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
生产效率指标:
生长肥育猪——日增重,饲料效率;
母猪——母猪产仔数,仔猪成活率。
产品品质指标:
胴体品质:瘦肉率——后腿比例;
肉质——颜色、嫩度、系水力、肌内脂肪;
卫生安全指标——微生物污染、药物残留。
选育目标
1930-1990年间,选育方向仍集中于常规生产性能指标,其成果是使猪的日增重提高一倍,背膘厚降低50%,饲料效率提高60~80%。目前主要的选育方向也是这样。猪的瘦肉率和胴体品质已经基本满足消费的需要,进一步选育的效益潜力(非遗传潜力)变得越来越小,而繁殖力等性状可能带来更大的群体效益。同时,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产品品质(包括环境品质)以及选育的整体平衡,肉脂品质、抗病力。上述指标之所以成为主要选育指标,并不是其他指标不重要,而是受选育手段的局限。事实上国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更强,只不过很多时候被国外育种公司的宣传误导了。
目前的生产目标及其品种利用
我国目前的生产目标仍然是在追求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瘦肉率。达到这样的生产目标应该利用什么品种?如何评价品种或品系?怎样利用这些品种?(杂交、繁殖性能)。
典型的猪的繁育体系
育种场(核心群):主要任务是从事纯种(系)的选育提高,并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市场来培育新的品系或改变育种方向。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和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的广泛应用,核心群分散到多个独立的猪场进行饲养,同时使选育变得更为方便和有效。
繁殖场(扩繁场):是按照统一的育种规则进行杂交以生产商品场需要的杂种母猪。
商品场:组织父母代杂交以生产有计划杂交的商品肉猪。
产品方向与品种选择
在常规猪肉产品的生产、具备较好生产条件时可以考虑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品种。
在考虑优质肉的生产、生产条件较差时是否应当考虑民猪、哈白猪等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
从养猪生产的整体安全考虑,即使产品方向一致,也应尽可能使品种多样化,尽管有可能增加繁育体系建设成本和育种成本。作物生产上出现的教训值得借鉴(小麦、水稻)
转自:《赛尔养猪市场》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