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09|回复: 4

[猪场管理]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08: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场的生物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疾病防制措施和防污染措施,以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的专业术语。目前在养猪生产中,生猪发生疾病是难免的,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比疾病治疗更为重要。因此,猪场必须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预防疾病和污染物的传入。即便一个猪场已经有了多种流行性传染病,也需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以稳定猪群的健康和防止新的疾病的传入。本文简要论述一些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各猪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作必要的修改。
  l基础设施控制
  1.1猪场的选址
  猪场的选址要远离开交通主干道,离其他畜牧场、屠宰加工场、畜产品交易点、居民区至少50o m。同时最好有山坡、树林、湖泊等天然屏障隔离。
  1.2猪场布局
  猪场周围要建围墙,最好用砖砌,高度2.5m,离猪舍至少20m。围墙内分三个区,即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生活区内设置办公室、宿舍、食堂、洗浴设施等,生活区必须相对封闭,只留二条通道与生产区相通。生产区内设置各种类型的猪舍和通道。生产辅助区是为生产区服务的各种设施,如:饲料加工厂、水泵房、水塔、配电房、备用电源、维修房等。
  1.3猪舍布局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比较理想的应为三点式或二点式的猪舍。三点式的,分为配种怀孕、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肥育舍,其间至少相距500 m。二点式的,母猪生产一处,保育与生产肥育又一处,或母猪生产与保育在一处,生长肥育另分一处。如条件限制,可采用一点三区式,即在同一个场地内分为三个区域:母猪区、保育区和生产肥育区。其中保育区应与母猪区和生产肥育区(大猪区)至少相距50m以上,可有效地预防仔猪受感染。
  2人员及物品控制
  2.1人员控制
  猪场内人员流动频繁,且常常被忽视,应严格控制。
  2.1.1工作人员的控制
  只有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才允许进入猪场,所有人员必须住在生活区内。休假人员回场必须经过24 h的隔离,并经过常规消毒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区工作。
  2.1.2外来人员的控制
  生产区谢绝参观。非猪场人员,如确实需要进入生产区的,经批准并经洗澡、全身更衣后方可进入猪舍,并由场内工作人员引导,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不得到处走动。外来办事人员进场办事,须经过消毒,且只能在生活区办公室内办理业务。
  2.2物品控制
  任何物体从场外进入场内都有可能携带病原,而给猪群带来威胁,因此必须注意控制和严格消毒。
  2.2.1衣着的控制
  生产区内工作人员的衣、裤、鞋、袜全部由猪场提供,生活区的穿着一律不许带入生产区。所有人员进出生产区均须经洗澡、更衣、消毒。严禁食品及其他东西带入生产区。生活区内不准穿用生产区的衣、裤、鞋、袜等用品。离开生产区时,必须在消毒更衣室更衣、换鞋并消毒。
  2.2.2车辆的控制
  运输饲料原料的车辆必须经消毒后才能进入饲料加工厂或仓库门口处停车卸货。所有进入生活区的车辆都要经过消毒。外来车辆不能进入生活区,只能停放在生活区外停车处。装载生猪车辆须经消毒,待凉干后停放在围墙外装猪台,或用场内专用运猪车,把猪运到装猪台。
  2.2.3猪只的控制
  2.2.3.1猪只流动控制
  生产母猪只能在分娩舍和怀孕舍之间相互流动。生产肥育猪流动方向:断奶后仔猪一保育舍一生产育肥舍一出售或转入待售栏,不能逆向流动。
  2.2.3.2引进猪只的控制
  引进后备种猪是最重要的猪病传入途径之一。各种病原体都有可能随引进的猪进入猪场,特别是购进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种猪,可造成巨大损失。在引进猪只前需做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本猪场没有发生过的传染病。引进种猪群前,须在隔离检疫舍隔离观察30~60 d。30 d后再检测1次。这次重复检测极其重要。如检测结果仍为阴性,给饲喂本场老年猪的粪便,或用老年猪隔栏饲养,以便让引进的猪逐步适应本场的病原微生物,待适应后,方可与本场猪群一同饲养。
  2.2.3.3病猪的控制
  每栋猪舍应预留病弱猪栏,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转到病弱栏内。经2 d治疗未见好转的,转入病猪隔离舍治疗。
  2.2.3.4野生动物与昆虫的控制
  老鼠、狗、猫、鸟、蚊蝇等野生动物和昆虫是将新疾病引入猪场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应该禁止让狗和猫在猪场内四处走动,尽可能消灭老鼠和蚊蝇等害虫,并对野鸟进行控制。
  2.2.3.5饮用水和饲料的控制
  可用自来水或深井水,定期检查水质是否有化学污染和病原微生物。严禁用地表水作饮用水和冲洗栏舍。饲料必须进行检测,排除污染物,不用污染的饲料,提倡饲用无污染饲料和绿色饲料添加剂。
  3卫生清洗和消毒
  进猪前,彻底清洗、消毒所用栏舍,至少空置7d后,再转进新猪。清洁栏舍可用高压热水或冷水或蒸汽,同时结合应用洗涤剂,以便使附在地面的有机物松散开来而被洗净。做好此项工作,可以杀灭95%以上的有害微生物。冲洗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高压水流(21~42kg/cm )。进猪后每周带猪消毒1~2次。使用消毒剂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能用50℃ 以上的热水稀释消毒剂,以免降低消毒效果。但还应注意的是,多数消毒剂在温度低于l7℃时,每降低3℃,会降低消毒效果50%。
  平常场内道路、舍内通道、值班室、更农室要每天打扫干净。售猪后立即打扫出猪通道及出猪台、路面等,并及时沏底消毒。舍内所有垃圾一律远运深理。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可预留一定的空舍时间(至少不低于3 d)。
  4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要根据本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精心设计常规免疫程序。科学的免疫程序是预防疾病爆发的一种保证。免疫接种可分为预防和控制两种。对本地区没有发生的传染病,是否要接种,应视其危险性而定。
  5药物应用
  使用药物目的是为了预防疾病,而不是用来治疗疫病。但是当猪场发生疫病时,就必须使用抗牛素等药物来帮助减少该疫病所带来的损失。基于食品安全考虑,场内应尽量少用抗生素,禁
  止使用大量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或生长刺激剂,提倡使用绿色添加剂和酶制剂。肥育场可通过同时采取几种预防性控制措施,把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并做好用药记录。
  6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
  农村有句谚语:“养猪七分管三分养”,足见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措施恶劣,环境条件差,如通风不良,潮湿,营养不良、拥挤、炎热、寒冷以及栏舍肮脏等都是引发疾病的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可损害猪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病原的抵抗力。
  总之,猪场传染病传入的途径很多,有猪场引进的猪,造访者,运输工具,野生动物,昆虫,污染的水和空气以及饲料等,要有的放矢设计和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防控.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韦文志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7-28 08: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控制源头,才能做好防范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08: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实际管理中,只要控制住疾病的传入,就好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0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控制源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 16: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18:4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