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99|回复: 6

甑桶---白酒与甑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16: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甑桶这东西,读作jing tong,第一个字去声,就是普通话的第四声。

搞发酵这么多年,对它很熟悉了。而且,在发酵史上,有一个悬疑,就是它给解决的----白酒出现的时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以为“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曾经很让一大伙人信然----但是,怎么评价史籍文献和诗词中大量出现的“白酒”,“烧酒”的字眼呢?其实不仅仅是史籍,就是工程人员自己,也不太相信白酒是出现在元代----毕竟,白酒承担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了,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久远的文化沉积!

白酒是蒸馏酒,要考证白酒,必须有实物出土----啥实物?蒸馏器---甑桶!甑桶就是白酒专用蒸馏器。

后来,解放后,在汉朝古墓壁画,发现了疑似甑桶的图案---但是,不是实物。

再后来,实物出土。继而,有发酵工程师按原大仿制,蒸馏白酒成功---中国白酒史,最少要提前到汉朝了。

这是工程学上的重大事件----里面有一个东西,啥东西?信实!

不信文献,信实物,还得是能够完成工艺的实物----这是撰写工程史和撰写社会史的人不同之处----工程史,只能由工程人员撰写。

那么,里面有一个细节,一个疑问,为什么工程人员会相信这个工艺一定要早于元呢?原因在于甑桶不仅仅是白酒的蒸馏器,它本身就是一个做饭的工具----把蒸饭,变成蒸酒,理论上讲,是没有技术上的难题的---甑桶这种蒸饭器皿,一直存在于中原大地。

那诸位又疑问了,为何出土的甑桶就不能是“蒸饭”的呢?

呵呵,别忙,里面有一个区别----蒸饭的甑桶,是不带冷凝管的,而蒸酒的甑桶,顶上是开口的---要带冷凝管的。

于是考古实物,改写了工程史----唉!想到现在如雨后春笋般繁荣的“发酵豆粕”等工艺,不知道这种对信实的坚持,这种工程人员特有的严谨,还能多大程度的保留。

为什么说这些?因为读到甑桶----在一篇讲吃的东西的文章里,现在,我把它放在下面,让大伙儿看看,造酒,与饮食的区别,以及里面的文化。

算是共赏,也是共勉!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40 收起 理由
龙城飞将 + 20
文峰 + 2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6: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甑糕》

○许石林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展厅,看见一只西汉早期的青铜甑,不大,底部是很整齐的四组斜纹图案——关中人叫这种图案为席篾花。看见这只直径约1尺的西汉青铜素甑,让我想起关中的小吃:甑糕。亦可见这种炊具至少西汉就有了。

甑糕这个甑字,读音如“增糕”。但是,陕西人却读为“劲糕”。你在西安和关中的县城、小镇,能看见这个小吃的许多写法,有的写“晶糕”、有的写米字边一个晋字,也有的写米自边一个进字……因为这个小吃似乎有音无字,就由着民间随便创造,好在无论你怎么写,人都会知道卖的是啥。

正确的写法还是甑糕——甑是一种炊具,生铁铸成,比铁锅的口要收一点,像个水缸一样,底部是通透的斜纹状即席篾花。据说蒸糕的时候,底部先铺一层厚厚的、水发的红枣,上面铺一层泡好的江米,再一层红枣、再一层江米,大约四五层,上面盖白布、压厚木板锅盖。然后将甑架在配套的大锅上隔水猛蒸,蒸五六个小时,枣烂米糯,就可以铲着吃了。

以上做法是我的猜测,我没有做过甑糕,家里也没有甑这种炊具。看见街上有卖甑糕的,将一个大甑放在架子车上,厚厚地包裹着棉被,为的是保温。寒冬,吃甑糕的人到车子跟前,说:铲一碗甑糕!卖甑糕的揭开棉被,再掀开甑上面的盖子,里面枣一层、米一层,枣烂米糯,热气和香味儿扩散开来,飘到很远的地方。卖甑糕的踌躇满志地一手执铲,一手举着碗,给你铲得冒出碗沿儿。

甑糕不贵,有的人特别爱吃。这东西不好消化,吃一大碗,干大半天活儿,也不觉得饥饿。

现在的甑糕多用蜜枣,甜是甜多了,但甜得有点过了,即呴甜呴甜地,没有枣的香味儿。

其实做甑糕最正宗的是用一种“铃铃枣”,枣不大,干透以后,抓一把,两只手倒一下,会听到枣的响声——枣核在里面滚动的响声,故名铃铃枣。这种枣恐怕已经灭绝了。我只听人说过,没有吃过。

过去卖甑糕的会用秋天的芦苇叶子包甑糕,包好的甑糕是可以当点心给亲戚拜年的。宽大的芦苇叶子,经过霜打,已经变白,剪成半截,码整齐,用的时候取两片,搭成十字,将甑糕铲在当中,包成四方型,再用泡好的马莲叶儿捆扎,一两包显得俊俏,三五宝包看上去大气,送亲戚,很体面。

现在用的塑料包装袋,方便是方便了,很不好看、也不庄重,软塌塌地很不成样子。人图方便、图省事儿,变得很不讲究。我听说过去的有钱人家,也不是有钱就吃得一定比没钱的好。区别在于有钱人家吃得讲究,从收拾摆桌到上菜,以及餐具、用餐的过程、礼仪等比没钱人家讲究。在讲究中,培养尊贵感,饭菜却不一定是珍馐美味,甚至故意不吃好的——77代衍圣公孔德成小时候有一次吃饭说了一句:怎么又吃白菜啊?他母亲就故意让他吃了半年的白菜,无一餐间断。尊贵,不是说有条件买得起好东西、消耗好东西,而是看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石涛评论八大山人,用了四个字:金枝玉叶。杨福音先生解释说:这就是说人活在世上,要知道世界上的好,会好到什么地步。

一个人很讲究,很知道什么是好歹,谁还敢轻易地剥夺他的权益?


                                                              2010年4月12日台北中源饭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6: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甑桶----拼音读zeng,读做jing去声,也是发酵行业内习惯的读法,也许是山东方言,我也不确----就如有人把发酵读做fajiao,有人读做faxiao一样,我也不能明确,嘿嘿,抱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6: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有照片?

点评

讨论酒是引子---重要的是想转述许石林提倡的“尊贵”的活法,呵呵。  发表于 2010-10-28 08:57
哈哈!是啊!被您猜到啦!你们在群里讨论酒,我呢就在边看文边想象这甑糕是什么样子!  发表于 2010-10-27 17:24
是想甑糕吃了吧----得,还别说,许石林这文章,还真勾人那么点食欲!  发表于 2010-10-27 16:50
没事!得空了我上网去找!呵呵!  发表于 2010-10-27 16:42
应该有吧,或者网上能查到? 我手上没有,就没传,呵呵,对不起啊。  发表于 2010-10-27 1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21: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叶赫娜兰.孤城


    我敢确定,我们老家那里叫“晶糕”。不过我是天天眼馋,没有吃过——高中时,这个可算是奢侈品;但当时没注意这个“甑桶”。铃枣树呢,应该还零星有,没有蜜枣甜,却是做蜜枣的原料(蜜枣的原料以鸡心枣为主,或称金丝枣的那种;大灰枣都做干枣、枣片或枣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孟俊英


    叫做“jing”,写做甑----北方发音,就是这个字。

在普通话里读“zeng”,写出来,就不好写作“晶”吧---那就成了表音了----毕竟,汉字是表意的。

另外,许石林虽然博学,但考证也还有存疑处----比如“铃枣”,符合他的说法的(干后晃动,枣核有声),似乎是“棱枣”(leng zao)或“凌枣”(ling zao),取长而带棱或如冰凌般晶莹甜脆之意----还带有一点微酸。或者因为产地多在乐陵(luo ling),陵县,而以地名起也未可知。

这枣金贵,少见。肉脆而多汁,生吃最佳,如果做成酒枣,反而不如常见的“肉枣”耐嚼,呵呵。

河南虽然也产枣,但是真要论起枣子来,估计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我们山东的大枣----品种多,品质好,真可能非他处可及。

点评

呵呵,原来如此。  发表于 2010-10-28 14:52
不过,俺们家也在黄河边上,黄河故道绵延上千公里呢。您那里大枣1997年才开始出口,我们新郑的大枣从建国后一直是出口产品呢  发表于 2010-10-28 11:12
哈哈,人之常情啊。  发表于 2010-10-28 11:04
;P:谁不说俺家乡好啊? 我是山东人,然清嘉庆年间,我们祖上由云南迁来哈  发表于 2010-10-28 1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15: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吃蒸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7 15: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