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温顺的牛儿们见到陌生访客之后开始撒欢 工作人员查看“上岗”奶牛的身份信息 北京生产牛奶,至今不过150年,北京市牛奶公司档案记载,1860年,一位姓金的人在北京创办了“金氏奶牛场”,当时生产的牛奶多用来制作奶制品,供最后的皇族食用祭祀。20世纪初,养牛60头左右的福生安记奶牛场建立,日产鲜奶200多公斤,北京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商品牛奶。1956年3月1日,国营北京市牛奶站成立,标志着北京奶业的诞生,至今走过的五十多年,见证了首都几代市民的成长,也是市民生活变迁史的注脚。
“上世纪初,食用牛奶的主要是在京的外国人和知识界、商界人士。由于市面上见不到奶,有的驻华使馆自己养牛产奶喝,当时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也有自己的奶牛场,到上个世纪30年代,京城的奶牛场有110多家,但规模都不大,有的只有三四头牛,产了奶也不消毒,直接让人背着奶褡裢送到用户家里。”首农集团攻关宣传部部长付鹏如是说。
新中国第一牛引领北京奶业
北京市牛奶公司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城的牛奶场只有六十多家。这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和二战之后美国奶粉在北京市场上大量倾销有关。当时最大的奶牛场是俄国人开的“石金奶牛场”和李贻赞开的“福康畜殖有限公司”,养牛也不过一百多头。此外,“双德顺”、“老德顺”、“二合义”和教会开的“东兴奶牛场”、俄国人开的“北馆奶牛场”只有几十头牛。
解放之际,北平城迎来了“新中国第一牛”。1949年5月30日,老红军樊士成(曾任巨山农场副场长)率队赶着五辆马车、20多匹大牲口和三头奶牛,从西柏坡来到当时的党中央驻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报到,迎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诞生。之后,平郊农垦管理局成立(后改为京郊农垦管理局),来自革命老区的这三头奶牛,称为“新中国第一牛”。
建国初期,各大部委和高校为了内部供应需要,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养牛场。北京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经宝临介绍,“从1954年开始,北京的养牛场开始公私合营。私人养牛户纷纷加入到国有农场。到了50年代后期,北京市把混杂多病的牛群初步改造成黑白花型的奶牛群。”
中国贺斯坦奶牛获国际认可
金银岛牧场副场长张辛书说,这些年来,引进国外种公牛是改进奶牛品种的重要方法。“八十年代是进口日本德国的种公牛,九十年代进口加拿大、美国的种公牛比较多。例如在1999年,加拿大政府赠送给朱镕基总理的礼物就是一头名为‘龙’的顶级种公牛,后来因为疯牛病等影响,现在主要从澳洲进口种公牛,都价格不菲。”
经过不断的配种改良,90年代,中国贺斯坦奶牛成为一个国际上认可的奶牛品系。奶产量大大提高,张辛书称,牧场一只奶牛,一天早中晚三次最多能有八十多公斤的产奶量。尽管现在在牧场看不到种公牛,但是在它们的女儿身上总能看到某些自由不羁的因子,张辛书称,“国外的牧场都是粗放式管理,奶牛都是散养状态,自由惯了,个别的奶牛会很有个性”。
送奶工在地震棚间穿梭
“有一定年纪的北京人都会记得奶褡裢送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一段时间,奶褡裢骑着用铁管焊的加长加宽的自行车,层层布褡裢挂满车身前后和送奶工的身上,每天凌晨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送奶工”。经宝临说这是当年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专门做送奶业务的奶站。1956年3月1日,经过北京市政府批准,以国营牛场所属奶站为基础的国营北京市牛奶站正式成立。建立之初,国营北京市牛奶站下辖东单和德胜门两个站点,后来不断扩大。
60年代中期,有的分站取消了送奶到户的方式,改为建立供奶点,居民凭借奶票取奶。这种方式逐步扩大。北京市牛奶公司档案记载:1972年,发展代管点增设自发奶点,缩短奶点距离,解决订奶户路途远的问题,逐步用汽车代替人力自行车、三轮车的方式。
经常被提及的一段送奶往事是,唐山大地震时期,送奶工坚持往地震棚送奶,由于没有了具体住址,送奶工只能一个个地震棚地找,边找边大声喊用户的名字。进入八十年代,乳品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小区建设的规划,80年代末北京市有80多个奶点,后来较大的奶点就改造成乳品店,今天北京的一些三元梅园点就是那时的乳品店演变而来。
三色奶票与牛奶特供
建国以后,北京经历过几次牛奶供应紧张时期。经宝临介绍,第一次是1956年,当时全市的牛奶缺口达4000多磅,为了保证病人和婴幼儿能喝上奶,只好把大人喝的奶给掐了。到1959年,牛奶产量下降,牛奶供应再度紧张,只好采取初生婴儿凭出生证户口簿、重病号凭医院证明进行登记订奶的办法。
在那个时期出生的北京人有时会开玩笑说:我是吃糨糊长大的。婴儿发给奶证,每日两瓶,每瓶半磅。满周岁的,供应1瓶,再掺兑“代乳粉”(由黄豆粉、大米粉及少许奶粉掺兑而成)。代乳粉票和婴儿糖票,每月各发一张。凭票到指定商店可购代乳粉1斤和古巴产的黄砂糖2两。
1964年,国家给北京投资,从日本引进了几条乳品生产线,生产奶粉,有了奶粉,牛奶供应稍微有所好转。到了70年代,北京城牛奶供应再次紧张,政府只好采用凭票供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78年,由于奶源有限,不少人抱着孩子订奶,有的奶站还发生过抢奶的事。
长期在奶牛场工作的张辛书说,“当时在奶牛场工作,每个职工每天特供半斤鲜牛奶,多了没有。还有需求就是去街道办奶证,一样也要托关系。当时能喝上一杯鲜奶,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直到1980年,北京市对牛奶的供应还采取两岁以下婴儿每天供奶一斤半,病人和老人凭医院证明每天供奶半斤的办法。
因为牛奶紧张,牛奶公司推出了红、蓝、白三种取奶票。婴儿用奶户发红票;重病人发蓝票;老年人发白票,停止了供应冷饮和糕点的牛奶。
八十年代初,当时北京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牛奶供应实行“三保一代”的措施,鲜奶订户只保证三岁以下的婴儿、重病人、外宾以及特殊用户,例如专业运动员,体弱多病的老人。经宝临介绍,1983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为了帮助北京缓解吃奶难的状况,无偿援助了一批奶粉和黄油,变成还原奶供给市民。“当时特别成立了北京市奶类项目办公室负责这件事的落实,一般市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还原奶。”
如今,走进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的任何一处挤奶大厅,一天三次,黑白花奶牛沿着不锈钢的牛栏通道有序向挤奶大厅前行。双排并列式挤奶设施,牛一到自己的固定席位上,附在每头牛身上的磁感应身份识别,自动将牛的排号、血统、体重等各种参数和该牛的产乳数据等一一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来自牛体内一股股乳白色的液体流进密封储藏罐内,最后抵达北京市民的餐桌。
二十年前,北京市奶牛比赛评委从35个牛场选出冠军牛2头、最佳奶牛9头和35头优秀奶牛。图/新华社
■ 工艺
消毒技术引自上海
●经宝临,北京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
50年代,刚刚成立的奶站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和解放前类似,大部分奶点还只是生奶分装后直接送到市民手里。
1952年,“福康畜殖有限公司”创办人李贻赞把后来人们俗称的巴氏消毒奶技术从上海引进北京。由于加热温度不是很高,这种技术既能杀死牛奶中绝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又能保证牛奶中各种营养成分。现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的三元极致鲜牛奶还是巴氏消毒法制作,一般今天早上买到的就是昨天晚上挤的奶,北京市民可以说五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喝这个奶长大的。它的销售时间也只有一天,卖不了的收回去。
还有一种奶是超高温灭菌奶,牛奶中的几乎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加上采用无菌包装,因而保质期较长,但活性物质大打折扣,我认为应该称为营养水。
■ 藏品
奶票保留旧日口感
●王清,奶票收集者
我是在搜集旧书的过程中发现了奶票,一下子就想起当年用奶票时候的情景。
有时候我拿着奶票去取奶点取奶,一个筐子里装着很多奶瓶,还回一个空的玻璃奶瓶,我再取回一瓶奶。有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取,有时候和奶奶一起去。我小心揣着奶证,取了奶就在那上面的日期上划一道。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大家都认识,就在那闲聊。
凭奶票取奶,会有问题。因为订奶户手里的奶票长期有效,取奶不受时间和数量上的限制。就会出现有的奶点有时一天的奶发不完,有的不够发,出现排队取奶。
专门收集奶票的人并不多,这种东西不是正式出版物,市场价格不高,也不会有造假的。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情感性的收藏。
■ 管理
北京奶牛场全国一流
●张辛书,金银岛牧场副场长
我70年代末到奶牛场工作,那个时候是养牛和挤奶一起干,我们所有的工人几乎都被牛踢过。我的食指因为长时间挤奶,关节都有点变形。
八九十年代奶产量不高,一般一头牛一天能够挤奶十五公斤,和现在的八十公斤没法比。
现在,北京的奶牛场是全国最好的,产奶量高管理也最先进,和国外比毫不逊色,每年我们都请以色列专家来,也走出去看别人的先进经验。
本文来源:新京报
更多反刍资讯、乳品健康、技术资料请关注中国畜牧人网站反刍频道:
http://www.xumuren.com/ruminate/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