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2|回复: 1

[兔病防治] 兔双腔吸虫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0 1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寄生于兔的胆管和胆囊中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是反刍兽多见,家兔亦可感染。

  一、病原及生活史

  病原为矛形双腔吸虫或中华双腔吸虫,虫体扁平透明,矛头样。其中矛形双腔吸虫体较大,更呈细长尖锐矛头样;中华双腔吸虫体较小,相对较短宽一点。但均较肝片吸虫小许多。

  双腔吸虫的发育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条纹蜗牛、枝小丽螺等陆地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成虫在胆管或胆囊中产卵,随胆汁至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虫卵在蜗牛体内孵出毛蚴,经母胞蚴、子胞蚴的发育阶段,最后产生尾蚴。许多尾蚴在蜗牛的呼吸腔内粘团,经蜗牛呼吸孔排出体外,粘在植物或其它物体上,被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在其体内形成囊蚴。兔等终宿主吃了含囊蚴的蚂蚁而感染。囊蚴在兔肠道脱囊而出,移行到胆管、胆囊发育为成虫。

  本病多发生在低湿的山间草场,兔可因饲喂在这些地方收割的青草而发病。

  二、致病作用及症状

  本病主要造成胆管胆囊的慢性炎症,管壁增厚,肝肿大,被膜肥厚,表面粗糙;同时吸食宿主营养,造成消化紊乱、贫血。病兔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黄疸,颌下水肿,下痢,严重者瘦弱死亡。

  三、诊断

  根据贫血、消瘦、黄疸、水肿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怀疑本病。确诊需粪检查到虫卵或剖检在胆管胆囊中找到虫体。

  四、防治

  对本病的预防是不喂高发地区的青草,必要时进行预防性驱虫。药物防治可用下列药品:①海涛林(三氧苯丙酰嗪)按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安全有特效。②丙硫咪唑按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③吡喹酮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孤独的狼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9-30 1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收藏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0 20: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