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 11: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贴出来吧,不想发下载的,发错了。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简介
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包括玉米赤霉烯酮(ZEA)、玉米赤霉烯醇(ZEA)、4--酰基玉米赤霉烯酮(4-AcZEA)等。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燕麦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物,是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分子式C18H22O5。
玉米赤霉烯酮为白色结晶化合物,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乙醇、二氯甲烷、乙晴、醋酸乙脂、乙酸乙脂,微溶解于石油醚,不溶解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紫外线照射下呈蓝绿色。
玉米赤霉烯酮重要存在于玉米和玉米制品中,大麦、小麦、高粱和大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小米、芝麻、干草和青贮饲料。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可引起动物发生雌激素中毒症,主要症状有:发情不规律和乳腺肿胀、子宫肿大、外翻、导致动物不孕或流产,对家畜特别是猪、羊、牛的影响较大。母猪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情不规律,后备母猪假发情,母猪阴唇、子宫扩大,受胎率降低,阴道炎,流产,死胎,产下仔猪外翻腿,阴部红肿,脱肛,子宫脱出。公猪表现精液品质下降。
饲料中1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就会使动物产生雌性化,更高的浓度50-100mg/kg将会对怀孕、排卵、附植、胎儿的发育、新生儿的生存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