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52|回复: 9

油脂类原料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5 23: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油脂类原料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1.品质注意事项A.油脂含有高量热能,故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效果显着,但劣质油脂的使用,不仅影响生长,中毒死亡的病例时有耳闻,列举如下事例供参考,并应避免。

  a)棉籽油:因含有环丙烯脂肪酸及棉酚,会造成孵化率降低、海绵卵及变色卵等异常现象。

  b)油脂不皂化物中的硬脂(Stearin)与某些农药会结合成贫血因子。

  c)某饲料厂曾因仔猪饲料中用了含沥青(柏油)的牛油而发生集体中毒死亡的病例。

  d)台湾家禽饲料曾因使用掺有劣质鱼油的进口牛油,造成家禽屠体烹调产生严重异味,致成鸡无人食之。

  B.油脂的氧化:油脂在室温下,受氧气的影响而起氧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氧化作用,氧气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链发生化合作用,初期产生过氧化物(Peroxide),然后再分解为醛类及酮类,因而产生不快味道和气味(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甚至有中毒的可能,其主要影响有:

  a)脱毛;b)增重差;c)酶不活化;d)破坏维生素及色素;e)蛋白质与氨基酸不溶化;f)消化率及饲料效率降低;g)下痢;h)拒食。油脂氧化程度随油脂不饱和度、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他因素等均影响,如光线、水分、加温及金属离子等均会加速氧化的进行。

  C.下述不良脂肪来源应小心用之,并预防污染。

  含有蜡的油:鲸油、米糠蜡。

  有毒的油:蓖麻油、桐油、菜籽油、棉籽油、高酸油、未中和皂脚。

  产生恶臭的油:蚕蛹油、变质鱼油。

  2.品质管理项目及其意义①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②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的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腐蚀性,而且会降低适口性。

  ③水分(Moisture):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装置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含量。

  ④不溶物或杂质(Insoluble,Inpurities):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的物质。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桶造成沉积。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⑤不可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包括固醇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的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问题成分,如水肿因子。

  ⑥酸价(Acid Value):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此评价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供鉴定。油脂酸价的提高,部分由于油脂水解而生成游离脂肪酸,部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所生的羰基化合物再氧化而生成游离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生成机构随条件而异,不易做为油脂氧化程度的判断。

  ⑦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羰氧化物系在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故过氧化价可做氧化程度的判断。但过氧化物在水存在或高湿下甚易分解,因此油脂氧化至某一程度后,过氧化价反而会降低。因此我们应了解,过氧化价乃表示所存在过氧化物量与分解量之差,故需配合其他氧化测定方法,以利品质的正确判断。

  油脂的利用1.油脂的饲料添加效果①油脂在营养上的功能:

  a.油脂为高热能来源,总消化养分或代谢能为玉米的2.5倍,故油脂的添加较易制造高热能配合饲料,因而改善饲料报酬并促进生长。

  b.油脂为禽畜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会损害禽畜机能,干扰生长。以亚麻酸为例,缺乏易造成皮肤干燥、脱皮(角质化)、生长抑制、肝脂退化、抑制排卵、降低产蛋率、孵化率、蛋重减轻等不良影响。

  c.油脂具额外增热效应(Extra Caioric Effect),除本身所具热能外,并可改善其他成分的吸收。一般而言,牛油的热能比猪油、植物油低,但与猪油、植物油混合后可改善本身脂肪酸利用率,因而提高其代谢能。同理玉米、豆粉配方中已具3%左右的植物油,添加牛油后所提供的能量高于本身所具有者。

  d.油脂改善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e.油脂具特殊生热效应(Specific Dynamic Fffect),代谢脂肪所需的能量少,而代谢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所需能量较高,故油脂的热增值(Heat Increment)较低,可得较高的净能(NE),因此添加脂肪可减少因代谢而造成的体温上升,故在高温环境下,可使禽畜处于舒适状态,因而提高抗热能力,避免热应激(Heat stress)。

  ②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因粉状饲料干涩难咽,添加油脂后采食容易,并具油香,采食量也跟着增加,但变质油、问题油对适口性反不利。

  ③油脂可改善饲料的物性,抑制扬尘。混合饲料中有许多粉状原料,不但形成尘埃到处飞扬,还会引起微量成分的损失。添加2~3%油脂,除了防止尘埃外,更可改善饲料外观,增加光泽,提高商品价值。

  ④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率,增加铸模寿命,减少机械磨损。原料的粉碎及混合过程均会引起机械的磨损,油脂的添加可减轻,但酸败的油脂反造成机械的腐蚀,过多的脂肪亦降低粒状饲料品质。

  ⑤营养浓度高的饲料使用油脂可降低成本,但此点随油脂价格及热能需求而不同,有时反会增加成本。

  2.油脂在鸡饲料的利用①不同来源及组成的油脂会有不同利用率。来源相同,在不同生长期的利用率亦有差别。整体而言,三甘油酯利用率较佳,分解成脂肪酸后利用率变差。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率比低融点的不饱和脂肪酸利用率低,此外幼龄期对饱和脂肪的利用率差,随日龄的增加而改善。就油源来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吸收率高于动物油,同属动物油、鸡油、猪油的吸收率又比牛油高。另有很多报告指出,不同油源混合后可提高其利用率,此点可能脂肪酸间互补作用所致。

  不同油源的代谢能含量(鸡)平均值 范围(Kcal/kg) (Kcal/kg)猪油 8550 8650~9050鸡油 9000 8875~9125牛油 7800 7580~8020棕榈油 8900 8750~8900黄豆油 9260氢化油 7150①禽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量比牛、猪为高,就亚麻酸的来源而言,植物油含量较高,如红花子油占75%,玉米油、黄豆油、棉籽油均在50%以上,但牛油、鱼油则较低,植物油中的椰子油、棕榈油则更少故欲提供亚麻酸需要量时,应选择高含量的油源。

  ②蛋鸡饲料添加油脂。尤其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脂(黄豆油、米糠油等)。可补充亚麻酸,增加蛋重。炎热气候下,添加油脂可避免因酷热造成的食欲不振及生产率降低,但脂肪太高,热能与蛋白质比例不当,会招致过肥,对产蛋亦不利。一般而言,玉米、豆粉为主的蛋鸡、中鸡、大鸡饲料中,因热能需求不高,且必需脂肪酸已够,正常状况下不添加油脂,然肉鸡、火鸡饲料,因代谢能需求高,一般均添加2~5%脂肪。

  3.油脂在猪饲料的利用①仔猪从一生下来便需要高量的乳脂,因此泌乳期母猪饲料添加大量油脂(10%以上),并于分娩前一周开始给饲,可改善初乳成分,增加初乳的乳脂率及泌乳量,减少仔猪饥饿机会,因而提高初生重,增加成活率、断奶窝重及窝数,母猪本身亦可避免失重,提早发情及改善受胎率。

  ②人工乳饲料一般均添加适量的油脂以提高饲料能量,并因而改善增重及仔猪抗寒能力,且品质优良的牛油及猪油可改善教糟饲料的适口性,但油脂用量不宜超过10%,否则反招致适口性及增重的降低。乳猪用油脂一定要高品质者,否则因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劣质油所导致的伤害极为严重。

  ③油脂用于肉猪饲料可提高增重,改善饲料效率,但脂肪太高会造成背脂太厚,影响屠体品质,故应掌握平衡养分才能奏效。一般而言,添加油脂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无论热季、寒季均有效,但对增重的改善,仅在热季有效。

  ④猪肉屠体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及融点受给饲油脂种类影响很大,低融点脂肪长期给饲后会造成软脂现象,屠体品质低劣,欲加以校正,亦须长期改变饲料才有恢复的可能。此外使用5%以上鱼油会导致屠体产生鱼臭,品质不良的鱼油少量用之即见此种现象。据研究,经聚合(Polymerized)处理的油鲱鱼油可减少异味,但对增重不利。

  4.油脂在反刍动物饲料的利用①牛的代用乳饲料中需使用足量的高品质油脂,牛油、猪油、椰子油、花生油等均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不同油源的消化率见下表(左),但二周龄以下犊牛对牛油所含的硬脂酸无法消化,易导致下痢,应留意。不饱和度高的黄豆油或棉籽油饲喂犊牛易因氧化而造成皮毛不良、成长低劣,死亡率高,若氢化成饱和脂肪酸,并添加抗氧化剂及维生素E即可防止其不良影响。犊牛饲料中添加黄豆蛋磷脂或糖脂(Sugargbyaeride)可提高均质性,改善利用率,若使用喷雾干燥的粉末油脂亦具同样效果。

  ②供饲不同油脂于奶牛、肉牛饲料中,会影响瘤胃发酵及乳脂产量,即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脂肪会增加瘤胃的丙酸产量,减少醋酸量,给饲高量亚麻酸时,乳脂中碳数4~16的脂肪酸会减少,硬脂肪酸及油酸增加,乳量则无影响,但乳脂率变低。给饲高量硬脂酸时,产乳量不变,但乳脂率则增加,乳脂中硬脂酸及油酸亦增加。早期一般人认为奶牛、肉牛饲料中含脂太高易遭酮症,并不能提供能量,但实际上脂肪还是有其效果。

  ③初泌乳牛或高产牛的热能供应不易满足,脂肪添加多了又会降低食欲及消化率,最近已开发成功一种将油脂封入甲醛处理过的蛋白质中的技术,经此保证处理的油脂不受瘤胃微生物影响,直接在小肠内消化吸收,因此可多量采食而无不良影响,故可改善高产牛生产能力,乳脂率亦不降低,但会增加乳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比率。

  鱼油1.一般成分各种鱼油的分析成分与物性(鱼是)鱼鱼油油鲱鱼鱼油金枪鱼鱼油游离脂肪酸(FFA)(%)15.015.015.0水分(%)2.02.02.0不纯物(%)0.750.750.75不皂化物(%)1.51.51.5脂肪酸比例(不饱和/饱和)1.91.61.94外观(室温)半固态至液态半固态至液态半固态至液态比重(磅/加仑)7.707.757.702.特性与利用:

  a)鱼油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比植物油更高,故易变质,但仍不失为禽畜的优良热能来源。

  b)对水产动物而言,鱼油不仅可供热能来源,尚属水产动物特有的必需脂肪来源,并为优良的诱引剂及维生素A、D的天然给源。

  c)鱼油用量太高,会使乳、肉、蛋等畜产品产生鱼臭味,尤其变质的鱼更为严重。

  油脂是油与脂的总称,按照一般习惯,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随温度的变化,两者的形态可以互变,但其本质不变,它们都是由脂肪酸与甘油所组成。油脂来自于动植物,是家畜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特别是它能提供比任何其它饲料都多的能量,因而就成为配制高热能饲料所不可缺少的原料。

  一、油脂的组成油脂是脂肪酸甘油酯的复杂混合物,它可以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化合而成。天然油脂中除了甘油三酯外,还含有少量的磷脂、固醇、色素、维生素、游离脂肪酸、脂肪醇、蜡、醛和酮等。

  1.脂肪酸油脂的主要成分甘油酯中,脂肪酸的分子量约为650~970,而甘油只有41,因此脂肪酸可占整个油脂分子量的94%~96%,这就使得脂肪酸对油脂的性质有很大影响。

  天然存在的脂肪酸几乎全部是含有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结构中含有双键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为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硬度与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有关,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油脂的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表),大多数植物油如玉米油、豆油等均属此类,在常温下呈现液体状态,而动物脂肪因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故常温下呈固体状态。

  在不饱和脂肪酸中,通常将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者称为高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po1yunsaturatedfattyacid)。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油酸(C20:4),由于动物机体不能合成这些脂肪酸,在营养上称为必需脂肪酸。

  2.磷脂类磷脂是一种含磷的类脂物,由甘油与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而成。常见的磷脂有卵磷脂和脑磷脂,此外还有一种肌醇磷脂,其醇的成分不是甘油而是环己六醇,豆油磷脂中约含肌醇磷脂40%。

  3.固醇类固醇是油脂中不皂化物的主要成分。动物脂肪中的特种固醇是胆固醇,植物油中的固醇统称为植物固醇。大豆油固醇含量为0.7%,棉籽油含1.6%,花生油含0.25%,菜籽油含0.35%。

  4.色素植物油中含有各种色素物质,最常见的脂溶性色素为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及棉酚等。叶绿素是一种蜡状物质,使油呈绿色,在豆油和橄榄油中都含有这种色素。大多数油脂所呈黄橙色是因其含有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是β—胡萝卜素,呈橙色,但它经醇化后生成的叶黄素则呈黄色。此外,棉籽中有一种特有的色素——棉酚,毛棉籽油中含量为0.08%~2.0%,棉酚对畜禽有害,应慎用。

  5.维生素植物油中普遍存在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生育酚,即维生素E,大豆油中的含量为0.09%~0.28%,棉籽油中含0.09%~0.11%,葵花籽油中含0.07%,菜籽油中含0.055%。此外,鱼肝油和奶油中含有大量的天然维生素A、D。

  二、饲料用油脂的分类天然存在的油脂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少,据产品的来源及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1.动物性油脂动物油脂是自哺乳动物或禽类组织的脂肪中提炼而得。它是以肉类加工厂的副产品如脂肪、皮肤、骨头、内脏等组织为原料,经过加热加压分离处理或浸提而得到。成分以甘油三酯为主,且总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不皂化物在2.5%以下,不溶物在1%以下。一般将熔点在40℃以上者称为牛脂或兽脂(Tallow),40℃以下者称为动物油或兽油(Grease)。

  美国对饲料用动物油脂根据来源分为四大类:A.牛油或猪油,B.禽油,C.饲料级动物油,D.动植物混合油。其中纯牛油或猪油的品质最好,多用于观赏动物或人工乳饲料中;饲料级动物油是由各种动物脂肪混合而成,品质比纯牛油或猪油差,也比禽油差;而动植物混合油是饲料级动物油中再混入植物油精制过程中的副产物,因此品质较不稳定。

  我国猪脂作为饲料原料的潜力很大,屠宰场的不能食用的油脂数量也不少,特别是肥皂逐渐被洗衣粉和洗涤剂所代替后,也增加了猪脂转为饲料用的数量。

  2.植物性油脂植物油脂是从植物种子或果实中提炼的油脂,成分以甘油三酯为主,总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不皂化物2%以下,不溶物1%以下。植物油主要供食用,饲用者较少。价廉可供饲用者为棕榈油(palmoil),主要产自马来西亚,产量为世界植物油第三位,常温下呈红色固体,脂肪酸组成以饱和脂肪酸居多而不饱和脂肪酸较少(见表),因而呈现固态,其特性同一般植物油不同而与猪油、牛油相似。棕榈油呈红色的原因是其富含胡萝卜素所致,含量约为500~700mg/kg,是良好的维生素A来源,另外还含有500~800mg/kg的维生素E。由于植物油价格较贵,有的地方用精炼以前的毛油或者油脚作为饲料,但应注意其原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不宜超标,如游离棉酚不得超过0.03%,异硫氰酸盐和恶唑烷硫酮总量不得超过0.02%。

  3.海产动物油脂海产油脂包括鱼油、鱼肝油及海中哺乳动物的油脂,主要有堤鱼油、鲱鱼油、金枪鱼油、沙丁鱼油、鳕鱼肝油及鲸鱼油等。鱼油同其它动物油脂不同,因其富含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酸败,再加上其有难闻的鱼腥味,除了鱼饲料外,一般很少用于畜禽饲料。但近年来研究认为,鱼油特别是深海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而这两种特殊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增智等功能,因而身价倍增,将其用于畜禽日粮,可在肉、蛋等产品中富集,从而生产出有益人体健康的动物产品。

  4.饲料级水解油脂由制取食用油或肥皂等处理脂肪过程所得产品,主要成分为脂肪酸,要求总脂肪酸85%以上,不皂化物6%以下,不溶物l%以下。

  5.粉末油脂油脂经过特殊处理使其成粉末状,以利于添加、贮存和运输,但成本较高。工艺流程是先将油脂原料以酪蛋白、乳糖、淀粉及水等赋形剂混合(配方举例:高级油脂80%,酪蛋白5%,乳糖5%,淀粉5%,水5%及适量抗氧化剂),然后加入乳化剂以均质处理,再经喷雾干燥即得内层为油脂、外层为赋形剂的粉末产品。另外也有冷却固化法及吸附法产品,但品质及稳定性较差。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1-26 1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比较全面,增长了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6 1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资料很全面,学习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2: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2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如此全面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7 17: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7 17: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谢!
玉米油对鸡的代谢能怎么那么高啊,因脂肪酸结构?
对猪玉米油和豆油差不多
玉米油的总能为多少
3.MEn=食入总能-排泄物总能-(食入总氮量-排泄物总氮量),
可能排泄物总氮量大于食入总氮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09: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如此详细的油类知识资料,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6: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启东 的帖子

资料不错噢,值得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7 11:4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