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奶牛养殖起步较晚,其奶牛存栏数和良种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奶牛资源少,政府支持力度小,使甘肃省乳业发展后续乏力,因此,必须加大甘肃省奶牛养殖的基础工作。政府应在产业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具体措施,加大对广大奶农的扶持力度。在玉米种植和苜蓿种植面积集中的地区,通过对畜牧结构的调整使高效的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地的主导畜牧业。力争在5年内使甘肃省的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以上。
2.推进奶牛饲养方式的转变,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甘肃省适合奶牛养殖的地区,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当地政府合作,大力建设奶牛小区,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推行标准化科学养殖,使其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采取统一管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方式,由公司负责原奶收购,兑现奶资、技术咨询、疫病防治、繁殖育种、牛谱档案、品种改良、饲料购买、技术服务等工作,这是在全国奶业主产区已成功施行、大力推广的一种模式,提高了奶牛养殖的集体化水平,使企业与奶农结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中形成了一个紧密型的组织系统,既保障了奶农的利益,降低了经营风险,又有效地控制了原奶的质量,保证了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
另外,在一些分散养殖成一定规模的农村,由企业设立的挤奶站,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来控制原奶质量,减轻奶农的劳动强度,并解决了交奶难的问题。同样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增加在养殖区原有基础上的规模。
3.加快奶牛的品种改良,提高奶农的疫病防治意识。政府畜牧主管部门,在做好行业管理的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与大型牛场、奶牛基地、广大奶农建立紧密的关系平台,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的奶牛饲养常识和疫病防治知识,调整奶牛结构,使用高产优质的二东精配种,推广专用型饲料,从而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同时,认真做好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防检,制定种畜疫病的净化方案,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第四,做强做大本省的乳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牵引的作用
1.目前国内的乳品市场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市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要喝奶”向“喝奶好”转变,品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的塑造和经营放到首要位置,依靠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对牛奶注重就近、新鲜的消费心理,树立一个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并且值得信赖的强势地方品牌。
2.在营销定位上,因乳制品受奶源和保质期的特殊性加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本地乳品加工企业首先应以本省市场和周边地区的区域大本营市场为主,要避免盲目开拓全国市场。在渠道运作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终端的抢占跟进和维护上,创新营销模式,尝试组建乳业专业配套公司、乳品专卖形象店、送奶到户等深度服务系统,培养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在本地市场的竞争上,应尽量避免价格竞争,灵活运用各种防御战术,来抵挡外来品牌对本省市场的侵占。
3.在产品定位上,目前市场上的乳制品无论加工工艺还是包装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产品附加值普遍很低,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必须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性的高附加值产品,在非纯牛奶以外的乳饮料品种上,丰富产品品项,以产品细分类、扩大消费群、缓解奶源不足的问题。另外,从宣传导向上强调巴氏冷藏奶比常温奶更具营养,扩大消费群和销量,利用本地企业配送上的自身优势,来阻击外来品牌的进攻。
4.在经营管理上,企业首先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只顾眼前利益,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把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作为营造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在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问题上,要毫不放松,严格执行质量流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结构,夯实企业在生产、营销、技术、财务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基础。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内联外合、优势互补,加快缩短与国内乳业发展的差距,最终将甘肃省具有优势发展基础的乳产业做强做大,走出甘肃。
5.针对甘肃省奶源短缺的现状。本省的乳品加工企业应把邻近的青海省作为高原乳业的奶源大后方,运用各种办法抢占青海奶源,满足本省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源需要。
总之,乳业作为高效的畜牧产业,实质上是一个把现代工业、农业和现代商业紧密结合起来的行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乳业已成为农业中的第一产业,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西部省份来说,发展以乳业为主的畜牧业,不仅是农民迅速致富的理想选择,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措施,对解决甘肃省的“三农”问题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