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地球是圆的 于 2010-12-20 02:11 编辑
本文发表在2010年第6期《今日养猪业》杂志
猪高热病与高致病性蓝耳病
田立广
天津市浩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301800
蓝耳病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俗称,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困难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病1987年首先出现于美国,已经扩散到世界几乎所有养猪国家和地区,1996年郭保清等首次分离出病毒,证实在我国猪群中存在PRRSV感染,随后几年PRRS在我国呈现蔓延和流行的态势,已在30多个省市发生和流行。
2006年春夏之交,我国南方爆发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高热病”,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田克恭等首先报道高热病是由PRRSV变异株所引起,鉴于其临床特征不同于经典PRRSV,将其命名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PRRSV在Nsp2片段发生30个氨基酸的缺失,这个发现最初被认为可能是PRRSV毒力变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将Nsp2基因片段的481和532-560位发生30个氨基酸缺失的PRRSV变异株称之为高致病性PRRSV。
虽后各地实验室相继分离出多株在Nsp2片段发生30个氨基酸的缺失PRRSV变异毒株,并说明其已在国内广泛流行并且毒力增强。2007年3月,农业部发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但在高热病发生、流行及防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疑点。那么,高热病是否就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的呢?
1、从流行病学分析
高热病在各地的流行有着明显的时间段,即季节性,具有极强的感染能力和传播流行速度。刘道新等较详细调查报告了2006年湖南高热病疫情: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疫情扩散速度显著加快,8月中下旬为疫情高峰,9月下旬病例减少,10月上旬疫情基本平稳结束。疫情主发期间传播速度快,在1~3天内可蔓延至整个猪场,一周左右可扩散至周边地区。某村生猪7月28日发病后,迅速向外扩散,到8月4日传播全县的16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48.5%,一周时间造成全县生猪48.6%发病率。流行呈现比较典型的区域连续扩散性。据笔者观察,高热病用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在全国大多数猪场的流行,其流行传播速度与口蹄疫病毒(FMDV)相近,推测其传播途径应以空气传播为主。
《猪病学》(第八版)论述:尽管PRRSV有很强的感染性(即很低的感染剂量),但它的传染性并不高,传染常常发生于猪只之间的密切接触。Wills等(1997)发现同圈猪之间的传染要比相隔10.16cm(40英寸)或者更近猪之间的传染容易的多。Torremorell等(1997)指出在实验条件下,急性感染猪的PRRSV仅仅传染给2/8头接触的实验对照猪。现有的资料表明PRRSV空气传播比曾经设想的要有限的多。菲律宾Angel博士经验:PRRSV在猪与猪之间的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蓝耳病的蔓延区域在500m内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只要500m内有其他场,空气就难以控制,但是当距离达1000m时,这种通过空气传播的几率就只有2%。《猪病学》(第九版)指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PRRS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空气传播加上节肢动物传播能够解释在没有其他传播源(猪、无生命体、人)存在的情况下PRRSV的远距离传播(传播面广)。但是,PRRSV经空气传播的途径难以证实,已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0~2.5m的范围内,感染猪能够成功感染大约50%的易感猪(Lager和Men-geling,2000;Otake等,2002d;Torremorell等,1997;Wills 等,1997b)。但是,Kristensen等(2004)的实验结果却表明了空气传播途径的局限性。在空气交换比例分别为1%、10%或70%的3个试验组中,大约50头急性感染猪能够通过1m的距离经空气感染50头易感猪。但是在距离为15m(Trincado等,2004a)和30m(Otake等2002d)时所进行的试验结果却表明PRRSV不经空气传播。以上这些资料表明,PRRSV在非接触猪之间传染性不高,很难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
PRRS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我国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首先爆发该病,之后的数年间规模化猪场经历了由该病引起的“流产风暴”。据上海奉贤兽医站1999年对来自全国20多省市部分猪场送检的血液样品PRRS抗体检测:阳性猪场占64.5%(91/141),2004年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样品中用PCR方法对123个猪场的送检样品检测了PRRS抗原,结果阳性110个,阳性率89.4%。中国动物卫生和流行病学中心李晓成研究员报告:对2008年来自全国各地区的538个送检的求诊病料,采用PCR检测,PRRS阳性率达63%[7]。以上及许多相关资料说明,PRRS自传入后用了近十年的传染,才使全国大多数猪场出现PRRSV,如果说高热病就是就是高致病性蓝耳病,那么,变异后的高致病性PRRSV比经典PRRSV传播流行速度快了多少呢?能够用不足一年的时间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及猪场爆发流行吗?
据笔者调查,至少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高热病在一个猪场或一个地区爆发流行后,绝大多数痊愈母猪所产仔猪,在下一个高热病大流行来临之前,一般有几个月时间,不再发生高热病的流行,生产成绩恢复至从前的正常状态,高热病的发生具有时段性、季节性、周期性。是那些痊愈母猪所产仔猪具有长时间的母源抗体保护吗?显然不是。因为在下一次高热病爆发流行时,这些仔猪长成的大猪或母猪,一旦高热病病原传入,会首先发病。据笔者观察,在高热病非流行时间段,那些没发生过高热病的易感猪群,成为一些发生过高热病的猪场新引进的后备母猪群,并不会发生高热病流行。这些现象都说明高热病的特定病原的感染是非持续性感染。非持续性感染会形成大量的易感猪群,是下一次高热病爆发流行的基础。
《猪病学》第9版论述:猪感染PRRSV后表现为慢性持续感染。动物感染PRRSV后,PRRSV能在敏感细胞内复制几个月而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这是PRRSV感染最为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持续感染与猪被感染时的年龄无关。不管感染猪是子宫内的胎儿、仔猪还是成年猪均具有持续感染的特点。PRRSV一旦感染往往在一个猪场内无休止的传播。由于持续存在的PRRSV由带毒动物传染给不断出现的易感动物,这些易感动物既可由出生、购入产生,又可由动物免疫保护性的丧失产生,因此形成了PRRSV的地域性传播。由于病毒可从带毒母猪通过子宫或者是在产后传染给仔猪,或者在生产后期通过易感猪与感染猪的混群,而使病毒持续循环传播[5]。猪PRRSV慢性持续感染的特性,会使感染过PRRSV的猪场中不容易集中出现大量的易感猪群,难以再次全场爆发。更不会在一个地区出现群发爆发式大流行。这一特性还会使易感猪群只是相对集中在一部分保育猪中,因为保育期是母源抗体消失后的血清学转化期,而其他猪群因为感染产生了抗体不再易感,从而使PRRSV再次的流行不会具有时段性、季节性、周期性。
高致病性PRRSV是PRRSV的变异毒株,其毒力增强可以引起较高的致病性、致死率,甚至其传播速度、传染性、流行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致病性PRRSV与经典PRRSV相比,从流行病学上发生根本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发生变异后的高致病性PRRSV还是PRRSV,还应符合PRRSV的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假如说高热病就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的,在2006年从江西湖北等地发病后,由于大量的易感猪群存在,可能会发生流行,但流行速度应该是缓慢的。即使考虑人为散播的因素后,也很难想象会像高热病那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爆发流行。假如说高热病就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的,由于PRRSV能够造成持续感染,被感染的猪要么死亡,要么在存活后不但会产生抗体,而且会较长时间带毒,会周而复始地造成PRRSV从感染后的带毒猪传播给不断出现的易感猪,并使之产生抗体。持续感染是PRRSV感染最为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因此经过PRRSV感染后的猪场常常不会存在大量的易感猪群,而猪群的抗体水平是决定能否再次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那些已经感染过的猪场不该再次有季节性、规律性、高发病率地爆发PRRS,即使发病应该在中大猪上病情较轻。而实际情况是:高热病连年再次爆发后,只是被感染过的母猪和仔猪会得到一定的保护,中大猪不但得不到保护,还往往是首先发病,死亡严重。如果说再次爆发的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PRRSV的再次变异引起的,那为什么被感染过的母猪和哺乳仔猪仔猪会得到抗体的保护,而中大猪得不到保护?
种种情况表明,高热病与PRRS在流行病学特征上大相径庭,高致病性PRRS很难解释高热病的发生、传播、流行等种种现象。
2、从病原及检测结果上分析
2007年3月,农业部发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由此以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几乎成了高热病的代名词,业界对高热病的研究更是集中至蓝耳病变异毒株。然而,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引起高热病的特定病原仍存很多疑问。
(1)、高热病不等于高致病性蓝耳病
历年全国各地高热病疫情中的临床表现,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各地区高热病疫情的总体表现比较类似;但在同一地区不同猪场及同一猪场的不同猪群中,临床表现又存在很大差别。高热病能够造成多系统多组织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具有损害的广泛性。在疫情爆发时不同病例的比对中,常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出现很大差异,推测可能与所参与病原的多少有关,临床印象上,高热病不可能是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所造成的。众多的高热病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高热病是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其中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刘道新等对2006年湖南省猪高热病爆发期间的458例病猪和460 份血清进行病原和血清抗体检测,共分离鉴定到46株细菌,其中有6株为猪链球菌2株巴氏杆菌,38株肠杆菌科细菌;61份血清中,4份弓形虫抗体阳性;39份血清中23份抗体阳性;对病料组织用ELISA、RT-PCR或PCR等方法进行常见病毒检测,PRRSV的抗原阳性率45.2%(171/378),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7.2%;猪2型圆环病毒(PCV-2)抗原阳性率24.5%(59/241),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1.0%;猪瘟病毒(CSFV)抗原阳性率10.7%(49/458),抗体合格率为59.4%;猪流感病毒(SIV)抗原阳性率8.3%(23/277)。在202个病例中,CSFV、PRRSV、PCV-2三种病原的检出阳性病例中,CSFV与PRRSV、PCV-2之间的二重感染率分别为35.7%和32.14%,三重感染率为14.3%,PCV-2与PRRSV的混合感染率为50% 。
如果将高热病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产率和多种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都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来“承包”,是不客观的。在高热病混合感染病原中,高致病性PRRSV阳性率较高,这只能说明其可能是高热病混合感染中的一个重要病原,并不能就此认定其是引起高热病的特定病原。高热病并不等于高致病性蓝耳病。
(2)、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是正常现象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15kh,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架(ORFs)。由于RNA病毒没有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病毒在复制过程中RNA合成时易出现内在性错误,RNA基因组因点突变、删除、添加和取代而具有很高的突变频率,具有广泛的抗原变异能力。这种变异性不仅表现于不同基因型的PRRSV之间,而且表现于同一基因型的PRRSV不同分离株之间,因此,蓝耳病毒的变异是正常现象。众多对PRRSV的检测结果及流行趋势的分析证明,我国的经典型PRRSV和Nsp2基因变异型PRRSV在各地区共同存在。廖荣斌等通过RT-PCR方法检测和对临床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PRRSV的猪场感染率57.47%,其中经典型PRRSV的猪场感染率44.85%,Nsp2基因变异型PRRSV的猪场感染率43.04%,既感染经典型PRRSV又感染Nsp2基因变异型PRRSV的猪场感染率30.67% 。
即使在多个试验中确实分离出PRRSV高致病性的变异株,也只能证实高致病性PRRSV的存在,而对于其在高热病发生、感染、流行中的作用仍然无法了解,经典PRRSV变异成高致病性PRRSV,据此并不能证明能够引起高热病。高致病性PRRSV毒株将成为我国近年来的优势毒株,但这只是表明PRRSV变异和流行出现了新情况,蓝耳病毒的变异株不一定和全国高热病疫情的发生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猪流感病毒(SIV)也同样容易变异,为什么没有人怀疑并研究SIV,证实高热病是由SIV引起的呢?
(3)蓝耳病的高致病毒株不是高热病发生的直接证据
PRRSV很容易发生变异,具有基因多样性,从而导致了各地分离到的毒株,病毒结构差异性较大,不同毒株之间致病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是同源性很高的变异毒株之间致病力亦不相同。PRRSV之所以被冠之为高致病性PRRSV,被认为其临床特征不同于经典PRRSV,在Nsp2片段发生30个氨基酸的缺失是PRRSV毒力变强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姚龙涛认为:“原有的诊断标准以NSP2缺损为主要依据,而后研究已证明中国现实的高致病性PRRS病毒具有NPS2缺损的特征,然而NPS2缺失病毒绝非都是高致病性的”。杨汉春证实:“所有的研究表明,我国的高致病性毒株是以基因组NSP2编码区不连续缺失30个氨基酸为特征,我们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证实这一特征与其高致病性或毒力没有多少直接关联,其致病性增强或高毒力的分子机制仍有待于阐明”可见,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区分和认定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又何谈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呢?其实,即使将来能够阐明其致病性增强或高毒力的分子机制也只是蓝耳病科研的进步,并不能就此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因为,高热病并不等于高致病性蓝耳病,蓝耳病的高致病毒株不是高热病发生的直接有因果关系的证据。如果在高热病猪病料中分离出猪瘟病毒(CSFV)的高致病强毒株,也能证明高热病疫情是由CSFV引起的吗?Han等在2006年报告在美国同样发现NSP2基因缺失的蓝耳病毒株,为什么在美国不会引起如此严重的高热病疫情?
(4)、高致病性PRRSV未必能引起高热病
高致病性PRRSV是经典PRRSV在Nsp2基因片段发生30个氨基酸的缺失的变异株,高致病性PRRSV与经典PRRSV从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虽然有所差别,但仍然同属于美洲型PRRSV,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一些Nsp2基因变异型PRRSV可能因毒力增强表现发病后致死率增加,但把所有的Nsp2基因变异型PRRSV都称为“高致病性”PRRSV并不客观。一些Nsp2基因变异型PRRSV并不具有“高致病性”,有的甚至不能引起发病。据何世成等报告,在一猪场病料中分离获得的PRRS病毒(LD812株),经病毒ORF5基因的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与JXA1株、HeB株、HuB株等高致病性PRRSV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8.5%、98.5%,可是,LD812变异株在临床上致病力并不强,表现为断奶后在保育栏内仔猪发病率为15%,病死率100%,病程约10天左右。这些表现还是与其他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全场其他年龄段猪群未表现异常。郝建伟等从体表检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的一头种公猪体内,检测出高致病PRRSV,经分离、测序及进化树分析,此毒株与高致病性PRRSV代表株HEB1、HUB2、JXA1同源性分别为:99%、99%、99.2%,而这头种公猪在检测后的较长时间里外观生理指标都正常。从以上报告不难看出,高致病性PRRSV未必能引起高热病。
(5)、高热病未必由高致病性PRRSV引起
如果说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PRRSV引起的,PRRSV必然会作为高热病的特定病原,就像在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PMWS )一样,PMWS是以二型圆环病毒(PCV-2)为特定病原,也就是说PMWS的发病猪中,PCV-2的检出率应该为100%,PCV-2能否检出是能否确诊PMWS的关键证据。而在发生高热病病例的病料检测中,许多病原检测结果中并不能检测到PRRSV。万根等应用RT-PCR方法对323份猪高热病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RSV阳性率为85.14%(275/323),在323份高热病病料中,有48份病料未能检测出PRRSV。杨明娴等对高热病疫情中35个养殖场的152份患病猪病料采用RT-PC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RRSV感染总阳性率为50.7%(77/152)。152份患病猪的病料中共分离到9株PRRSV毒株;测序结果显示:1株Nsp2基因无缺失,毒株来源于疫苗株;2株Nsp2基因481L缺失1个氨基酸;只6株Nsp2基因有30个氨基酸的缺失,符合高致病性PRRSV毒株特征。
至少有理由认为一部分高热病病料并没有PRRSV,从一些病原检测结果的报告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热病不是必须由高致病性PRRSV引起。
3、从动物回归试验上分析
动物回归试验也称为动物感染试验,是用分离的病原或病原培养物人工感染特定动物来试验其特异性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是建立人工发病模型来复制病原的致病性。
关于高致病性PRRSV动物回归试验 的公开资料不多,其描述一般不够详尽,试验结果也并不一致。吕健等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 JX143株与标准野生毒JXA1的同源性99%,用高致病性PRRSV野毒 JX143株及其拯救病毒vJX143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拯救出来的病毒与原毒具有相类似的生物学特性,更重要的是在动物回归试验中,呈现出与亲本毒相似的高达80%~100%的致死率。王波等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毒株Shaanxi-1的NSP2基因发生30个AA的不连续缺失,且与JXA-1、HuN4、HUB2、Henan-1等毒株的序列缺失部位相同,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0%、98.1%、98.5%、98.6%,将分离毒株人工感染3头40日龄健康仔猪,并设对照组。结果感染猪3头全部发病,所有感染猪于感染后5—7d内均出现体温升高,也出现喘气,腹式呼吸,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且感染后PRRSV抗原和抗体检验为阳性,但未见死亡。蔡雪辉将PRRS变异毒株进行攻毒试验,建立人工发病模型,可见攻毒猪出现高热,体温达到41—42℃,但很难复制临床急性死亡病例,试验猪多半以采食下降、瘦弱、长期消耗而引起死亡,且攻毒猪的全身发绀现象并不多见。对发病较重模型进行剖检,各脏器的眼观病变均明显轻于临床所见。
从已发表的报告高致病性PRRSV的动物回归试验来看,绝大多数感染试验并不能完整复制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那些所谓能够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的动物回归试验,在试验设计的科学性、特异性、排他性、可重复性上存在许多质疑。高致病性PRRSV的动物回归试验能够复制出一定的致病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使是经典PRRSV对于PRRSV抗体检测阴性猪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致病力。高致病性PRRSV的所谓“高致病性”,是相对于经典PRRSV而言的,一些动物回归试验中如果将经典PRRSV纳入,能够进行比较,其实验结果可能会更加直观、准确。
其实,即使某些高致病性PRRSV的动物回归试验,确实能够复制出试验猪的高达80%~100%的致死率,也不能说明高致病性PRRSV与高热病存在因果关系。PRRSV在没有找到哪个或哪几个基因位点的变异能够导致致病性的增强,不能阐明其致病性增强或高毒力的分子机制的情况下,实验室可能无法区分哪些是强毒株哪些是弱毒株,即使动物回归试验能够证实存在毒力超强的PRRSV变异株,也不可能确切知道这些PRRSV变异株在高热病疫情中所起的作用。
高热病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其中的高发病率是指高热病具有很强的感染、传播能力,具有区域流行性。高热病与平常可能出现的一般的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主要区别在于高热病具有区域流行性。如果动物回归试验证实的毒力超强的PRRSV变异株,能够证实其具有快速传播能力,能够在空气中容易进行远距离传播,出现在高热病疫情的每一个病例中,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至今未见有关于高致病性PRRSV流行病学方面研究的报告,更没有人证实高致病性PRRSV与经典PRRSV相比,在流行病学上出现了重大改变。
综上所述,从流行病学、病原及检测结果、动物回归试验等分析,很难能够证实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
2006年来发生的高热病至今仍在连年发生,几乎传播到中国所有的养猪主产区。由于 PRRSV参与了高热病就被认定为高热病的“元凶”是有许多疑问的,“高热病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PRRSV是参与高热病的一个重要病原,但真正的“元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