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55|回复: 5

转帖《夹杂在别的东西里的甜》----许石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3 09: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夏悚的父亲曾经在当时河北当官,契丹人入侵,夏父与契丹人作战,被杀。夏悚的母亲后来也去世了,按礼制,夏悚丁忧,即不上班了,回家守母丧。朝廷以孝治天下,官员遇父母丧,丁忧守孝是很大的事,当官的都要遵守这个礼制。历代有不少大干部因为丁忧不到期或丁忧期间做了不该做的事儿,让人参弹丢官受处分的。
  守丧期未满,朝廷有事需要官员去办,叫“起复”,重新上班。夏悚就在丁忧未满,被朝廷起复,要他作为特使去契丹国办事。夏悚不愿意去,给朝廷也就是给皇帝写了奏表,表中说:“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后面两句是四六偶对,被认为很“精绝”,一时传诵于朝野。夏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和契丹人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我到契丹出公差,去草原见契丹狼主,按照礼仪,我作为大宋朝的使节应当给他下拜施礼,这我做不到,非要我做,就难为我了,是对我的侮辱,士可杀不可辱,朝廷、皇帝不应该不近人情;况且我现在正在守母丧,丁忧,痛苦悲伤得晚上睡觉都枕着土块儿,即无心过正常的生活,但朝廷“起复”我,我应当为国家效力,可是以我现在的心情,怎能作为朝廷的使者去契丹国,在他们的欢迎仪式上观看欣赏他们的歌舞音乐呢?
  夏悚并不是要存心写一幅四六对,他是自自然然的妙手偶得之,是平常文学艺术修养的随意流露。“礼当枕块”呢,他哪儿有心思这么显摆自己的文学才华呀!他写的是公文、是报告,是给朝廷表达意见的奏表,不是艺术创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文学而文学的文学。他的文字只有一个目的:实用,即办事儿。他没想到要表现才华,他只是想让朝廷接受他的意见。宋朝的皇帝都有文化艺术修养,大诗人梅尧臣的侄女嫁给了一个叫王畴的人,丈夫当了大官,她去宫里谢恩,皇太后问她:“你是谁家的女儿?”王夫人回答:“梅鼎臣的女儿。”太后高兴地说:“是梅圣俞(尧臣)家吗?”可见梅尧臣的名声多大,连宫禁内的女人都知道。据说梅尧臣每有新诗,皇室宗亲中都有人以数千钱买来欣赏、学习。宋朝确实是文学艺术的天堂,读书人、官员们的文学修养之高,是粗俗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想必皇帝和上级被夏悚的话打动了。他无意中写的四六对,朝野传诵,可见影响之大。这两句话确有“文艺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不容易找到,或者说不容易碰到,但碰到了、找到了,就显得很有威力、很起作用、很有效果。想想,我们的古人可以用那么好的文辞表达意见、传递信息、将感情因素充分而恰当地蕴含在实用的公文中,让人之常情得到妥当的安置和归宿,不能不令人赞叹。其实,夏悚只要写这两句话,就会被人理解,就应该被皇帝理解。这两句话,体现了汉语的优越性,体现了汉语的伟大。
  夏悚的实用功能当时就完成了,他的这两句话被欧阳修记录在《归田录》,流芳百世。夏悚并没有因为不听话拂逆了朝廷、皇帝和上级的命令而得罪皇帝、得罪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他后来官做得很大,封英国公。可夏悚并不是伟大的文学家,宋代文学史中可以没有他。他可能并没有存心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学者,而是作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一个官员,他的学问、文学、艺术的造诣是他最基本的修养,每每就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了。可是我们谈起夏悚这个人,会认为他是个学者、文学家、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这样产生的。这正如哲学家金岳霖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我喜欢夹杂在别的东西里的甜》。即我不一定喜欢纯粹的甜,但我喜欢吃别的东西时,感到别的味道里的甜。就是说,我不喜欢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艺术,我喜欢洋溢或流露在别的事物中的艺术气息,即我接受和欣赏别的事物中蕴含着的文艺力量。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农民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9: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

下面也是许石林写的:

“娄师白先生有纪念齐白石老人的诗句:“相扶南院摘青豆;携手西山看晚霞。”娄先生是在写实,记录他和老师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但他洋溢着文艺的力量。
将姓名嵌入联语,我几乎很少看到过好的。印象深的是老家县志中有一幅挽清末民初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郭坚的夫人杨玉梅的:今日一樽遥奠,问阿嫂因何沉香为何坠玉;此时六花纷飞,痛大哥有处踏雪无处寻梅。

我翻阅县志,读到这两幅对联,感受到一股军人气,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这样的东西,山东板块有义务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完上面的句子,我心不能平静。

每读《出师表》,不禁泪潸然-----可能也就是这种“夹在别的东西中的甜”?

但是,连《出师表》和上面的例子在内,这里的“甜”,是致命的----让壮士慷慨悲歌,让英雄不敢爱死!那里是“甜”?里面全是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性中脆弱的部分,成就了人的尊严----有尊严,就能尊贵的活着,没有尊严,不能尊贵的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用?

这个道理,古人,忠孝节义的古人,他们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3 12: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23: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夹杂在别的东西里的甜".这很是有味道。许石林何许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huge197478


    一位文艺评论家。

他的一本调侃高希希的《损品新三国》已经出版,对“尊贵”,“体面”有人文方面的注解,网上可查,可以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15: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