中添加脂肪,可改善饲粮的适口性,延长食糜在肠道内的排空时间,提高养分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Dove等(1993)在540头2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5%脂肪,日增重明显提高(P<0.01)。Verland等(1995)发现,断奶仔猪日粮添加6%的动物脂肪,断奶后5周内日增重提21.4%(P<0.01),饲料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王友明等(1999)在基础日粮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对10kg、25Kg阶段[1]的仔猪分别添加2.7%、3.5%的混合油(棕榈油、鱼油和豆油组成)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脂
肪的各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5%、20.22%,料肉比分别降低2.26%、8.14%。这些试验均表明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能明星改善其生产性能。但仔猪断奶后12周内对脂肪的利用效果较差,2周后利用率才显著提高,这与体内脂肪酶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关系(Cera等,1998;张振斌等,1999)。
2.2 脂肪在生长育肥猪中饲养的应用
    添加脂肪对生长肥育猪最显著的作用是改善饲料转化效率,增加背膘厚度。脂肪添加水平引起生长育肥猪的每一性状的反应程度不同。当脂肪添加量在5%以下时可提高日增重,此后随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日增重开始下降。当脂肪添加水平为3%或稍低时,日采食量稍有增加,但当添加水平较高时,日采食下降[2]。饲料转化率和背膘厚度则随脂肪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此外因脂肪消化过程与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相比较为简单,体增热少,且其能值很高,故炎热季节添加更有利。
穆晓峰(2007)报道,饲料中添加脂肪后对猪生长速度及肥育性能有较大提高,缩短了肥育期,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在肥育前期饲料中添加5%脂肪,肥育中期中添加3%脂肪,肥育后期中不添加脂肪,日增质量、饲料报酬、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度达理想水平。黄玉德(1994)在80日龄的生长育肥猪中添加3.5%的猪脂,结果表明,试验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3.78%(P<0.01),料重比降低7.22%(P<0.05)。
2.3脂肪在母猪饲养中应用
    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可能不足以满足泌乳需要,导致母猪处于能量负平衡并动用体贮存。在泌乳期间,体脂肪和体蛋白的损失能够引起繁殖功能障碍,如异常发情,延长断奶至发情间隔,降低受胎率等。此外仔猪出生时,体内脂肪储备很少,而作为主要能量储备的糖很快就被消耗,容易因能量缺乏而死亡。故饲粮中添加高水平的脂肪对母猪及其胎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妊娠后期母猪的日粮中添加脂肪,母体可通过胎盘将部分脂肪转运至仔猪体内沉积,使新生仔猪体内储存的脂肪增加,同时提高仔猪肝糖元,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及仔猪存活[3]。哺乳期母猪添加脂肪,可使乳中能量增高,泌乳量增加,仔猪的能量摄取增加,从而提高日增重和仔猪成活率,此外还能减少哺乳期间母猪体质量的损失,缩短断奶至再配种的时间间隔[4]
Tilton等(1999)研究表明,在母猪妊娠100天后和哺乳期饲粮中添加脂肪可减少母猪哺乳期体重损失。Azain(1993)研究表明,母猪从妊娠第91d至泌乳期第17d饲喂含10%中链甘油三酯的日粮,使仔猪断奶时的存活率由80%提高到90%。Coffey等(1994)在哺乳母猪饲粮中添加9%的油脂,发现可使仔猪断奶重提高8%。Thacker(1997)报道,给哺乳母猪补饲7.5%的油脂,可使其日产奶量增加8.9%,乳脂率提高4.1%。美国堪萨斯州农业专家的研究表明,在猪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脂肪,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试验时,在临产母猪日粮中添5%的植物油,结果产下的仔猪成活率达100% ,比对照组高9%;在2周龄仔猪饲料中添加4%的植物油,结果仔猪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8%【5】。
3 猪饲粮中添加脂肪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猪对植物性脂肪的消化率高于动物性脂肪。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低,不能被肠道很好的吸收,易引起必需脂肪酸缺乏症,而植物性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高,饱和脂肪酸低,其在畜禽机体氧化较差。因此,在生产上常采取动物性脂肪与植物性脂肪按1:0.5~1:1的比例混合的饲喂方式,以提高动物性脂肪的消化率。猪饲料脂肪的添加比例为:仔猪2~3%,生长肥育猪3~5%,妊娠母猪2%~6%, 哺乳母猪5%~10%。
猪饲料添加脂肪时要注意日粮的组成和营养平衡,此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添加时必须从少量开始到适量,以防量大消化道不适而引起腹泻。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增加时,脂肪也须相应增加,以确保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③添加脂肪的种类须以饲料原料的种类而异。对玉米-大豆型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日粮型,则应侧重添加动物性脂肪。对大、小麦型的基础日粮,则应侧重增加植物油类。④脂肪易在高温潮湿条件下易发生氧化酸败,因此直接调制喂饲时,最好调现喂,至于已配入脂肪的饲料,应当在5~12d内饲喂完。⑤ 对瘦肉型肥育猪在肥育前期可适量添加脂肪,而肥育后期不应添加脂肪,以提高其瘦肉率。⑥由于脂肪能与钙、磷等矿物质结合形成脂肪酸盐,影响矿物质元素的吸收,故此饲料中添加脂肪时,矿物质元素应当超量添加,其中铜对脂肪的利用有促进作用。⑦饲料中添加脂肪后,猪采食量会下降,故应提高饲料中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弥补因采食量减少而引起的其他养分不足。
5结语
    总之,脂肪作为养猪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在提高猪饲粮能量浓度的同时还有多种饲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脂肪的需求也将日趋减少,加之现代集约化养猪及猪只高生产性能的特殊要求,脂肪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黄忠,猪对脂肪的利用[J].中国饲料, 1995(6):26~28.
[2]赵书广,中国养猪大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4.
[3]王建辉,贺建华等, 母猪脂肪营养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 2007.28(1): 16~21.
[4]黄忠,猪对脂肪的利用[J].中国饲料, 1995(6): 26~28.
[5]李兵,饲料中加脂肪能提高猪的生产力[J].江西饲料,2004:(6):4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1-1-6 17: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4 15: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很好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22:0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