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8 15: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麻醉
一、麻醉的概念及分类
(一)麻醉概念 是指在施行外科手术时,利用化学药物或其他手段,使动物的知觉或意识暂消失,或局部痛觉暂时迟钝或消失,以便顺利进行手术的方法。
(二)麻醉的分类
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利用 某些药物有选择地暂时阻断N末梢,N.F以及N干或脊髓的冲动传导,使其分布或支配的区域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麻醉方法。 优点:简便,安全,便于操作 (一)药物 1. 盐酸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显效快,作用时间短,一次量可维持0.5—1.0h左右(因其能使组织中的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常作浸润麻醉或传导麻醉,本品穿透力弱,不宜做表面麻醉。浸润麻醉时,可按每 250—500ML量加入1ML0.1%肾上腺素以加强普鲁卡因的作用和利于止血。 浸润麻醉的浓度为0.25-0.5% <1% 传导麻醉的浓度为2—3% 大家畜一次限量<2g 成人一次量<1g 不能高压灭菌,只可煮沸灭菌
2. 盐酸利多卡因 显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其作用介于普鲁卡因和丁卡因之间 ,一次给药量可维持1h以上,2%以上浓度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扩散力。
浸润麻醉:0.25—0.5%;表面麻醉:2—5%;传导麻醉:2%,可耐反复高压灭菌和酸碱作用,成人一限量为400mg。 3. 盐酸丁卡因 (1)毒性强,比普鲁卡因强12—13倍,一般不用作局部浸润麻醉。 (2)穿透性好,作用时间长,比普鲁卡因强10倍,多用于表面麻醉和N干阻滞。 眼部表面麻醉:用0.5%;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用1%。成人一次限量40—60mg。
(二)局部麻醉方法
1. 表面麻醉 利用局麻药的组织穿透作用,使其透过粘膜,阻滞浅在N 末梢,称为表面麻醉,常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 眼部(结膜、角膜):0.5%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用药点滴,一般每隔5分钟用药一次,共滴2—3次。 鼻、口腔、咽喉、直肠粘膜等:1—2%丁卡因,2-4%利多卡因,涂抹或喷雾。 尿道:同上。注意:因吸收药物快,剂量减少,防止发生毒性反应,气管和支气管亦如此。
2. 局部浸润麻醉 沿手术切口线在皮下或深部组织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N末梢的方法,称局部浸润麻醉,常用药物为0.25—0.5%普鲁卡因。进针时,针头的斜面紧贴皮肤,斜面的一部分进入皮内,即可注药,使皮肤表面产生一桔皮样隆起,称为皮丘。然后从皮丘进针,向皮内、皮下分层注射,这样可以减少疼痛。浓度宜低,面积宜大,加压注入张力性浸润,使局麻药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每次注药都要回抽注射器内芯,或采取边注射边推进穿刺针的方式,防止将麻醉药直接注入血管内,引起毒性反应。 分直线浸润麻醉、菱形浸润麻醉、扇形、多角形、深部组织麻醉。
3.传导麻醉 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以阻滞其传导,使其所支配的 区域无痛,称传导麻醉或阻滞麻醉。 优点:以少量的麻醉药产生较大的无痛区,效果好而安全。但是必须熟悉局部解剖,不能刺伤神经及附近的血管或脏器。神经往往与较大的动脉静脉伴行,所以部位很重要。 1)眶下神经传导麻醉:在眶下孔内进针,眶下孔在第一臼齿背侧2-3cm处。 2)角神经传导麻醉:在额骨外侧缘,角根与眶上突连线的中点,紧靠额骨进针。靠前神经有分支,靠后有动脉伴行。 3)肋间神经传导麻醉:在肋骨的后缘与髂肋肌的外缘相交处,(即过髋骨结节向前作的水平线与肋骨后缘的交点)垂直进针。滑过肋骨后缘向深部推进0.5—0.7cm,注药10ml,再退到皮下,注射等量的药液以麻醉背侧皮下 。注药时需左右转动针头,扩大浸润范围。 4)腰旁神经传导麻醉:在一、二、三或四腰椎横突末端前角、后角、前角或后角针刺破皮后,绕过末端边缘,刺到其腹侧注药10ml,然后退到皮下注药5-10ml。 5)生殖股神经封闭:在背最长肌外侧,3-4腰椎横突之间,距背正中线5—8Cm处进针,以55—60度的角度刺向椎体,触到椎体后,退2-5mm(深约6—9cm),注2—3%普鲁卡因20-30ml,或用0.5%普鲁卡因30ml,加青霉素50万单位注射。 6)会阴神经传导麻醉:坐骨弓的最低部位注入3%普鲁卡因20ml针头插入1.5—2.0cm,药液注入皮肤和筋膜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