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氨基酸营养需要量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侯水生
摘要: 文章简要综述了家禽氨基酸需要量评定方法、肉鸭主要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和氨基酸理想模式;提出了肉鸭氨基酸营养的主要研究方向。
我国 2005 年的肉鸭出栏量已经达到 26 亿只,约占世界肉鸭总出栏量的 70%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禽养殖第一大国。 然而,我国 缺乏对肉鸭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水禽饲料与营养需要量数据短缺, 肉鸭氨基酸( AA )的营养需要量研究相对滞后,尚未制定肉鸭的营养需要量标准。我国水禽生产企业和饲料厂配制肉鸭饲料或根据肉鸡饲养标准配制,或参照美国 NRC ( 1994 )推荐的肉鸭营养需要量数据,或依据自己的经验配制,往往造成巨大的饲料浪费或生产损失。尽管肉鸭和肉鸡在生理特点和代谢上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在内源氮损失、氨基酸消化率、蛋白质和氨基酸沉积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彭晓龙, 1996 )。因此参照肉鸡的营养指标来评定肉鸭的 AA 营养需要是不科学的。另外,随着现代肉鸭品种的不断改良,肉鸭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胸肉产量等生产性能指标和遗传潜能得到了极大提高,例如北京鸭出栏重由 56 日龄时的 2400g ( Pingel 等, 1969 )提高到现在 49 日龄时的 382 0g ( Hou 等, 2003 ),胸肉占胴体的比例由原先的 9.0% 提高到 13.0% 。先前制定的肉鸭饲养标准,例如 NRC ( 1994 )和 ARC ( 1985 )的推荐标准,多数是基于 20 年以前的肉鸭品种,并根据十分局限的试验数据制定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肉鸭的氨基酸需要量水平普遍高于先前饲养标准的推荐值(王勇生等, 2006 ; Bons 等, 2002 ;谢明等, 2006 )。因此,对现代肉鸭氨基酸营养需要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对于充分发挥肉鸭品种的遗传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 20 年来肉鸭的氨基酸营养需要量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1 评定氨基酸营养需要量的方法
目前用于评定家禽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主要有剂量反应法和析因法二种。剂量反应法是在待研究氨基酸缺乏的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氨基酸,形成一定梯度的多种试验日粮,进行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根据实验动物的氨基酸采食量、生产性能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等数据,建立测定指标与待研究氨基酸的回归模型。根据动物反应模型确定适宜的氨基酸需要量。这种方法又叫氨基酸( AA )滴定法。该方法一般采用的数学模型为二次曲线回归、折线模型、或指数回归,有时也用方差分析。剂量反应法广泛应用于禽类 AA 的需要量研究。其优点是估计的氨基酸需要量数据可满足肉鸭最大生产性能的需要。但准确性略差,估计值往往高出实际需要量。
用析因法估测家禽的氨基酸需要量是以氮平衡试验为基础,通过测定各生长阶段蛋白质的沉积量以计算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并结合胴体氨基酸组成分析和各阶段氨基酸消化率,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氨基酸的需要量。用析因法估计生长肉鸭的氨基酸需要量时,需要有两方面的假设。其一,氨基酸的需要量主要由维持和生长两部分组成。其二,用于生长的氨基酸需要量可由沉积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数量来估计,而组成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发生变化。用该方法估计的肉鸭氨基酸需要量数据虽然从理论上较为接近动物的真实营养需要量。但在生产实践中其估计值往往偏低,使肉鸭的生产性能不能达到较理想的水平。
2 肉鸭的氨基酸需要量
2.1 含硫氨基酸( SAA )
在玉米 - 豆粕型家禽日粮中,蛋氨酸( Met )通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Dean , 1978 )。 NRC ( 1994 )推荐的生长前期( 0 ~ 14d )北京鸭的 Met 需要量是 0.40% 。 Elkin 等( 1986 )指出当以玉米-豆柏为基础日粮时,北京鸭生长前期( 0 ~ 12d )适宜的 Met 水平在 0.382% ~ 0.422% 之间。陈立祥等( 1991 )研究指出中国地方品种建昌鸭及其与天府肉鸭的杂交后代在 0 ~ 3 周龄阶段的适宜蛋氨酸需要量分别是 0.31% ~ 0.374% 和 0.39% ~ 0.441% 。贺建华等( 1996 )利用析因法评定的天府肉鸭生长前期( 0 ~ 3W )的 Met 需要量为 0.41% ,生长后期( 4 ~ 7W )为 0.22% 。 Xie 等( 2004 )研究指出在北京鸭生长前期,随着日粮中蛋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体增重和采食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体增重对日粮 Met 水平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模型( y=-39.38x 2 +37.42x+38.80 ) 进行表达( P < 0.05 ),所获得的最佳蛋氨酸需要量为 0.48% (最大反应值的 95% )。同时该研究指出当日粮 Met 水平维持在 0.485% 时,血浆尿酸浓度最低( P < 0.05 )。 Wang 等( 2006 )在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结论,但指出北京鸭在 0 ~ 2 周龄最佳 Met 水平为 0.46% 。
Xie 等( 2006 )在研究北京鸭生长后期( 3 ~ 7W )蛋氨酸需要量时指出,日粮 Met 水平对肉鸭体增重、胸肌产量、腹脂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P < 0.05 );生长后期北京鸭获得最大体增重和胸肉产量的 Met 需要量分别是 0.377% 和 0.379% ,非常接近。
对于肉鸭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 Bons ( 2000 )在研究中指出:北京鸭在 21 ~ 49 日龄获得最佳胸肉产量和体增重的 TSAA 水平分别为 0.75% 和 0.73% 。 Mark 等( 1999 )提出北京鸭( 1-49d )获得最大胸肉产量的 TSAA 水平为 0.79% 。而在生长前期( 1-21d ),北京鸭获得最大体增重的 TSAA 水平则为 0.77% ( Bons , 2000 )。
胱氨酸作为含硫氨基酸( TSAA )的一部分,可由蛋氨酸转化产生。 Behrends 等( 1980 )研究表明:当日粮胱氨酸水平提高时,火鸡获得最佳体增重和饲料报酬的 Met 需要量明显下降。 Xie 等( 2004 )研究指出北京鸭在 0 ~ 3 周龄适宜的胱氨酸水平不宜超过 0.325% ,过高的胱氨酸水平会抑制体增重和采食量( P < 0.05 )。同时该研究也指出日粮中胱氨酸的添加可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 P < 0.05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现代肉鸭产肉性状的遗传潜能的不断提高,肉鸭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得到相应提高,且明显高于 NRC ( 1994 )的推荐值。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肉鸭在生长前期( 1-3W )和生长后期( 3-7W )适宜的日粮蛋氨酸水平不应低于 0.45% 和 0.38% 。另外,日粮 Met 和 Cys 保持适宜的比例可在获得最佳生长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蛋氨酸的需要量,提高蛋氨酸的利用效率。且肉鸭在生长前期( 1-14d )和生长后期( 15-35d )对日粮 TSAA 的需要量分别为 0.82% 和 0.75% 。( Hou 等, 2003 )。
2.2 赖氨酸( Lys )
研究表明:在肉鸭的玉米 - 豆粕型日粮中, Lys 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Dean , 1986 )。但在我国目前以棉粕、菜粕等杂粕和 DDGS 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肉鸭日粮中,赖氨酸可能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关于北京鸭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结果见表 1 。 Timmler 等( 2002 )研究指出随着日粮赖氨酸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北京鸭在生长前期( 1 ~ 21d )和生长后期( 22 ~ 49d )的体增重、饲料利用效率、胸肉产量以及 N 沉积量均可显著提高( P < 0.05 )。同时该研究指出北京鸭在生长前期和后期 Lys 的需要量分别为 0.93g /MJ AMEn ( 11.7g / ㎏日粮)和 0.75g /MJ AMEn ( 10.0g / ㎏日粮)。 Wang 等( 2006 )研究指出:在北京鸭生长前期,日粮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可显著增加体增重( P < 0.05 )和采食量( P < 0.01 ),但不影响饲料转化率( FCR )以及血浆尿酸浓度( P > 0.05 )。北京鸭在 0 ~ 2 周龄的赖氨酸需要量为 1.10% 。 Bons ( 2000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鸭生长后期( 3 ~ 7W ),日粮赖氨酸水平不仅显著影响体增重和胸肉产量,而且明显影响饲料转化率( P < 0.05 )。同时该研究指出日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在生长后期不应低于 0.90% 。
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分析比较可以看出, NRC ( 1994 )对肉鸭生长早期的赖氨酸推荐值明显偏低,而在肉鸭生长后期,先前的研究结果(表 1 )明显低于后来的研究结果( Bons , 2000 ; Timmler 等, 2002 )。这表明随着现代肉鸭品种的改良,原先的赖氨酸推荐值已不能满足肉鸭发挥最大生长潜能的需要。结合近十年的研究结果, Hou 等( 2003 )提出生长前期( 1-14d )、生长中期( 15-35d )和生长后期( 36-49d )北京鸭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 1.10% , 0.85% 和 0.65%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