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是水产食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安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饲料本身的因素,如饲料原料含有的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也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污染。
1 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
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等的一些霉菌。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后.其危害性有两方面:(1)引起养殖动物霉菌毒素中毒.有的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殊毒性表现;(2)引起饲料霉变,使饲料外观变化,适口性严重降低。饲料霉变可使饲料组分发生分解,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防霉是预防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根本措施,包括控制饲料的水分和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低温贮存;防止虫害鼠咬;应用防霉剂等。水产饲料中霉菌的数量应≤3×104 (cfu/g)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玉米、花生、棉子及其饼粕。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其中B1的数量最多,毒性与致癌性最大,故对饲料进行卫生评价时一般以B1作为主要指标。
不同鱼类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性不同,虹鳟较为敏感,对黄曲霉毒素B1的LD50为0.81mg/kg,斑马鱼为0.44~0.58mg/kg,银大马哈鱼和斑点叉尾鮰的耐受性相对较强(Bauer,1969;Halver,1969);以含黄曲霉毒素0.4~1.0ug/kg的饲料饲养虹鳟1年,产生了典型的肝癌病变(Shehon,1984)。
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饲料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如果饲料已被污染,则应设法将毒素除去或破坏。用加碱再水洗的方法可将毒素除去;在饲料中添加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等,可稳定地吸附毒素,保护养殖动物健康。我国水产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限量为≤0.01mg/kg。
2 有毒金属元素对饲料的污染
自然界存在的.在常量甚至微量的接触条件下可对人和动物产生明显毒性作用的金属元素,称为有毒金属元素或金属毒物。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较大危害性的有毒金属元素有汞、镉、铅、砷、铬等。实际上,有毒金属元素的划分是相对的,过去一般认为有毒的金属元素如铬、硒等,现在发现是动物机体所需要的元素,而在动物营养上所必需的金属元素如铜、锌、铁等,如果摄入量过多,也会产生毒性作用。有毒金属元素污染饲料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使有毒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污染环境,并转移到饲料中;(2)某些地区自然地质条件特殊,土壤或岩石中的有毒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其可溶性盐类广泛移行于天然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入饲用植物;(3)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管道、容器等可能含有某些有毒金属元素,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饲料。
对于饲料中有毒金属元素污染的预防,主要针对上述三条途径进行,各种饲料原料的使用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重点加强对原料中有毒金属元素的检测,并对配方作相应调整,以保证最终的配合饲料产品中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在安全限量以内。对于鲜活饵料,则要注意不要投喂来自污染区的饵料,特别是底栖的软体动物。
2.1 汞
汞可通过水生生物的富集作用和食物链,在鱼虾贝的体内蓄积,被汞污染的水生动物是人类食物中汞的主要来源。以含汞(甲基汞)16 mg/kg、24 mg/kg的饲料饲养虹鳟105天,虹鳟肌肉含汞高达30mg/kg(Phillips,1978),远远超出了FDA规定的最高水平0.5mg/kg。因此,避免水体和饲料的汞污染,对于防止人类的食物汞中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水产饲料中汞的安全限量为≤0.5mg/kg。
2.2 铅
铅对机体的很多器官系统都有毒性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我国水产饲料中铅的安全限量为≤5.0mg/kg。
2.3 镉
镉主要损伤肾小管,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通透性功能损害,引起肾功能障碍。日本曾出现的“痛痛病”(或称骨痛病),即是由于人们食用了被镉污染海域的水产品而引起的慢性镉中毒,特征是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多发性骨折及关节痛疼。我国水产饲料中镉的安全限量为≤3 mg/kg(海水鱼虾配合饲料)或≤0.5 mg/kg(其他水产配合饲料)。
2.4 砷
自然界的砷多为五价,污染环境的砷多为三价的无机化合物,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砷及其化合物主要影响酶的功能。三价砷可与体内酶蛋白分子的巯基结合,使之失去活性,阻碍细胞的正常呼吸和代谢,导致细胞死亡。我国水产饲料中砷的安全限量为≤3.0mg/kg。
2.5 铬
动物体内存在的铬主要是三价铬,可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为糖和胆固醇代谢所必需,但六价铬对动物有毒害作用,其吸收后可影响体内的氧化、还原、水解过程,使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我国水产饲料中铬的安全限量为≤10mg/kg。
3 农药对饲料的污染
不适当地长期和大量使用农药,可使环境和饲料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对动物健康和生产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农药的种类繁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制剂、有机氯制剂、有机氮制剂、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类和砷制剂、汞制剂等。
3.1 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属神经毒和细胞毒,对鱼类可产生急性中毒,损伤神经系统,抑制鳃、肾Na+、K+- ATP酶活性,诱发肝癌等。大鳞大马哈鱼和银大马哈鱼对DDT的LD50为0.0275mg/kg和0.064mg/kg,其中幼鱼更为敏感(Buhler,1969)。
有机氯杀虫剂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的残留期长,可在动植物体内长期蓄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中毒效应。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1984年停止使用有机氯杀虫剂,但其长期的环境效应,估计需要数十年才能基本消除。我国水产饲料中六六六和DDT的安全限量分别为≤0.3mg/kg、≤0.2mg/kg。
3.2 有机磷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是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杀虫剂,与有机氯杀虫剂相比,有机磷杀虫剂的化学性质较不稳定,在外界环境和动植物组织中能迅速进行氧化和加水分解,残留量少,残留时间也较短。
有机磷杀虫剂属于神经毒,主要毒害作用是与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受到抑制,神经系统出现中毒症状,此外对动物的生殖系统等也有损伤。
3.3 其他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之后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类农药,具有选择性杀虫效力强,作用迅速,易分解等特点,其毒害机理与有机磷杀虫剂类似,即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与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相比,其症状较轻,消失也较快。
杀菌剂:大致分为三类:有机硫杀菌剂、有机汞杀菌剂、有机砷杀菌剂。有机硫杀菌剂对动物的毒性较低,但大量食入后也可引起中毒,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对肝肾也有一定损害。有机汞杀虫剂和有机砷杀虫剂的毒理作用同有毒金属元素汞、砷。
除草剂:多数除草剂对动物的急性毒性较低,目前所关注的是除草剂的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4 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对饲料的污染
4.1 N-亚硝基化合物
通常饲料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极微或没有,但在某些饲料,如鱼粉、鱼蛋白浓缩物、鱼水解物等,由于加工或贮存不当则含量较高。挪威(1964)用亚硝酸钠作防腐剂的鲱鱼粉中含二甲基亚硝胺达30~100mg/kg,引起了牛、羊的急性中毒死亡。N-亚硝基化合物为强致癌物,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畸作用,可引起虹鳟的癌变(Hendrieks,1994)。
维生素C可阻断体内亚硝基化合物形成,因此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C水平,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维生素E、酚类等也具有抑制亚硝基化过程的作用。对贮存饲料与粮食进行曝晒,可使已形成的亚硝基化合物光解破坏,并且可减少霉菌与细菌,减少了亚硝基化合物合成作用的促进因素。
4.2 多环芳烃类
多环芳烃是各种燃料如石油、煤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因其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使得饲用植物带有多环芳烃;受多环芳烃污染水域的水产品及其制得的动物性饲料也带有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是一类致癌物,其中以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最强,并且具有致突变作用。在虹鳟的研究表明,以苯并(a)芘含量为200~500 mg/kg的饲料饲养2~4周,虹鳟的肝、胃、鳔均有肿瘤发生(Reddy,1999)。
对多环芳烃污染的防止应针对污染的几条途径进行,此外,采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饲料,可使苯并(a)芘含量降低,对谷实类饲料采用碾磨加工除麸皮,也可降低谷实的苯并(a)芘含量。
在通常饲料条件下,多环芳烃含量较低,尚不致产生危害,故未对其安全限量作出规定。
4.3 多氯联苯
常见的多氯联苯(PCB)为三氯联苯和五氯联苯,广泛应用于工业,如电器设备的绝缘油、塑料和橡胶的软化剂等。生产和使用PCB的工厂“三废”的任意排放成为PCB的主要污染源,含PCB的固体废物的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挥发等也可造成污染。鱼油和鱼粉是水产饲料受PCB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海产鱼油中均有少量PCB存在,添加于饲料后,由于养殖鱼类的不断摄食而产生累积,因其具亲脂性,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及各脏器中。 Hendricks(1981)以鲱鱼粉、虾粉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15%~20%鲱鱼油饲养虹鳟亲鱼2年,发现全卵的PCB含量为0.5mg/kg,卵脂的PCB含量为11.4mg/kg;Jesen(1970)报道,当大西洋鲑的卵脂 PCB含量为7.7mg/kg或34mg/kg时,鱼苗的死亡率分别达34%、100%;PCB的危害还包括生长抑制,血浆T3、T4水平下降(500mg/kg含量条件下)。我国水产饲料中多氯联苯的安全限量为≤0.3mg/kg。
水产饲料受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饲料原料的生产、贮藏、运输,也包括饲料成品的生产、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必须从上述各个环节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水产饲料的污染,确保水产饲料的安全性,才能确保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生命健康。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