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29|回复: 6

影响饲料制粒工艺效果的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2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淀粉
  淀粉对制粒的影响受温度和水分的制约。淀粉在水和热作用下发生糊化,具有较强的黏着力,易成型。如果制粒条件不好,这种黏结作用就小,甚至变得脆而易碎。此外,还与淀粉的种类有关,如大麦、小麦的淀粉黏着力比玉米和高粱的黏着力好,这除了与各种淀粉的结构及性质有关外,还与粉碎粒度有关,故此在用玉米及高粱作为主要原料时,制粒前粉碎粒度要小。
  淀粉含量高的饲料,饲料的密度大,易于制粒。但淀粉含量高的饲料往往蛋白质含量低,这就影响了制粒的性能。
  2、蛋白质
  蛋白质具有热塑性和黏结性,所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料生产出的颗粒质量较好。天然蛋白质在温度和水分作用的条件下变性,塑性较好,增加了物料间的黏结力,故压粒质量和产量都高。
  3、脂肪
  脂肪具有润滑作用,能减少物料通过模孔时的摩擦阻力,可以延长压模寿命,同时降低能耗和提高产量。添加量一般以1%~3%为宜,当需要添加油脂数量较多时,超过部分可以采用制粒后涂脂的方法来实现。添加量超过3%,会起松散剂的作用,导致硬度低,粉化率高。如果选择一些物料作为油脂的载体,如大豆和菜籽等,就能添加较大剂量的油脂,且不会影响颗粒的硬度。
  影响饲料制粒工艺效果的因素
  4、纤维
  纤维本身无黏着性,但原料中含有适量的纤维可起牵连作用,有利于制粒。由于纤维物质的掺人,制粒时通过摸孔的阻力增大,可以生产出硬度较大的颗粒。如果掺入量过多,阻力过大,产量会减少,而且压模容易磨损。
  对于压制含纤维多的物料,如米糠和叶粉颗粒,由于内部松散多孔,应采用水分12%~13%、温度55~60℃制粒为宜。若水分高,温度高,则颗粒出模后会迅速膨胀而开裂。
  5、糖蜜
  为增强适口性和提高饲料能量,通常在原料中添加糖蜜。添加适量可提高颗粒黏结效果,但添加过多则易使颗粒软化、破碎。同时,糖蜜含量高的饲料对蒸气调质有影响,因为高糖蜜的饲料制粒时只能添加一点或不加蒸气。
  6、热敏性
  物质热敏性物质(蔗糖、葡萄糖、脱脂奶粉、乳清粉等)经水热处理后,黏性变高,使颗粒硬度提高,粉化率降低,但加热过度时,易焦化,黏度增大易堵塞环模孔而不能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应控制蒸气添加量。
  7、黏结剂
  饲料配方时淀粉、蛋白质、粗纤维或其他具有黏结作用的成分不足,这就需要另外添加一种黏结剂,使颗粒达到希望的结实程度。常用的黏结剂有:膨润土、动物血粉、糖蜜等。添加黏结剂可减少制粒过程中粉尘损失,减少制粒后的破碎,提高制粒成型率、颗粒硬度,增加颗粒牢固度。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叶知秋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9-24 21: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ngjs2101 于 2010-9-25 09:31 编辑

就影响制粒效果的种种因素,我也贴一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石 银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  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饲料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是影响饲料质量的最关键因素,科学的配方设计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合理的饲料加工工艺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因素对饲料产品质量的影响作了简单的阐述,并给出了提高饲料产品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配方设计;加工工艺;颗粒饲料;质量


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消化吸收率高、适口性好、采食量高、粉尘小等特点,养殖业主对全价颗粒料的需求量也因此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各地的饲料生产厂家星罗棋布,饲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饲料产品的质量是一个饲料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到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发挥,并通过畜产品(乳、肉、蛋)间接影响人类健康。而影响颗粒饲料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配方设计、原料采购、质量检验、加工工艺及贮运等。其中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工艺是关键的影响因素[1]。


1 饲料配方设计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是生产高质量饲料产品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产品的配方设计不合理,质量控制措施再完善,也不可能生产出满足动物生长需要的产品。配方设计首先要满足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速度的常规营养需要,各营养组分之间比例要合理;其次要考虑微量元素的需要,在配方设计时应考虑最新科技动态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灵活配方;最后要考虑促进生长性、抗病性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保证质量最重要的是原料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动物的可利用性。

1.1 饲料配方组成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

配方时除要满足饲养动物的营养需要和营养物质的平衡以外,还要兼顾饲料原料成分特性(原料制粒性能)对颗粒饲料品质的影响。颗粒饲料生产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制粒性能。

1.1.1 蛋白质含量   

饲料原料中的蛋白质在调质过程中受热变性,蛋白质紧密的螺旋结构在水热作用下变得松弛,这种状态的蛋白质易于被酶解,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此外,蛋白质受热变性后肽键伸展疏松,分子表面积增加,流动阻滞,增加了黏结力,有利于制粒。制粒时采用纯度高的蒸汽,有利于高蛋白质原料的制粒。但蛋白质的黏结力也与蛋白质的种类有关。一些动物蛋白质可作黏结剂用,而鱼粉和羽毛粉的制粒性则很差。

1.1.2 粗纤维含量

粗纤维本身没有黏结力,但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与其他富有黏结力的组分配合使用,会在颗粒内部起到骨干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颗粒饲料的结实度。但如果粗纤维含量太高,物料通过环模时阻力增大,产量减小,环模磨损快。原料中含有适量的纤维(3%一5%)可以起到牵连作用,有利于提高颗粒料的质量。

1.1.3 脂肪含量   

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脂肪,则饲料通过模孔的流动性好,摩擦阻力减少,饲料易于成型,且制粒机环模磨损小,耗能低,颗粒质量也就好。但若饲料中加人的脂肪含量过高,颗粒质量反而下降。因为油脂可使饲料粒子间的结合力下降,颗粒易碎裂,贮存也困难。当饲料中需要过量的脂肪时,可采用制粒后喷涂的方式添加。

1.1.4 粗灰分含量   

粗灰分不易成型,且摩擦力大,环模损耗加大,使环模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效率降低(如石粉、磷酸氢钙、骨粉等)。但在颗粒料中添加l%一2%膨润土就可以有效增加黏性,提高颗粒料的硬度。

1.1.5 淀粉含量   

不同形态的淀粉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不同,生淀粉表面粗糙,制粒阻力大,与其他组分结合能力差,产品松散。生淀粉经调质后形成糊化淀粉以凝胶状态存在,凝胶干燥冷却后能黏结周围其他组分,有利于物料通过模孔,使颗粒产品具有较好的质量。淀粉糊化程度的高低除受温度、水分、作用时间影响外,还与淀粉来源有关。大麦、小麦淀粉的黏结力就比玉米、高粱好。同时糊化程度还与各种淀粉的结构、性质、粉碎粒度有关[2]。

1.1.6 水分含量   

饲料原料中的水分的含量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很大,水分含量高的原料很难制粒。原料水分一般饲料原料的适宜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3.5%左右。过高会使物料易于通过环模孔而不能很好地受到挤压;较低时,物料中淀粉糊化时吸水不足,导致物料内部相互黏结力降低,颗粒饲料的质量降低。

1.2 饲料配方设计影响颗粒饲料质量的因素

1.2.1 配方营养水平要适宜   

能量蛋白、氨基酸之间要求达到平衡,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全部满足,同时也要考虑钙、磷比例和配方的电解质平衡问题。

1.2.2 正确对待畜禽饲养标准   

在生产实践中,大多数是以我国的饲养标准和NRC标准作为配方拟制依据。但饲养标准中各项营养指标随着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品种的改良、生产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还应作相应调整。饲养标准有一定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因此要及时修订、充实和完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总之,应用时要灵活。

1.2.3 注意某些原料的使用   

根据畜禽种类、生长阶段来决定某些含毒或价昂饲料原料(棉粕、菜粕、鱼粉、油脂等)的合理用量,以及各种添加剂的用量,否则就会因使用不当危害动物健康并造成经济损失。瘦肉精之类的明令禁用药物要严禁使用,控制使用高铜高锌,尽量采用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产品的内在质量,使之安全、无毒、无药残、无污染,完全符合营养指标、感观指标、卫生指标[3]。


2 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配合饲料的加工过程与质量关系甚为密切。饲料加工质量主要在生产车间完成,这就要求生产车间在颗粒饲料生产时要按照工艺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颗粒饲料的生产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饲料厂生产过程一般包括下列工序:原料接收、清理(除杂)、粉碎、配料、混合、制粒工艺、后喷涂工艺、成品包装。

2.1 原料的接收

原料的进厂接收是饲料厂饲料生产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工序。原料接收任务是饲料厂所需的各种原料用一定运输设备运送到厂内,并经质量检验、数量称重、初清入库存放[4]。

2.2 原料的清理

原料清理只要清除其中的石块、泥块、麻袋片、绳头、金属等杂物,不清除这些杂物,将影响动物的生长,造成管道堵塞,甚至损坏设备。一般副料不需要清理,但由于有些副料在加工、搬运、装载过程中可能混入杂物,必要时也需清理。清理这些杂物主要采取的措施:筛选法分离、磁选法磁选和吸风除尘法除尘。

2.3 原料的粉碎

饲料粉碎是饲料厂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粉碎工艺中的重要指标是原料粉碎粒度、均匀性和加工的电耗。粉碎工艺涉及到产品质量、后续加工工序和饲料加工成本,同时也影响到饲料的内在品质和饲养效果。粉碎就是通过机械的外力(如撞击、剪切、研磨等作用)使物料颗粒变小的加工过程。对谷物原料来说,粉碎就是打开谷物的皮壳,使内部的营养成分暴露,同时物料的表面积急剧增大,使物料在动物消化道内与消化液有更多接触作用的机会,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减少动物的排泄量、营养物的流失及对环境的影响。混合过程中的自动分级将使物料的均匀状态受到破坏,因此粒度差异过大就很难保证得到混合质量良好的饲料,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粉碎工艺来保证原料粉碎粒度的均匀性[5]。

2.4 配料工序

配料是按照饲料配方的要求,采用特定的配料装置,对多种不同品种的饲用原料进行准确称量的过程。首先在保证电子秤配料精度的前提下,要先称量大料,再称量小料;然后在配料时,应先倒入容重小的原料,再倒入容重大的原料以免原料溅出仓外,造成工人不必要的伤害;最后在位于配料仓顶的物料分配器采用旋转分配器来配料,提高了配料的精度,而配料是减少饲料损失、提高饲料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5 混合

混合是生产配合饲料中,将配合后的各种物料混合均匀的一道关键工序,它是确保配合饲料质量和提高饲料效果的主要环节。混合机应选用性能好、残留少、混合均匀度高、混合时间短并可添加油脂等液体原料的机型。配料中把比例大的原料先称,微量成分最后投入。定期检测混合均匀度,清理、保养好混合机。预混合作业与主混作业分开,以防交叉污染。

2.6 制粒工艺

制粒工艺是饲料加工厂重要的工序之一,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制粒工艺不断得到发展。制粒工艺中的调质是对饲料进行水热处理,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物料软化,调质工艺设计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颗粒的黏结性、热化程度和外感指标。合理地设置调质设备和有效控制调质过程,对饲料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2.6.1 蒸汽压力   

一般认为,适用的饱和蒸汽压力为0.2~0.4Mpa。压力过低时,在固定的调质时间内达不到调质要求;压力过高时,蒸汽通过调质器零件物料的热传导加温现象明显加强,容易造成物料温度高、水分低、局部物料烧焦等缺陷。此外,随着蒸汽压力的增高,进入制粒的蒸汽流量也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制粒质量。

2.6.2 调质的温度和水分   

调质通过水分和温度的作用,谷物淀粉颗粒在50~60℃开始吸水膨胀,豆类淀粉颗粒在55-57℃开始吸水膨胀,直到破裂,使淀粉糊化,淀粉的糊化温度一般控制在75℃以上,而调质温度的水分主要是靠加入蒸汽而得到。制粒产量低,压辊和环模磨损大、热化度低,淀粉不能糊化、粉化率高、颗粒表面粗糙,并且电耗大、成本高;若蒸汽添加量过大。则容易导致制粒机堵塞而停机,影响生产。同时温度过高极易造成局部物料过热,影响饲料质量。另外,制粒机经常堵塞,在打通环模孔时易损伤模孔内壁,也影响饲料制粒的加工质量。

2.6.3 调质时间   

调质时间是物料通过调质所需的时间。实践证明,物料调质效果除和蒸汽添加量有关外,调质时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调质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物料的熟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调质时间越长,物料的热化程度就越好,物料的相互黏结性也就越好,越易于制粒。如果调质时间很短,熟化程度不一致,有的已热化,有的还未热化,制粒效果就差。调质时间一般以lO-30s为宜 。

2.6.4 冷却干燥   

制粒后的颗粒饲料一般温度达80-90℃,水分达到17%-18% ,必须经过降温、降水。冷却设备通过吸风使料温下降到接近室温的温度,并在降温的同时部分降低饲料的水分。冷却器的风速、风量、冷却时间对颗粒质量影响较大,冷却器风速风量以最难冷却的颗粒为标准,风速一般为14-16m/s,当配方中添加油脂和糖蜜时应加大冷却器风速风量;冷却时间与风速风量和制粒机产量有关。一般为5-7min。另外,冷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蒸汽中温度不同,颗粒料的温度不同,水分含量不同,都会影响颗粒冷却效果。

2.7 后喷涂工艺

    由于饲料厂设备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热加工设备(如膨化机、挤压机或其他高温短时加工设备),使饲料在制粒、挤压和膨化过程中受温度、水分和压力的强烈作用,这样会破坏维生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及其他添加剂的大部分功效。而后置添加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技术,即将热敏性营养物质放在热加工工序的后面添加。这样可使热敏性微量组分免受热加工的损害,减少这些组分的添加量可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采用液体后置添加技术,大大提高了维生素的活性保持率,将药物的添加放在后面而不是加于混合机中,有利于减少混合机及后路设备的药物残留,减少交叉污染[6]。

2.8 成品包装

质检人员应现场对产品的感观进行监督检查,如色泽、气味、粒度、冷却程度等,并抽包称重,检查封口、生产批号及日期等。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处理。产品打包过程中应随机取样送化验室进行常规检验,有条件的厂还可测定其它一些重要指标。产品只有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综上所述,饲料质量的好坏对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很多,本文从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两个环节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制度也是影响饲料品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要生产出高品质的颗粒饲料,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晓亮,王红英.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6,8:71-73.

[2] 李石强,姚军虎,成连升,等.影响颗粒饲料质量的因素[J].质量控制,2004,3:34-36.

[3] 李朕杰,郭荣富.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成品质量的影响[J].养猪大视野,2006,2:45-48.

[4] 饶应昌.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3-77.

[5] 赵毅库,刘亚明,常秉文,等.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5,26(1):4-5.

[6] 王焕章,从饲料配方及饲料加工工艺对饲料成品质量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6,3:5-7.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5: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5: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很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6 0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1、制粒机操作注意事项
    制粒机是各饲料企业的主要关键设备,制粒机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制粒机的正确操作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操作人员工作需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制粒机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开机、停机必须按程序。
    ①保持干燥蒸汽,0.3-0.4公斤压力进入调质器;
    ②调整模辊距离。一般为0.2mm-0.5mm,压模能略带压辊转动,不要太紧或太松,过紧会缩短压模寿命,过松压辊会打滑;
    ③原料水分要求一般在12%-13%之间,调质后的原料水分14%-14.5%左右,必须均匀进料;
    ④电流按规定负荷控制,绝对不能长时间超负荷生产,这是造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
    ⑤注意正常生产中制粒机电流波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机检查;
    ⑥新设备投入生产后,制粒机传动箱连续工作500小时应更换机油,以后根据生产情况一般3-6个月更换机油一次,更换68#机油或100#-120#工业齿轮油;
    ⑦制粒机发生阻机,一定要调松压辊,待压模内壁清理干净后方可重新启动,绝对杜绝在阻塞状态下进行强制启动,更不允许用管子钳扳动齿轴,制粒机在正常工作状态,压辊需2小时加一次润滑油脂;
    ⑧经常检查制粒机易损件磨损情况,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和环模开裂。
    环模开裂的原因:a、抱箍磨损,抱不紧环模;b、传动键和压模衬川磨损,使压模不能定位;c、主轴松动,产生压辊跳动撞击环模;d、异物进入环模;e、制粒机环模阻塞而强行启动;f、环模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6 07: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用,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6 0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高手的分享,我正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6 19:0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