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病由巴氏杆菌科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特点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临床症状包括厌食,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关节肿胀,跛行,严重呼吸困难,出现振颤和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暴发时引起极高死亡。剖检病表现为腹膜炎,心包炎和胸膜炎,关节炎,全身浆膜表面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以及纤维素化脓性渗出,肺郁血、有出血点,肝肿大,肾有大量出血点,胃溃疡。病死猪体表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由于药物滥用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副猪嗜血杆菌是条件性细菌,在正常猪群中约85%猪只上呼吸道可分离到。细菌可从母猪传给仔猪或从大猪传小猪,因此,该病最常发生于保育猪,哺乳仔猪。当新引进种猪,或出现新菌株也是重要发病原因。如果阴性猪与副猪嗜血杆菌病原携带猪混养的话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其他的原发性感染尤其是蓝耳病,喘气病和萎缩性鼻炎.蓝耳病发生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继发感染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日龄以前小猪死亡率升高最重要原因,反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严重感染又成为蓝耳病存在的"指示病".另外猪场管理与环境原因,断奶后的应激,密度高,温度及湿度波动大等均有关系.
目前已鉴定了15种血清型,但仍有大量的分离菌目前技术无法分型.中国,德国,美国,日本,血清4型和5型是主要分离株,澳大利亚和丹麦主要是血清5型和13型.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分离培养的特殊要求增加了药敏试验的难度,这也使得应用疫苗免疫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受到更广泛的认同.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暴发时,利用抗菌素以及通过肠道途经进行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发病早期有部分效果.在疾病暴发时,为使抗菌素能对进入组织,脑脊髓液以及关节液的病原起作用,通常情况下需要较大的剂量.不同地区或是同地方不同时期副猪嗜血杆菌对同一种药物敏感性差异很大.这也是临床上采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可选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四环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阿莫西林,等试用.
采用疫苗免疫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经济有效的方法.母源抗体和自然免疫是控制疫病的重要因素.试验表明不同血清型存在一些共同的抗原簇,并诱导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目前商业化诊断试剂用于检测疫苗免疫应答尚无法进行,因此,判定疫苗免疫效果只能从免疫后猪场死亡率的控制,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等典型临床症状的减小确认免疫效果.
免疫预防
自家疫苗:是指从发病猪分离致病性毒力菌株,经实验室分离培养鉴定,大规模制备,灭活,添加免疫佐剂,并经田间初步试验后供发病猪场使用的疫苗.`副猪嗜血杆菌应从脑分离菌株,而从感染器官分离菌株不太合适,因为这些部位分离菌异源性较高,这也是自家苗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常规的病变组织匀浆制成的组织灭活苗通常效果欠佳,原因是1病变组织中细菌含量较少,2是病原的灭活方法是否合适,因在灭活同时要保留细菌的抗原性不被破坏,3是灭活苗需要特定的佐剂才能发挥作用.
灭活疫苗免疫试验:母猪在产前7周和4周注射灭活疫苗,对病残仔猪紧急免疫,一周后可控制漫延,同时仔猪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也明显增强.
免疫程序
试验表明;无论仔猪是否免疫,后备母猪免疫对仔猪攻毒都有保护作用,母源抗体对仔猪1周和3周免疫无干扰作用.母猪产前免疫所产生的初乳免疫力以及对断奶仔猪免疫2次可以提供必要的保护.具体操作:发病猪场母猪首先实施一次全群普免,3周后再次普免,随后每隔6个月对母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同时对仔猪在7日龄和21日龄进行免疫.免疫母猪母源抗体可保护6~7周龄前仔猪,因此如果在哺乳阶段或保育阶段发病,可按母猪免疫程序进行,并在每胎次产前6~4周免疫1次,后备母猪则需要在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3~4周,如果保育后期或育肥前期发病,则需要对仔猪进行免疫,首免1~2周龄,二免3~4周龄.
特别提示: 尽量减小避免在保肓阶段注射各种疫苗,特别是囗蹄疫疫苗,可推迟至65日龄后注射,但必须处于高免状态,减小仔猪产生应激而诱发疾病。
为减小霉菌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在饲料中应添加改性的霉菌毐素处理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