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4|回复: 2

[奇闻佚事] 趣谈“牛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0 17: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牛根据其品种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黄牛和水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奶牛则是获取少、贡献多的代表。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运用牛,就是牛在军事上的运用的典型例子。
  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shà xuè)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
  我国古代的故事和诗句中有许多是与牛有关的。《庄子·养生主》篇中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一位颇会宰牛的厨师,成语有“目无全牛”、“官止神行”等皆由此而来。关于牛的传说,最为精彩的当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还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冰冷的星星,到了汉代,人间的爱情生活演绎到了牵牛、织女星上。《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到南朝时,两星间的情愫更进了一步,郎女婚配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有此情节。接下来“天帝怒,……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当然,王母娘娘并没有彻底否定牛郎织女的婚姻,禁绝的只是仙俗之间的朝夕相处。清人许缵曾有“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的脱俗之见。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敬牛,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尊牛、敬牛的传统节日习俗。汉族中有“打春牛”之习,据史书载,自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全国各地都在城南门,以统一的制式,用泥塑一具春牛,天子王公、平民百姓都必须来鞭打春牛求丰熟,人神共乐。唐宋时形成“舞春牛”习俗,舞春牛活动逐步从娱神发展到娱人。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佬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活动,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壮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或“开秧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耕牛免除劳役,喂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等。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举办“洗牛节”。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终年劳累,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下凡传话,“赐人三天吃一顿饭肚子饱”。谁知牛魔王传成了“赐人一天吃三顿饭肚子还不饱”。牛魔王为自己的失误深感内疚,于是下凡变成耕牛,替人出苦力赎罪。由于牛卖力干活,家家获得丰收。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古人诗词中对牛吟颂颇多,尤以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
  近现代作家、艺术家中以牛自喻的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有“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朱自清;有自取雅号“文牛”的老舍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使人联想到宋人雷震的《村晚》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写道:“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穷尽赞词,难状其功。今为牛颂,谨致推崇”。魏明伦的《盖世金牛赋》,对特区人民的拓荒牛精神写得生龙活现:“煌然巨变,新纪元之金牛,已非旧体制之牲口。头角依然开拓,尾却自由舒展,高翘云端矣!但高而不傲,大而得当,憨厚而不干蠢事,报国而不尽愚忠!披金缎,托明珠,耀神火,兆吉祥。满身殊荣,负重而再不忍辱!遍体财富,乐道而再不安贫!敢超越赵公骑虎,敢探索股市腾牛……观其创新闯关之势,岂牛乎?特区人也!”
  由于牛受到人们的尊敬崇拜,所以常见的词语中几乎涉及到了“牛”的精、气、神和所有的部位、器官。这说明“牛”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1、“气”。(1)形容人的自高自大的傲气,就用“牛气”。(2)形容人的脾气、性格固执倔强和犟脾气时,就用“牛脾气”。(3)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时,常用“气冲牛斗”。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2、“性”。形容固热倔强的性情,则用“牛性”。
  3、“劲”。(1)形容很大的力气,称为“牛劲”。如:办成这事可不易,费牛劲了。(2)形容牛脾气,如:他又犯牛劲了。
  4、“汗”。藏书非常多,常用“汗牛充栋”形容。栋:栋宇,屋子。“汗牛”是指牛运输书时累得出汗,“充栋”指书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出自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5、“鸣”。比喻距离较近时,常用“一牛鸣地”,指牛鸣声可及之地,同“一牛吼地”。出自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6、“步”。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时,常用“蜗行牛步”,本意指蜗牛爬行,老牛慢走。
  7、“眼”。(1)形容明亮、准确、有远见的眼光,则叫做“牛眼”,如常见于网络、书报中的“牛眼看世界”、“牛眼看股市”等。(2)因心里有气,因而对人瞪大眼睛,则称为“瞪牛眼”。(3)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常用“目无全牛”形容。
  8、“皮”。(1)形容说话、做事有气魄、有较高层次,则称为“牛皮”或“有牛皮”。(2)比喻不自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言过其实时,则常用“吹牛皮”来形容。(3)比喻靠吹牛说大话起家的人,常称其为“牛皮匠”。
  9、“毛”。(1)形容功夫细密时,常用“茧丝牛毛”。(2)形容细而稠密、数量多时,常用“多如牛毛”。(3)形容细而密的小雨,常用“牛毛细雨”。
  10、“头”。(1)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符,常用“牛头不对马嘴”。(2)“牛头马面”则指在迷信传说中,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长着牛头,一个长着马头,比喻不好看。(3)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则用“牛不喝水强按头”形容。
  11、“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12、“鼻”。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常用“牛鼻子”来形容。在谈到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时,我们会说牵住牛鼻子。
  13、“舌”。如成语“老牛舐犊”就是老牛舔小牛,用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14、“蹄”。成语“牛蹄之涔”(涔:音cén,雨水),本意指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常用来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出自《淮南子·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
  15、“角”。(1)比喻读书勤奋,常用“牛角挂书”形容。《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2)比喻势力愈来愈小,常用“鼠入牛角”。《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玢》:“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3)比喻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用“牛角尖”、“牛角尖儿”来形容,如钻牛角尖。
  16、“尾”。比喻事情已经发生,没有办法制止了,常用“牛过田塍扯尾巴”来形容。
  17、“尿”。比喻虽然微贱但是有用的东西,常用“牛溲马勃”形容。牛溲是牛尿,马勃是一种菌类,都可做药用。
  18、“牛黄”。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人们常用“牛黄狗宝”比喻坏透了的心肠。
  19、“牛后”。“牛后”是指牛的肛门。成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中的本意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后来常用来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20、“牛衣”。牛衣是指用麻或草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成语“牛衣对泣”本意指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用来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见《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在日常的报刊网络中,我们比较常见的与“牛”有关的词语还有:
  1、“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2、“隔山买老牛”: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3、“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4、“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5、“牵牛下井”: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6、“九牛拉不转”: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7、“杀鸡焉用牛刀”:本意是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9、“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10、“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11、“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12、“版筑饭牛”: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常用来说明贤臣出身微贱。据《书·说命上》和《吕氏春秋·举难》载:殷代武丁上台后遭遇连年灾荒,他在梦中受到启发,找到傅岩修筑大墙的傅说,任命他为国相,殷国从此大治。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迎接周天子派来的使臣,在城门遇到正在喂牛的宁戚,觉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为相国。
  13、“笔误作牛”:《晋书·王献之传》:“桓温尝使扞王献之呴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后因以“笔误作牛”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或持功补过。
  14、“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事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显身手。也说“小试牛刀”。
  15、“九牛一毛”:九:表示多数。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16、“牛高马大”: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
  17、“牛鬼蛇神”: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亦喻指虚幻怪诞的作品。②比喻歪门邪道之流
  18、“牛骥同皂”: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19、“牛蹄中鱼”:处在牛蹄踏出的小坑里的鱼。喻濒临绝境。
  20、“牛衣岁月”:比喻贫困的生活。
  21、“吹牛拍马”:比喻吹嘘奉承。
  22、“槌牛酾酒”:杀牛滤酒。谓备肴酒以燕享。见元·萨都刺《酬江月·过淮阴》词:“槌牛酾酒,英雄千古谁吊。”作谓语;指请客。
  23、“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24、“瘠牛偾豚”:jí niú fèn tún,瘠:瘦弱;偾:扑倒,压垮;豚:猪。再瘦的牛也能把猪压垮。比喻强国虽德衰,兵临弱国,弱国亦亡。语本《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於豚上,其畏不死。”杜预注:“偾,仆也。”孔颖达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虽瘠者,谓鲁以晋为无德轻之,故以瘦牛自喻。”
  25、“鲸吸牛饮”。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26、“扛鼎抃牛”。káng dǐng biàn niú,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27、“老牛破车”。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出自《宋书·颜延之传》:“常乘赢牛笨车,逢峻卤簿,即屏往道侧。” 近义词是“慢条斯理”、“蜗行牛步”。
  28、“泥牛入海”。本意是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常言道:“牛马年,好耕田”。我们在祈祷牛年风调雨顺的同时,也应该从现在起作好“耕田”的准备,为夺取牛年的大丰收打好基础。上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就作为我对牛年的一点献礼吧。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1-30 17: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新鲜 看了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0 17: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9 01:0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