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土地资源高度紧张,受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畜牧业在最近几十年中也呈现出越来越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农村散养户逐渐退出。猪儿在标准化的猪舍里、吃的是调配好的全价饲料、饲养密度高至每头猪不足1平方米… …
以上种种所造成的结果是:养殖效率提高了,单位产出提高了,效益提高了,然而 ,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首先,我们记忆中猪肉的香味,或者说正常猪肉的味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瘦但却和营养与美味无关的肉产品,甚至连安全都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了。
其次,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事实上就是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是工业社会发展思路影射到农业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大规模和高密度带来的是对群体疾病的防范变得十分重要,因此,除正常防疫外,预防性用药--抗生素的添加成为现代养殖业中完全无法逾越的难关,而养殖周期的缩短,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抗生素超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某些不法企业和个人“创造”了一些灰色产业链,比如瘦肉精—养殖户(企业)添加瘦肉精提高生猪的瘦肉率,使自己的产品更好销售,而生猪屠宰者(或收购者)则可以在猪肉内注入更多的水分,因为肥肉不吃水,而瘦肉可以吸入更多的水分。这条产业链上都是获益者,但是最终的消费者不光买回了注水肉,共严重的是还有有毒的瘦肉精。
第四,当前的产业模式给以上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并且制造了新的问题。当前在生猪养殖的整条产业链中,饲料企业、养殖企业、收购企业、屠宰企业、零售企业之间除了合作外,并无其他直接联系。饲料企业的重心放在生长速度快(料肉比)和抗病能力强(药物添加剂)上,而这也是养殖企业最关心的;养殖企业的产品瘦肉率高,背膘薄是他们和收购企业都向往的;而屠宰率(即屠宰后猪肉所占比重)是屠宰企业重点关心的;零售企业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最终的外观和方便顾客购买和使用的精细化加工上。
如此一来,消费者得到的会是怎样的产品?方便程度是有保障的,但是猪肉品质呢?甚至产品安全呢? 这些环节离消费者太远,并且不是形成这一特性环节企业所主要关心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怎样的企业呢?怎样的产业模式呢?
大家讨论一下,我们需要养什么样的猪? 消费者需要吃什么样的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