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2|回复: 1

[励志/成功] 大清走向辛亥:低下阶层向上生长空间窒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1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eta 于 2010-12-21 11:57 编辑

{导读}

         教改了这么多年后,温总理说了一句,“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 没有1905,何来1911?”,许纪霖先生在《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上海书评》2010年10月10日)发言中的一句时代断语,钩沉了一百多年前废除科举的功过是非。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1: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ta 于 2010-12-21 11:56 编辑

            
                    近读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鼎革之初,除了陈名夏等斯文败类,从前明过来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一幅“义不仕清”的守节派头,但在康熙爷开办“博学鸿词科”之后,多数遗民还是受不了出山当官的诱惑,纷纷失节事贼。时人写诗讽刺曰: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太凄凉。顶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

依靠科举的魔力,大清朝没过多久就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尽入彀中,为之死心塌地;但当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之后,大清朝也没过多久就尽丧人心,铁杆粉丝纷纷变成了掘墓人。不夸张地说,当时的革命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原先安守科举当官老路的读书人,罗志田先生也说,“眼看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都不明朗,很多这样的人最后就寄希望于革命。”

大家都爱“美国梦”,给了低下阶层向上生长的空间,万事皆可在体制内解决,大可不必一拍两散地造反起义。但一百多年前何尝又没有个“大清梦”,读书人有了十年寒窗的盼头,昨日凿壁偷光,明日老爷升堂。造反的都是哪些人?屡试不中的洪天王,混迹国外的孙国父。

自然,废除科举在那个时代自有其向世界接轨的重大意义,“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终究敌不过洋人的洋枪洋炮,停留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之后已然破产,那么,教育兴国大办西学也自是卧薪尝胆之道。或许,读书做官的旧时代规则终究要打破,如果说大清朝的覆亡就是这项改革必须负担的成本,那个时代传统读书人的无辜与幻灭又是谁家的烈士呢?

         八股也好,西学也罢,终究是要选拔人才,罗志田先生说,废科举之后,产生了两个根本的变化:一个是贫富的决定性增强,另一个是资源日益集中在城市,乡村慢慢衰落。罗先生的话其实很好理解,科举时代,教科书也就那么几本,教学大纲几百年不变,爷爷读过的书孙子继续读,说不定上面还有点啥心得。你在北京城的深宅大院,我在横断山的穷乡僻壤,但天涯共此书,有什么打紧,最多也就是你有个把饱学之士辅导,但我早读晚读死读好了。再说,我们乡下那种不得意的落第秀才多的去了,也未必就不能教书了。

        但大兴西学之后,且先不说读书不能直接当官了,农村的读书人拿什么去和城里的公子哥比?爷爷留下的《古文观止》作废了,全村最有学问的老秀才也没人知道啥是“格致”,谁是“拿破轮”……

我们这个时代又如何呢?号称要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教改了这么多年后,温总理说了一句,“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这是个航模加分的时代,这是个钢琴加分的时代……早晨六点起来上早自习的农村同学们这些都不知道,就如同他们一百多年前寒窗苦读时不知道什么是“格致”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5 16:4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