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8|回复: 0

[饲料] 一段猪小肠“炼成”海普瑞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5 15: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信息化时代之后,将是生物化时代的来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生物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明确,生物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生物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四高特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全球统治地位,没有出现核心技术垄断,我国生物产业是唯一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不甚远的产业,科研差距5-10年。因此,中国生物产业是最有希望赶上国际快速列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生物产业市场已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
  在方兴未艾的生物产业发展大潮中,广东能否再次敢为人先、率先突破,为中国探路?近日,南方日报记者组成调研团队,走进广东星火企业、科研机构,走访权威专家和行业人士,把脉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达到产业化目的,这就是生物产业。目前我国和广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两个领域。
  148元的天价发行、创纪录的6倍超募规模,李锂与妻子李坦创办的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普瑞”),一时间风光无限。
  一年能赚5亿元左右净利润的海普瑞,今年做的生意与1.8亿头猪的小肠有关:其主营业务是肝素纳原料药从猪小肠粘膜中提取肝素,加工成肝素粗品,然后加工成肝素纳原料药,再形成具有抗血凝作用的肝素制剂。李锂的生意在第三个中间环节。
  如今,海普瑞已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高纯精品肝素系列产品供应商。一个靠加工猪小肠提炼原料的生意如何成就中国市值最大的医药公司?
  定位产业中段敲开欧美医药市场
  深圳南山区高新技术园郎山路21号,以白色为基调的两栋海普瑞办公楼整洁而简朴。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量产肝素钠原料药基地。
  在1998年创立海普瑞时,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的李锂在肝素提纯方面已有建树。
  提取自健康生猪小肠黏膜上的肝素,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效和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其市场价值因为全球肥胖症发病人数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数量增长而持续上升,预计2010年全球肝素类产品市场将达到74亿美元。
  海普瑞取其产业链中段,从简单加工的肝素粗品中分离提纯以钠盐形式存在的肝素原料药,产品可直接作为标准肝素制剂的原料药。
  李锂夫妇始终认同,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线。在海普瑞的质量控制部门,每一个批次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谁领进来,谁完成,谁操作,都有将近400页、一寸厚的记录。原料药生产区内,人员进出、温度、湿度乃至气压都被严格控制。
  经过长达七年的努力,海普瑞在2002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通行证。“原料”和“原料药”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不仅意味着产品价值更高,也表示产品将以药品身份直接进入美国医疗市场。
  专注肝素业务领跑国际生产工艺
  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是海普瑞生产工艺技术始终保持国际领先的坚实基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生猪饲养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都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有丰富的肝素资源,但由于中国生猪养殖比较分散,导致所生产的肝素粗品质量层次不齐。
  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素钠原料药纯化技术工艺路线,以公司董事长为首的研发团队自主开发出一套另辟蹊径的肝素钠提取和纯化技术。
  为保持和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海普瑞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投入已超过7000万元,比2007年提高近5倍。
  难能可贵的是,海普瑞始终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涉足与公司主业无关、与经营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业务,专注于肝素。
  “专注首先意味着坚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气绥、不放弃;其次,意味着要经得起各种诱惑,特别是企业在顺境的时候,不头脑发热盲目投资。”海普瑞负责人表示,正是依靠专业化,海普瑞才能抓住市场机会,获得高速发展。
  如果肝素钠原料药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海普瑞如何应对由于产品类别单一所带来的风险?
  海普瑞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唯有持续不断地坚持研发投入,坚持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
  调研中,不少专家学者认同广东的地位,但同时也已经意识到,广东在某些领域一直在下跌,是到了想办法“止跌反超”的时候了!
  在国内,目前广东生物产业发展水平约处于全国第四的位置,与长三角、京津唐有相当的差距,甚至落后于山东,近几年还有下跌的趋势,不容乐观。但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广东有地域和资源优势。
  在广东药学院产业处处长林华庆教授的眼中,广东的生物医药是家大业大,但竞争力不强。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但本土企业产值不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制药产业产值近年从全国老大掉到第三。同时,最早开始市场化运作的广东到目前为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明星企业不多,大型跨国企业落户更少,单季销售额超100亿元的“超级重磅炸弹”几乎没有,与庞大的市场份额根本不相匹配。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973首席科学家陈志强直言,广东政府在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没有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无法与国家大战略紧密对接,生物产业领域普遍反映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思路不清,处于放羊状态。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2 07:3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