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6 14: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太湖猪系列
太湖猪属于江海型猪种,产于江浙地区太湖流域,是我国猪种繁殖力强,产仔数多的著名地方品种。依产地不同分为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和横泾等类型。
太湖猪体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为白色,腹部紫红,头大额宽,额部和后驱皱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烟叶。四肢粗壮、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头8-9对,最多12.5对。太湖猪特性如下:
一、繁殖性能。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初产平均12头,以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最高纪录产过42头,太湖猪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母猪两月龄即出现发情。据报道75日龄母猪即可受胎产下正常仔猪。太湖猪护仔性强,泌乳力高,起卧谨慎,能减少仔猪被压。仔猪哺育率及育成率较高。
二、遗传性能及杂交优势。太湖猪遗传性能较稳定,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最宜作杂交母体。目前太湖猪常用作长太母本(长白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的第一代母猪)开展三元杂交。实践证明,在杂交过程中,杜长太或约长太等三元杂交组合类型保持了亲本产仔数多、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三、肉质特性。太湖猪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38.8%-45%,肌肉PH值为6.55±0.2肉色评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5±2.0%,氨基酸含量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比其它品种高,肌间脂肪含量为1.37±0.28%,肌肉大理石纹评分3分占75%,2分占25%。
四、饲养管理特点。太湖猪虽然耐粗饲、耐低营养水平日粮,但因其高繁殖力特点,在培育种猪、后备猪及仔猪时,要尽量满足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另外,太湖猪因不良环境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搞好环境卫生和防疫工作,并作好记录。
梅 山 猪
梅山猪是太湖猪中的一个类群,以太湖排水干道--浏河两岸为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太仓、昆山以及上海嘉定等地。
在公元十二世纪的宋朝,太湖流域的养猪业已相当发达。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产量高,是我国著名的农业高产稳产地区之一。当地人多地少,养猪只能采用圈养形式,圈内垫土或垫草,俗称“暖圈”,猪终年不见阳光。精料以大麦、米糠、麦麸为主,青料以萝卜、南瓜、青草和水生饲料为主,这些饲料磷多钙少,不利于骨骼发育,而有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境内交通便利,种猪交往频繁,流动性大,各地方类群之间发生多种形式的杂交,故遗传基础极其丰富。境内大中城市多,人民生活水平高,经济较富裕,对肉质比较讲究。在这些因素综合形响下,梅山猪逐渐形成了繁殖力高,肉质鲜美,性情温驯等特点。
由于梅山猪繁殖力高,肉质鲜美,受到国外的重视,自八十年代以来,已先后出口到日本、美国、罗马尼亚、朝鲜、泰国等国。
江苏省太仓种猪场作为中国唯一选育小梅山猪的国家级种畜场,以太湖猪中的梅山猪为素材,经二十多年的精心选育出来的优秀类群--小梅山猪, 以其体形略小、皮薄、早熟、繁殖力高、泌乳力强、使用年限长和肉质鲜美而著称于世界。小梅山猪外貌清秀,头较小,额面皱纹浅而少,耳中等大小、薄而下垂,皮薄毛稀,背腰平直,四肢结实有力,四肢蹄部白色,乳头排列均匀,乳头数多为16-18枚。小梅山猪较其它类型梅山猪最大的优点是:维持营养需要少,产仔多,利用年限长,统计资料表明:8-12胎的小梅山母猪窝产仔数仍在15头以上,育肥猪在75千克时屠宰,胴体瘦肉率多5-8个百分点,肉质特别鲜美。
二花脸猪
二花脸猪分布在江阴、无锡、武进、常熟、宜兴等县(市),梅山猪在太仓、昆山县,枫泾猪在吴江县,横泾猪在吴县,米猪在金坛、扬中县,沙河头猪在启东、海门县。80年代,太湖猪有少量北移到苏北、地区饲养,湖北、 黑龙江等省也有引入,还先后数批(梅山猪)出口日本、美国、法国等9个国家。1987年,全省太湖猪母猪约60万头,居地方品种母猪数的第一位。
(三)姜曲海猪
姜曲海猪是产于本省长江北岸泰县、海安地带的一个较年轻的地方品种。该地带砂质土壤,缺乏团粒结构,需施大量有机肥料而养猪多。群众惯于利用酿酒、榨油、制粉等副产品喂猪,靠施猪粪肥田增产粮食,形成了粮、油、酒、猪的生态循环。这种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群众用当地称谓“本种”猪和“沙种”猪,进行长期轮回杂交,逐渐培育形成一种早熟、易肥的猪种新类群。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曲拾遗》记载,当地产有“非若淮北苦脸猪”,说明本世纪初已形成姜曲海猪品种。
姜曲海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皮较薄,头短,耳中等大小,体躯短,腿矮,腹大下垂。性成熟早,母猪3-10胎平均产仔数13头左右。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56克左右, 屠宰率70.37%, 肉质鲜美,胴体瘦肉率42.27%。
姜曲海猪分布泰县、海安县,因境内姜堰、曲塘、海安三镇为该猪种主要集散地而得名。在如皋、江都县和里下河地区兴化、高邮县也有少量分布。
(四)东串猪
东串猪是产于本省长江北岸泰兴、如皋、南通县之间三角地区的年轻地方品种。该地区北有姜曲海猪,南有大花脸猪、二花脸猪,东北又有灶猪,猪种交流频繁,与当地猪品种串杂。经过复杂的杂交和群众长期选育,逐渐培育形成了一种体大、骨粗、膘厚肉紧的新猪种。该品种猪的形成略在姜曲海猪之后,也已有80年以上的历史。
东串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体型较大,骨骼粗壮,四肢高立,躯体较长,皮厚,大腿外侧皮肤有较深皱褶,俗称“穿套裤”。按头面形态分“马脸形”和“狮头形”两个类型。性成熟早,母猪产仔数较多,第3胎平均产仔14头左右。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46克左右, 屠宰率68.2%,肉质好,适宜加工腌腊肉制品,以制作火腿味美著名, 胴体瘦肉率42.81%。
(五)新淮猪
新淮猪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本省淮阴地区较早培育成的一个新的地方品种。从1955年开始,以淮阴种猪场为基地,选用约克夏猪和淮猪为亲本进行杂交,采用多种育种措施,经过20余年精心选育,至1977 年正式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鉴定,并宣布培育形成为肉脂兼用型新猪种。
新淮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嘴筒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小并向前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臀略斜,四肢强壮有力。繁殖率较高,经产母猪平均每胎产仔数13头左右。育肥性能好,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90克左右,屠宰率72%。
新淮猪育成后,迅速推广到淮河中下游地区。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本省淮阴市,其次徐州、盐城、扬州市也有一部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引入新淮猪累计约9万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