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jj1001

产房实用技术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产房管理
产房的管理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每头母猪的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它要求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能提供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提高母猪的活产仔数,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降低哺乳期的死亡率,不仅如此,产房的管理还要求能为今后的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提高断奶重并使母猪为下一胎提供一个好的体况。
关键词:初乳,温度,免疫,催产素,断奶
一.        产房管理的目标
1.        最大限定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断奶猪数/母猪/年);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的断奶重;
二.        相应的管理措施
1. 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1)        提高活产仔数/窝;
A.        良好的免疫,保持猪群的健康;
随着现代养猪向集约方式的发展,疾病变得日趋复杂和严峻,成为影响猪场效益的主要因素,就繁殖障碍而言应注意以下疾病的预防,个人建议如下免疫:
        后备猪        经产猪        公猪
PRRS        是否免疫存在争议               
PRV        配种前两次注射        每年注射3-4次        每年注射3-4次
PPV        配种前两次注射(6月龄后)        产后7-10天        2次/年
AJ        配种前两次注射(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HVC        配种前两次注射        产后7-10天        2次/年
如果是一些有条件的猪场,建议在配种前进行以上抗体的监测以检查免疫的效果。
B.        良好的品种;
好的品种是取得良好的窝产仔数的前提,随着现在对瘦肉率的一味追求,有些养猪生产者一味追求母猪的体形,而不注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选择至使产仔数受到影响,现在一些大的育种公司培育的母系母猪在产仔数方面较普通的长大母有很大的提高。
C.        良好的配种管理/体况管理;
好的配种管理是取的好的窝产仔数的保障,特别是注意配种的时间间隔至少8小时以上,精子在子宫内的存活时间至少24小时。
母猪的体况将直接影响其窝产仔数,一般猪场存在的问题是母猪养得过肥,按现在一些公司推荐的5分制评分标准,在妊娠后期以3-3.5分为比较理想,所以喂料的标准应以猪的体况而定。
D.        良好的产仔管理;
A)        注意分娩症状的观察,提前作好产仔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提前5天将产房冲洗干净,然后干燥2天,根据预产期将临产前3-4天的母猪经充分刷洗消毒后赶入产房,赶猪的动作要求轻,不能鞭打猪只。
准备好产仔时用的所有药品,包括催产素,抗生素,镇静药等;
准备好产仔时用的保温灯,接产时用的抹布,及一些相应的助产器械;
B)        记录每头仔猪的产仔时间,正常的产仔间隔为20分钟左右,但第一与第二头仔猪的产仔间隔可能长些30-40分钟,如果不正常应进行助产;助产时注意卫生,防止子宫内感染,最好使用专用的手套,如果没有则必须将手彻底清洗后涂上一定的润滑剂再进行;
C)        所产的小猪不要长时间与母猪分开,小猪的吮乳可刺激母猪催产素的分泌;
D)        催产素的合理使用,每次的使用剂量为5-10UI,并且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子宫口是否有小猪的检查;如果使用后半小时没有效果则再注射一次;
E)        产仔时最好能在母猪的母猪的后面多挂一个灯泡;





        试验组是多加了一个灯泡的结果。
F)        注意最后三个猪的产仔监控,防止窒息死亡;每窝猪当产完6-7个小猪后必须加强监护力度,因为大部分的死胎发生在最后的3个小猪中;
G)        脐带管理,脐带是许多病员微生物入侵的窗口,当小猪出生后必须对脐带进行消毒,止血处理,如果猪场在使用一种叫密斯陀的干燥剂(在小猪出生时可用于吸干体表的羊水),则可以不用断脐,让脐带干后自动脱落;
H)        作好所有的记录
E.        母猪的胎次管理;
一般的猪场胎次分布
胎次        1        2        3        4        5        6        7        8
比率(%)        19.7        17.0        14.7        12.7        10.9        9.5        8.2        7.3
据资料报道,6胎以后的的死胎率将明显增高。
2)        提高胎次/年;
A.        合理的寄养管理
如果有部分母猪的产仔数比较少,则应将仔猪寄养给其它的母猪,将该母猪断奶;
B.        合理的断奶日龄
断奶的日龄将影响母猪的年产胎次,一般推荐3周龄断奶;
3)        降低产房的死亡率;
A.        产房的温度管理
母猪的温度要求:在产后的5天内理想温度为20-21℃,以后为17-18℃;
仔猪的温度要求:第一周34℃,第二周31℃,第三周28℃,第四周26℃;
母猪的温度太高会影响其食欲,而小环境的温度将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存活率,要满足小猪的温度要求,一般采用红外灯加保温箱来实现,为提高保温箱的效果,可再在保温箱内铺上垫草或木板;
B.        头4天的管理
85%的压死踩死发生在最初的3天内,90%的冻死和饿死发生在头4天,因此,应注意头4天内的仔猪护理,一般小农场在这方面的成绩都好于大型农场;
C.        寄养
小猪的寄养应注意:有病的仔猪不能寄养;注意母猪的泌乳能力和对新小猪的反映;将体况好的小猪寄养出去;一般将日龄大的小猪向日龄小的母猪寄养;让小猪吃完初乳后再寄养;疾病严重的猪场寄养日龄差异不超过3天。
D.        弱仔的管理
每窝仔猪中的弱仔通常需要特殊的照顾,如将弱仔固定在前几个奶头,确保弱仔吃到足够的乳或人工补充一些脱脂奶粉;如果是一些后肢开张的猪则要用绑带固定后腿以帮助小猪吃乳。
E.        母猪的奶水管理
A)        初乳的管理,保证每头仔猪都吃上初乳(可以分批进行初乳的哺喂),如果部分母猪的奶特别多,则可将产后6小时内的乳用无菌的方式收集起来,然后密封冷冻保存不超过4周,下次再预热到37℃喂给初乳不够的小猪20毫升/头;
B)        哺乳母猪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母猪的奶水供给,以全外来品种猪为例,哺乳母猪料要求高蛋白高能量,并且注意蛋白的质量(营养要求:如消化能3.35兆卡/公斤;粗蛋白18%以上,赖氨酸1.0%以上);每天可以饲喂4次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目标:就推荐的饲料营养,一头母猪整个哺乳的采食量110-120公斤/21天,并制定一个逐天加料的程序);
C)        在哺乳的过程中如发现一些母猪的奶水确实有问题,则可将奶水较好的断奶母猪来替换该母猪以保证奶水的供应;
D)        无乳综合症的防治
I.        母猪产前3天开始减料,产仔的当天可以停喂,这样可以减少母猪产后便秘的发生;
II.        产后每天检查母猪的体温和阴道恶露的现象,可以考虑采用每头母猪产后3天(2次/天)都注射青霉素的管理程序;
III.        如果母猪发生乳房炎症,应立即进行抗生素+减热镇痛药+催产素进行3-5天的持续治疗;如果是乳房外伤,则进行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
F.        疾病控制
A)        疫苗
除了上面提到的控制繁殖疾病的疫苗外,还要加强大肠杆菌疫苗的管理(在分娩前15和35天分别进行大肠杆菌苗的注射)。
B)        管理
猪场的全进全出管理已变得非常必要,每次断奶后应严格冲洗消毒并彻底干燥(至少2天的干燥时间)后再进猪,所有的手术都应严格的消毒(剪牙,断尾,断脐,补铁)。
C)        用药
现在的疾病以变得很复杂,一般都为混合感染,因此最好能定期做一些药敏试验以使用药有的放失;
D)        仔猪保健
许多猪场采用长效土霉素进行仔猪的常规保健(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一次)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常见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原比率:
病原        球虫        大肠杆菌        TGE        轮状病毒        产气夹膜杆菌        未检测
比率(%)        32        21        20        10        11        6
4)        为下胎的生产提供一个好的配种体况;
背膘对下胎的受胎率,活产仔有重要的影响
断奶(27天)时的背膘(P2  mm)        断奶到再发情的天数        下胎总产仔数        下胎活产仔数
<10        8.1        9.9        8.9
10-13        6.7        11.1        9.9
>13        5.8        12.7        11.4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的断奶重;
断奶重对以后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产房的管理还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断奶重为重点,提高断奶重的措施:
1)        保持仔猪的高度健康(健康是保证断奶重的前提,疾病严重的猪场可采用一些固定的保健程序,如果不是很健康的猪群,建议增加喘气病疫苗);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乳汁的供给;(见奶水管理)
3)        断奶管理
A.        断奶时间
随着现在管理水平和仔猪营养水平的提高,三周龄断奶已被广泛的接受,但每个场的具体断奶时间应由各个场的具体条件(保育室条件)所决定,就个人观点,建议猪场采用3周断奶管理,它不仅能减少母猪的哺乳时间,还能有效地控制一些通过母猪来感染小猪的疾病;
B.        断奶的操作
断奶后的仔猪应立即转入保育室,因为保育室的环境条件比产房要好得多(指微生物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催产素的使用
实践中,产房母猪产猪时,产一头猪后不要注射催产素(有一次,一头母猪产一头后接着注射20单位催产素,结果子宫颈打不开了,没法助产--死亡),初产母猪当产第一头后更不要注射要等到产四五头猪后或产程20分种后再注射,等母猪无力时才能注射。第一次注射10单位,第二次20单位。PIC一个产程要求最多30单位。不能打多了,实践重于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断奶前死亡原因的分析
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围绕着几乎每一例断奶前死亡,所以断奶前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上下。养猪者为减少断奶前死亡所能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母猪分娩时不离人。作者在2002北卡罗来那养猪会议上发表了本文。
全国畜禽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NAHMS,2001)表明,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0.9头,窝活产仔数为10.0头,而仅8.9头能活到断奶的时候。可见,断奶前死亡率达到11%。
相比之下,NAHMS(1990和1995)的数据表明,窝产活仔数分别为9.9和9.5头,窝断奶仔数分别为8.4和8.6头。所以,尽管1990到1995年之间断奶前死亡率有所下降,但1995到2000年间却略有上升。由于平均窝产仔数一直有所增加,所以我们能够实现1990到1995和2000年间窝断奶仔数缓慢增加,使其分别达到8.4头、8.6头以及当前的8.9头。
NAHMS(2000)的数据表明,在11%的断奶前死亡中,一半以上(52.1%)死于母猪的挤压,16.7%死于饥饿,11.5%死于“其它已知原因”,74%死于“未知原因”,3%死于呼吸道疾患。大多数仔猪在17.2日龄时断奶,平均断奶日龄为19.3。
错综复杂的原因
尽管上述数据表明,断奶前死亡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在实际上中仔猪却死于若干种可能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比如,研究表明,体重较轻的仔猪对寒冷比较敏感,因而会躺在离母猪较近处取暖,从而比较容易被母猪压死。
同样,仔猪如果因为疾病、受伤、抢不到奶头、或者只是因为睡过头而少吃一次奶,就会进人因衰弱而吃不到下一次奶从而变得更衰弱的恶性循环直到其被饿死为止。因此,尽管其死因可被列为“饥饿”,但在实际上却是因为体重轻、保温能力差、嘈杂的分娩环境(可能造成仔猪吃不到奶)以及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造成了其死亡。
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围绕着几乎每一例断奶前死亡,所以断奶前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上下。
分娩
仔猪的出生过程是降低断奶前死亡率中首先受关注的问题。以上所述的资料表明,每窝仔猪出生时有0.9头是死的。这些死亡中大部分是由于死产,其余则为疾病或子宫内竞争造成的木乃伊胎儿。随着窝产仔数的增加,死产数也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产程延长所致。随着产程延长,仔猪就比较容易陷入缺氧的状态之中。缺氧不但可在仔猪出生前就将其杀死,还可造成出生的仔猪活力下降。这些仔猪就比较容易挨饿,因而也就比较容易被压死或得病。此外,随着仔猪初生重的增加,产程也会因此而延长,从而也就更容易发生缺氧。窝产仔数增加会增加窝内仔猪体重的差异,使有些仔猪竞争不过其同胞仔猪而容易挨饿或被压死,从而也会增加断奶前死亡。
温度应激
仔猪刚一出生便经历的最重要的应激因子之一就是要适应其周围的温度环境。猪和许多哺乳动物不同,仔猪不具有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可产生大量的热以帮助幼畜保持体温)。这一事实,加上仔猪的皮下脂肪极少并且缺乏被毛,这些都使仔猪比较难以适应较凉的周围环境。因此,仔猪需要靠近母猪或者靠近一个热源以便防止受寒。 颤抖是仔猪在寒冷环境中产生的支持性反应,以便产生较多的热量;然而,如果仔猪受寒时间太久,就容易得病、挨饿和被压死。母猪的腹部是新生仔猪的优良热源,但其位置使得仔猪极易受压;如果没有适当的替代热源,仔猪的压死率就会很高。
使用取暖灯可极大地帮助仔猪离开母猪的腹部而进入安全区域从而避免被压死。遗憾的是,仔猪要到出生3天后才能稳定地被吸引到取暖灯下,而大多数断奶前死亡都发生在这出生后头三天内。在这三天时间内,母猪腹部对仔猪的吸引力大于取暖灯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如果将母猪的气味施放到取暖灯下,那么仔猪就会较多地被吸引到这一安全区内。更多地研究如何将仔猪吸引到安全区内,将有助于降低断奶前死亡率。和仔猪的其它死因一样,温度应激也和许多因子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比如,体重轻的仔猪因为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较高而比较容易受寒。这一点,加上对母猪乳头竞争不过其它仔猪,常常使仔猪容易挨饿,而这又使仔猪容易被压死
此外,不同猪种耐寒能力的差异也是值得注意的,中国梅山猪仔猪的耐寒能力高于大白猪。这一差异并非由于其仔猪具有较多的脂肪,也非由于其仔猪的体重较大,事实上梅山猪仔猪的体重小得多,而是由于母猪的泌乳量以及乳中的乳脂率高于大白猪。能量含量较高的日粮使得梅山仔猪能产生较多的代谢热因而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营 养
显然,母猪充足的泌乳量是确保仔猪良好营养的关键因素。随着窝产仔数的增加,对这一点就越来越不能忽视。窝产仔数较多,就需要母猪具有较大的泌乳量才能保证全窝仔猪的存活。增加泌乳量,是增加仔猪养分摄取量的有效措施。可增加仔猪的能量摄入量,从而增加仔猪体内的脂肪沉积量。然而,初乳的总摄取量会下降。
为仔猪提供优质乳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一个能使母猪增加采食量的环境。环境应激和疾病应激都可降低母猪的采食量。热应激尤其能降低采食量。这就为养猪者提出了一个难题,他必须在满足仔猪保温的需要和为母猪提供较为凉爽的环境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疾 病
尽管大多数断奶前死亡都由与管理问题密切有关的非传染性因素造成,但还是会发生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并且这也会是灾难性的。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仔猪初生时在免疫上是空白的,完全依靠母源抗体来提供对传染性疾病的保护性抵抗力。因此,摄入母猪分娩后12小时内分泌的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对于仔猪的存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仔猪出生后48小时,其肠道就不再能吸收这些保护性免疫球蛋白。到10日龄时,仔猪就能产生自己的抗体,这会与能存在14天左右的母原抗体发生重叠。因而,任何降低初乳摄入量的因素,比如冷应激,就会使新生仔猪因缺乏保护而易于患病。
出生先后顺序也会影响新生仔猪获取免疫球蛋白的量。由于免疫球蛋白在初乳中的含量可在分娩开始后6小时内下降50%,窝产仔数多时产程就会延长,这样就会使得后生出的仔猪只能得到较少的被动免疫力。母猪群的地方性病原体状态也会影响到仔猪是否会得病。感染母猪生出的仔猪比较容易得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母猪和仔猪
50%以上的断奶前死亡都是由于母猪挤压造成的,所以极为重要的就是要检查母猪的母性行为。研究发现,当母猪变换位置时,尤其是从卧姿变为站姿或者从站姿变为卧姿时,仔猪就会被压。然而,圈养的母猪在变换卧姿时也会压死相当数量的仔猪。
有趣的是,有证据表明,母猪的早期经验会影响其母性能力,因为据发现群养母猪的仔猪有较低的死亡率。
母猪能够表现出有益的母性行为,而现已证明限位饲养可预防其天然的“抗仔猪挤压”行为,从而表明了为什么产仔笼能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仔猪死亡问题的一个反常现象是,大多数母猪都对其仔猪被压时发出的痛苦叫声不发生反应。然而,能够对仔猪痛苦叫声发生反应的母猪就能较好地在仔猪被压前将其释放出来。
对这种无反应现象的一个解释是,处于产仔笼内的母猪能听到邻居仔猪的叫声,而无论其作何反应都无法使邻居仔猪停止叫喊,于是它们就学会了在仔猪叫喊时不作反应。
各种减少挤压的管理方法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研究方向集中在控制和/或改变母猪的行为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仔猪在挤压死亡中所起的作用。
仔猪断奶前死亡的另一个反常现象是,母猪凶猛对待其仔猪。凶猛行为的特点是对其仔猪过度地攻击,而这就会导致一些仔猪受伤或死亡。在对商品新母猪进行的一项综合调查中,研究人员测定了凶猛行为的发生率以及与这一有害行为有关的一些因素。
这些数据显示,5.3%的新母猪表现了朝向仔猪的攻击,这些母猪的2.5%至少对其一头仔猪进行了致死性的凶猛攻击。新母猪对其仔猪的攻击行为导致了0.6%的死亡,而0.14%的仔猪受伤。有趣的是,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产房的灯一直开着,凶猛攻击的发生率就可降低。
此外,攻击仔猪的母猪,比如新母猪,比较可能在第二胎时表现攻击行为。数据表明,具有攻击性的母猪比较怕人,还表明容易与人交流的母猪不具有攻击性而比较能保护其仔猪。害怕仔猪,青春期缺乏经验以及分娩时的疼痛,都与攻击行为有关。然而,攻击行为的确切原因仍难以弄清。
设 备
减少仔猪压死的早期措施是将母猪限制在小于传统圈舍的猪圈中。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仔笼以后,挤压的发生率以及由此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大大降低了。确实,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表明,将母猪饲养在小圈内或者关在产仔笼中,的确降低了仔猪的死亡率。
由于养猪业在六十年代承受到了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一管理措施于是在那时得到了加强。遗憾的是,仔猪被压死仍然是养猪者的一个大问题。NAHMS的数据表明,从1991年到2000年仔猪的压死率一直都保持高而稳定。断奶前死亡一直都是养猪业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来源。有趣的是,约一半的仔猪断奶前死亡发生在1~3日龄期间。
已经进行了很多试验来研究母猪分娩期间的圈栏设计在减少仔猪断奶前死亡中的作用。大约0.6×2.2米的典型产仔笼是如今产房中最常用的母猪圈栏。然而,据发现,产仔笼的设计可影响仔猪的死亡率,因为研究人员发现比较宽(64厘米)的产仔笼中挤压的发生率高于狭窄(55厘米)的产仔笼。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研究妊娠期圈栏对以后仔猪成活率的影响。圈栏大小和形状的改变之所以未能成功地减少仔猪的受压,一个主要原因是仔猪刚一出生就被吸引到母猪的乳房处,并且在出生后头3天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喜欢躺在那里。在这最初的3天之后,才常常见到仔猪使用取暖灯而非母猪乳房。
仔猪对躺卧区喜好的改变,有助于仔猪避免被压死的厄运。尽管已经证明母猪的圈栏环境对仔猪被压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母猪的躯体限制以及母猪和仔猪的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
管理要点
养猪者为减少仔猪断奶前死亡而采取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做到母猪分娩时不离人。对新生仔猪给以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可保证仔猪找到母猪的乳头并能吃到足量的初乳。此外,可将可能受压的仔猪放置在取暖灯下的安全地点直到它们能够自己争抢到乳头为止。 管理人员可照顾那些弱小因而必须较长时间呆在取暖灯下的仔猪,保证它们不至于受寒。此外,在照料母猪分娩的同时,还可注意帮助邻圈的母猪(可能已经分娩)照顾好它的仔猪。
温度环境是第二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既要确保母猪不感到太热,又要确保仔猪有足够的温暖,是一件需要机敏处置的事。然而,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功,就可使母猪的采食量达到最大,从而能对仔猪提供较多的营养,这能帮助仔猪避免营养不良和发生疾病。
此外,保持环境清洁从而减少母猪和仔猪得病的机会,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不可忽视母猪的健康。母猪不健康、跛行或者长疮,在躺下时就会不便,也不便于对仔猪作出反映,从而仔猪就会比较容易被压死。

wjj1001 于 2010-7-22 12:18 补充以下内容

1.可以看母猪乳房的下垂成度,来看母猪胎次大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阉割禁忌
1.患病的猪忌阉割 阉割本身对猪是个很大的刺激,对生病猪实施阉割,会降低其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特别是不能给患传染病的猪阉割,因此时阉割最易引起疫病传播。
2.发情期的母猪忌阉割 母猪发情时输卵管红肿充血,阉割容易引起大出血,甚至造成死亡。若事前不了解情况,在阉割过程中发现子宫、输卵管充血,应先结扎输卵管后摘除卵巢,不要摘除子宫,以防大出血。若阉割时操作不慎,阉后也会重新发情。

3.饱食后的猪忌阉割 饱食后猪腹压增大,易造成肠管或子宫角嵌顿或肠管脱至阴囊,易切破肠管。若在猪饱食后阉割,易损伤胃肠和影响猪的消化吸收及生长。小母猪的子宫、卵巢不易挤出切口,容易引起肠破裂。
4.刚购进的猪忌阉割 环境变化和运输都会对刚购进的猪造成应激,如果马上实施阉割,会发生急性死亡。
5.仔猪断奶时忌阉割 仔猪受到断奶、母仔分离、重新合群等因素的刺激,紧接着阉割,会影响仔猪生长,增加水肿病等发生率。应在其断奶前两周或断奶1~2周后进行,以体重7~10千克为宜。
6.忌阉割时不消毒 不消毒极易引起术后伤口感染和疥癣病、寄生虫等病的传播。
7.炎夏中午忌阉割 因阉割后如输卵管不结扎,易引起出血过多,导致死亡。
8.阴户大的忌阉割 阴户大的猪输卵管粗壮,卵巢系膜毛细血管充血。应选用丝线或消毒过的苎麻牢固地结扎住卵巢系膜后,方可切除卵巢。
9.手术时忌麻痹大意 阉割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免出事故。如阉割15千克以下的小公猪时,摘除睾丸前要将精索捋细或捻转精索再拉断,以防出血。阉割大公猪时要结扎精索后摘除睾丸,防止大出血和术部感染。阉割母猪时应把握好入刀深度,防止伤及内脏或腹部主动脉,引起失血死亡。阉割大母猪时,刀口处皮肤、腹膜都要缝合,以免造成肠管漏于皮下,发生粘连坏死。
10.无消毒药水忌阉割 阉割术部要剃毛,用5%的碘酊消毒,手和手术刀用25%的酒精消毒,防止术部细菌感染发炎。另外,怀孕期的母猪也不要阉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用“乳前免疫”
最近几年时间,关于“乳前免疫”(Precolostral vaccination)(或者叫哺乳前免疫、超前免疫、零时免疫)的提法不断见诸于杂志和技术资料,其方法是在仔猪出生后哺乳前0-2小时立即给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在我国,最早使用“乳前免疫”的台湾地区也已经开始反思该种免疫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分析,个别文章片面夸大了乳前免疫的效果,有些场甚至推而广之应用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给生产者造成了误导的作用,或产生了不良的免疫效果。现以猪瘟为例分析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猪瘟在国外的最早记载见于:1822年在法国,183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爆发,1833年在德国爆发,1899年在南美,1900年在南非爆发。目前已经消灭该病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冰岛、新西兰、葡萄牙、北欧诸国家、瑞典和美国等。他们采用的方法是①停用疫苗;②准确而快速的诊断;③全场扑杀;④严禁从猪瘟国家或地区进口毛猪及相关产品等。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清除猪瘟这种疾病,将面临疫苗停止使用的这样一段时期,这对污染场来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险;由于猪瘟疫苗是某些生物药厂的主导产品,停用猪瘟疫苗可能会使这些厂家遭受巨大的影响,这些厂家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某些国家不能成功根除本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①猪瘟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②病毒在猪场内的循环感染;③致弱毒株的反复出现。
一、猪瘟病毒的特性
猪瘟病毒原来称猪霍乱病毒(Hog Cholera Virus ,HCV),但为了与人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相区分,后来改称为经典型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在临床上,发病猪主要以高热、全身出现出血病灶及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根据猪体和猪瘟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虽然猪对CSFV感染的详细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在猪瘟的预防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猪瘟病毒主要经由口鼻接触感染,扁桃体为病毒最早侵犯的组织,猪瘟病毒首先于扁桃体隐窝上皮感染增殖后,随着淋巴循环而感染局部淋巴结并进行第二次增殖,继续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初期的病毒血症。随着病毒血症的形成,猪瘟病毒在相应的各个组织器官中进行感染与增殖,引起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实验证明,猪瘟病毒可以感染巨噬细胞,但并不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巨噬细胞只是提供给猪瘟病毒的一个临时性场所,然后猪瘟病毒会进一步侵害其它的免疫系统。一般来说,猪瘟病毒在外界环境的存活时间并不长(如病毒在空的猪舍内存在的时间短于48小时),活的保毒猪体才是猪场的主要传染源。在爆发猪瘟的猪场,猪瘟病毒可在爆发猪瘟后2个月内,由母猪的唾液及血液中分离到猪瘟病毒,两个月后,则不易从母猪分离到猪瘟病毒,但仍然可以从小猪的鼻腔和肛门拭子分离到病毒。
二、猪瘟疫苗的发展和使用
台湾在上世纪30年代,曾制造福尔马林猪瘟脏器疫苗进行预防,但它的免疫效力几乎为零,直到1948年台湾地区的猪瘟发生率仍然高达81.3%之多。1949 年台湾研制结晶紫猪瘟疫苗成功后即大量制造供应所需。但因它的免疫期短,加上猪只的频繁流动,未能成功控制猪瘟。1952年台湾的李崇道博士由菲律宾引进使用兔化猪瘟弱毒株已接种的兔子一只和脾脏一条。历经9年前后累计通过兔体800多代的研究终于研制成功LPC-CHINA株(LPC乃取名纪念原兔化弱毒株(L),由菲律宾(P),Coronel 博士(C)赠送之意),经过在台湾全面使用,猪瘟发生率在1965年骤降为0.02%。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曾经发现25代兔化毒对猪仍然有较高的致死率,到了80代兔化毒还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到了500代兔化毒对兔子的热反应可达95%,兔子传代800代后热反应几乎可以达到100%。我国建国初期,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的猪瘟结晶紫疫苗效果明显,广泛应用后对控制当时猪瘟的流行曾起过一定作用。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证明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且无残毒,毒力不返强。
另外,与猪瘟病毒同属的病毒还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羊的边界病毒(BDV)等。若猪在出生后感染BVDV和BDV时病理损害甚为轻微、甚至没有。但先天性感染的胎猪和乳猪则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包括慢性胃肠炎、败血症及淋巴结、心外膜和肾脏的出血。消化道炎症的特征为卡他、肥大或溃疡。为防止BVDV或BDV感染猪,必须制止牛、羊直接或间接与猪接触或给猪饲喂牛羊乳制品及下脚料。用牛源原代细胞或含犊牛血清的营养液制备CSF疫苗也是非常危险的,必须严格控制疫苗的制作过程。
一般来说,根据猪瘟病毒在猪体内的适应程度,CSFV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弱毒株(甚至包括低代次传代的兔化猪瘟弱毒疫苗)毒力在经过猪体传代后会有毒力增强的现象。1997年拉丁美洲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再次爆发了猪瘟,这两个国家曾在80年代早期就宣布消灭了猪瘟;同年,在欧洲的多个国家,包括荷兰和比利时,也再次爆发了此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猪瘟的清除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母源抗体与猪瘟免疫
对于刚刚出生的动物,由于其本身的防御机能尚未成熟,主要还是靠母源抗体(亦称移行抗体)来保护其健康。母源抗体也就是母体的免疫球蛋白,其传递给动物的途径一般有三种:通过胎盘(如人、猴、兔)、通过初乳(猪、反刍动物、马)和混合途径(大白鼠、小白鼠、犬、猫)。通过胎盘传递的母源抗体主要是IgG,而通过初乳传递的主要是IgA。另外,只有禽类是通过卵黄将母源抗体传递给雏禽的。
胎盘是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彼此联系的暂时性组织,也是胎儿获得保护的第一道屏障。由于母体血液的营养是经过胎盘后再通过渗透的方式流向胎儿,故胎盘对任何一种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的通过,都起着过滤屏障的作用。胎盘组织的层数越多,其过滤屏障作用就越强。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胎盘组织为1~2层,而猪和马有6层之多,所以母猪很难通过胎盘将抗体传给仔猪。接种过猪瘟弱毒疫苗的母猪只有经过初乳才能将抗体传给仔猪。
在免疫学上,有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这样一个概念,它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后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它与免疫抑制(immunologic inhibition)是有所区别的,后者指机体对各种抗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且不具备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一般由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殖分化障碍所致。总之,免疫耐受有特异性,而免疫抑制无特异性。
一般来说,机体在免疫功能上愈不成熟,它对另一特定抗原产生耐受性也愈容易,如在胚胎期和新生期淋巴细胞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接触了抗原,那么,出生后都可特异性抑制对该抗原的反应。这种免疫耐受性建立的可能性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
大多数抗原在高剂量时能诱导免疫耐受,而低剂量时则引起免疫反应。抗原剂量越大,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性越巩固、越持久。由于机体出生后免疫系统逐渐成熟,一旦造成耐受后,继续注入小剂量抗原时,就可延长耐受性。
实验证实,患先天性持续性感染CSF的猪,不产生抗病毒的中和抗体,然而对CSFV以外的抗原-抗体反应一般正常,表明对该猪瘟病毒存在有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性。仔猪刚出生时,立即注射猪瘟疫苗(特别是大剂量时)很容易诱导免疫耐受,出现类似于先天性的持续性感染。在免疫耐受的情况下,可能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
四、关于乳前免疫
下面让我们看某杂志上曾经发表文章中的这样一段话:
“对于乳前免疫,在给新生仔猪注射疫苗后,间隔多长时间吃乳的做法上五花八门,有0-3小时不等,导致超免效果甚微。通过对20日龄仔猪的抗体检测证明,以注射疫苗后2小时吃初乳的猪抗体效价为最高,其理论依据是因为弱毒病毒注入仔猪体内后复制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从弱毒进入机体,到这些弱毒被抗原递呈细胞(APC)处理后传递给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仅仅需要两个小时,结论的科学性可想而知。免疫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首先,弱毒疫苗接种后在体内是需要进行繁殖的,抗原物质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处理后交予免疫活性细胞才能参与免疫反应。而哺乳仔猪吸吮母乳后就会立即将其吸收进入血液,免疫母猪通过初乳向仔猪转移抗体,新生仔猪36-48小时内的肠粘膜对IgG都有通透性,随后随着小猪肠内的酶活性的增加,免疫球蛋白将被降解(看上去好象是肠道关闭了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也接近14天左右,所以想通过延迟一、两个小时哺乳来克服母源抗体的影响实在很天真,母猪产生母源抗体对仔猪产生保护作用也是多年进化的结果,我们不要企图改变这样的过程,而且恰恰是乳前免疫才有可能导致了母源抗体对疫苗效果的不良影响。
由于怀孕母猪的胎盘结构有六层之多,母猪中的抗体不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此,仔猪出生后必须立刻让其吸食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来抵抗环境中各种病原的侵袭,延迟哺乳根本不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当然国内也有些实验证实了乳前免疫的所谓良好效果,但他们忽略了在注射疫苗时对仔猪精心照料时所产生的效应。也忽略了免疫耐受的效应,暂时性地不出现临床症状,恰恰为猪瘟在猪场内的隐性感染留下了隐患。故这种实验缺乏严谨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况且机体的免疫能力也不能完全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来衡量,尚有IgA、IgM、T淋巴细胞、NK细胞和其他细胞因子等的综合作用,所以不要总是指望血清中的抗体滴度保持高的状态,关键要看猪机体对病原反应的敏感性和高效性。对于猪瘟来说,一旦正常免疫后,一周后将产生免疫力,该免疫力最长可保持2-3年之久,特别是经过二次强化免疫以后。
五、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疫苗问题:如疫苗的保存温度、运输条件,疫苗稀释后多层次周转,无冷藏车、不按规定时间使用等都会影响疫苗的质量。也有因疫苗针头污染引起质量问题的。有的生产厂家或某批号疫苗低于生产标准,加之中途运输,到使用时已不符合要求,有的地方使用二、三联苗,疫苗之间的反应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干扰,也会使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经过比较发现,我国的兔化弱毒株比国外的兔化弱毒株变异程度大,这与国内的疫苗株盲目滥用而可能发生抗原漂移或异源重组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生物药厂、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产品之间在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注射不确实(打飞针),甚至有些单位为了所谓“政绩”,虚报注射率,或只收费不打针。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免疫空白区。
3,胎盘感染:猪瘟病毒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时部分存活猪会持续性感染,长期带毒、排毒,具有免疫耐受性。接种疫苗后不仅不能产生免疫力,反而会激发猪瘟。
4,由于猪瘟病毒本身时刻都在变化,但我们在疫苗制作上跟不上它的变异,结果导致免疫失败,这或许是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国内的猪瘟病毒株型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各猪场依然使用原来的疫苗株。据报道,猪瘟病毒的株型变化率已达74%之多。病毒的多样性、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持续性感染现象的出现,均为病毒较难清除而长期排毒的原因。
5,传播途径的控制:目前认为,传播猪瘟的主要途径包括车辆、栏舍、饲料和衣物,同时苍蝇、鸟和人类活动也在机械性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6,抗体在母猪群和母源抗体在仔猪群间的分布参差不齐,对于猪瘟污染场,太早免疫可能免疫反应不良,太迟免疫可能面临场内潜在猪瘟病毒感染的危险。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7,集约化的饲养环境最容易造成环境及管理上的应激,从而降低猪体的防御能力和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环境中的病毒容易在不同年龄猪群间循环感染,尤其在保育猪群。
8、对于少数的猪瘟污染场,仍有人还在使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的方式耗费人力,而且并不符合管理精简的原则,容易遗漏而使猪群未全面获得免疫;又以这种方式免疫的猪只容易成为带毒猪,造成防疫上的困难,所以不推荐使用这种免疫方式。从长远的观点看,哺乳前免疫后患无穷。
六、结论与展望
在生产现场,许多猪场为了避免所谓母源抗体对小猪免疫接种计划的影响,长期对母猪不做加强免疫,这样做的结果是可能增加胎盘感染的机会。所以,对母猪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记忆性免疫)显得尤为必要。
从长远和整体的观点来看,根据抗体监测的具体情况,目前的推荐免疫程序为:提倡公猪一年内注苗1~2次,母猪配种前空怀期注苗1次,每次接种以2~4头份为宜,仔猪20~25日龄和60~65日龄各注苗1~2头份。
1997年2月3日位於荷兰西南部的布拉本省(Brabant)北方的一个猪场在送往屠宰的猪只中,由兽医师发现了猪瘟病变,并立即下令关闭该屠宰工厂,并经血清中和试验呈现阳性反应确认为HC。荷兰政府在猪瘟发生时,遵照欧盟法令规定,发现有猪瘟临床症状及血清检验呈阳性反应之猪只即全部扑杀。并在感染场3公里半径内设置保护区,禁止所有动物移动,10公里半径划为监测区,立牌公告所有猪只不能移动,猪农如果偷打疫苗,血清抗体呈现阳性反应,也全部扑杀并且不发放补偿金。
总之,因为猪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停止使用猪瘟疫苗是迟早的事情。要净化猪瘟必须停止使用疫苗。如有猪瘟的发生,必须报告,屠杀,追踪病毒来源,最终消灭本病。通过净化猪瘟的好处将包括:1、削减疫苗接种的费用。2、减少断奶时接种的应激。3、提高生产者的卫生意识。4、提高企业知名度。5、扩大出口,尤其是向无猪瘟国的出口。
猪虽然是一种经济动物,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应该从经济的观点考虑问题,但猪同时又是一种活的生物体,它同样有维持其本身身体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因此,除了对猪做好应该做的免疫计划外,还要供应给他们充足的营养、清洁的饮水和新鲜的空气、满足适合生长的空间,让他们快乐地生长。我们人类千万不可惟利是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1.品种与生理
1.1.        基因类型:如眉山猪及杂交猪排卵数高。
1.2.        年龄与胎次:2——5胎排卵多
1.3.        公猪诱情:刺激发情,增加排卵
1.4.        催情补饲:增加排卵,可提高0.5头(如采食量不高可使用哺乳料)
1.5.        后备母猪的初配;220——230天,120——130㎏,第3次发情
2.查情配种
有时低繁殖力和少的窝产仔数一般就是由不准确的发情检查引起的而非其它原因
3.环境
3.1.温度
温度对繁殖力的危害以高温为主,低温危害较少。气温高于28℃以上时,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延迟22天左右;而高温对胚胎的影响主要在配后的初期(第一个情期)及后期(第100天后);高温时的断奶母猪在7天内的发情比例也较低。高温还使母猪生产性能减低,表现为受孕率低,死产率增加,弱仔增加,易难产。
3.2.光照
试验用白荧光补充光照,在配种前10天至分娩达到每天17个小时时,受胎率,产仔数,初生重,断奶窝重均有提高。
4.营养
配种后一个情期内的限饲,妊娠后期的加料,产前的减料,哺乳期的自由采食(泌乳期的母猪采食量,是获得高生产水平的关键)。妊娠90天:体况在3-3.5分,不低于3分,不高于4分。哺乳期损失在0.5分以内。母猪断奶时的评分应为3分,不低于2.5分。
5.管理
5.1.重要的是减少应激
5.2.断奶
断奶日龄对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母猪的生产性能与断奶日龄有如下关系:
恢复发情:18日龄以上断奶比较适宜
分娩率:  18——23日龄比较适宜
产仔数:  20日龄以上断奶比较适宜
断奶体重:19日龄以上断奶比较适宜
结论:断奶日龄以20——23日龄比较适宜
5.3.减少应激
特别是在配种后3——28天内不准移动,减少应激以利于胚胎着床。
5.4.分娩处理
5胎以后死胎显著增加
在110——114天的采食量降到1.8kg/d可减少死胎
难产的准备工作:查以前的生产记录,以前有过难产的再次难产的机率较高
                                  产仔数多的难产的机率较高
                体况过肥会增加死胎                  
                产仔间隔一般为15——20分钟,但第一头与第二头的间隔较长
                合理使用催产素和人工助产
6.提高仔猪活力(降低死亡率)
6.1.提高初生重。妊娠80——110天的饲料水平才有影响
6.2.确保吃到初乳
6.3.产房的卫生情况
6.4.及时治疗
6.5.加强保温工作
6.6.努力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种猪耳牌使用细则

为了减少种猪耳牌号码的重复及维护PIC公司的形象,现制定以下细则:
1.        所有GGP猪,既L64,L02,L03,L11,L95,L401及L19,在做ON-TEST或OFF-TEST时分别打不同种类的耳牌:
L64   冻精的打有英文字母“C”的黄色耳牌,其它的打没有英文字母的黄色手写耳牌。
L02   冻精的打有英文字母“B”的橙色耳牌,其它的打没有英文字母的橙色手写耳牌。
L03   冻精的打有英文字母“D”的白色耳牌, 其它的打没有英文字母的白色手写耳牌。
打白色耳牌。
L11   打有“PIC”标志的浅绿色耳牌。
L95   打红色手写耳牌。
L19   冻精的打有英文字母“A”的蓝色耳牌,其它的打蓝色手写耳牌。
L401  即L65系,打有英文字母“E”的黄色耳牌。
2.        L402公猪分A型和B型;A型即L64系与L11的后代,体形是背宽且平,后驱丰满;其余的为B型。L402 A型打红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L402 B型打白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切记一定要分开!
3.        GP母猪   由于扩繁场较多,且有的已进完猪,所以对已进完猪的特准备相应一套耳牌,请谨慎使用:
重庆合川   一套红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青岛万福   一套黄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厦门辉龙   一套黄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河南泌阳   一套蓝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河北明慧   一套黄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其它扩繁场統一用白色有“PIC” 标志的耳牌。
每次做完ON-TEST和OFF-TEST 或选完种必须作使用记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仔猪早期断奶应激
仔猪早期断奶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关注的先进技术,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提高栏舍利用率,减少由母体向仔猪的疾病传播,并能提高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但仔猪早期断奶时受心理,环境及营养应激影响,常表现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低等所谓“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
1.        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
1.1.        营养应激
即仔猪由原来吮食气味,味道,营养俱全的液态母乳转向采食香味差,坚硬,营养成分不同的干饲料,而此时仔猪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适应这种营养物质的剧变。
1.2.        免疫反应抑制
母猪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达7%,占干物质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很好,可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此后的常乳中球蛋白的含量仅占0.5%,仔猪主要依靠主动免疫。仔猪免疫不断发育,但在4周龄甚至更久才真正拥有自身的免疫能力。断奶应激会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引起仔猪抗病力差,易拉痢和生病等。
1.3.        消化酶活性下降
经过1——2周恢复后才会重新增长,这也是早期仔猪断奶后前1——2
周消化不良,生长抑制的重要原因。
1.4.        胃酸不足
成年猪正常PH值2——3.5,正是胃蛋白酶最佳范围。早期断奶仔猪胃PH
值过高,不利于蛋白质消化。并且,过高胃肠PH值会给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较为适宜的环境,因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细菌的适宜PH值范围都是6——8,在4以下才能使之失活。病源菌的繁衍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炎症,拉痢和疾病,影响仔猪的健康生长。
1.5.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
正常条件下以乳酸杆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但乳酸杆菌又是最易受应激干扰的细菌之一。研究表明,仔猪中哺乳期,胃肠的微生物以乳酸杆菌为主,断奶后,在断奶应激和饲粮改变的双重作用下,胃内环境发生变化,PH值上升,细菌和真菌有可能大量繁殖,破坏乳酸杆菌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仔猪健康。
2.添加剂对断奶应激的缓解和克服作用
2.1.维生素
2.2.酶制剂
2.3.酸化剂的应用
在饲料或饮水中使用1%左右的乙酸,或1—3%的柠檬酸。
2.4.乳清粉
主要含乳糖60—70%,乳清蛋白12%以上,可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0—30%的乳清粉,一般加8%。
2.5.调味剂  其功效只体现在断奶后2—3周内。
2.6.益生素
2.7.砷制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猪饲养是整个工厂化猪场养猪流程中的关键阶段,在生产中饲养出大量品质优良的仔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新生仔猪是养猪各环节中最脆弱的阶段,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死亡,初生仔猪死亡半数以上是发生在出生后的一个星期内,如能够安全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就可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从而提高养猪效益。本文就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作初步探讨。
  1新生仔猪的死亡原因
  1.1疾病引起死亡
  1.1.1 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如仔猪黄痢而造成死亡。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呈黄色透明水样下痢,尤以l-3日龄仔猪发病最多,病程短而致死率高,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
  1.1.2 母猪因患病如子宫炎或乳房炎等,不仅母猪体温升高,而乳中有毒素,引起仔猪腹泻、脱水死亡。
  1.1.3 先天的遗传因素,如先天性肌痉孪和癫病造成仔猪死亡。
  1.2 非疾病引起死亡
  1.2.1 冻死:初生仔猪由干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表现为:被毛稀,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物理热调节效果差。仔猪正常体温39℃-40℃,比一般成年猪高l℃左右,仔猪出生l-2日内主要依靠储存于肝、心、肌肉内的糖原来提供热源,3日后才能利用脂肪、蛋白质提供热源。因此,由于仔猪体温高热调节机能差,对温度变化敏感(主要表现于对寒冷的抵抗能力差),常因环境温度不适宜造成仔猪活动不活跃,食欲减退,不愿吃初乳,甚至冻僵、冻死。
  1.2.2 压死、踩死:新生仔猪因寒冷变得行动迟缓,或怕冷向母猪腹部过于贴近而被压死;母猪因分娩后疲劳或体重大行动不便,再加上有的母猪护仔性能差或患有某种疾病。精神痴呆或猪圈环境不安静引起母猪惊跑等原因均可造成仔猪被压死、踩死。
  1.2.3 饿死:新生仔猪无论出生重大还是小,消化机能均不完善,体内贮存的热量物质少,对饥饿特别敏感,或因母猪产后患病,特别是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或发热性疾病,致使泌乳障碍,造成产后乳量不足、乳质低劣,而使仔猪不能尽早地吃到母乳或补给其它代用饲料和牛奶不及时、不足量,或母猪乳头不足,致有的仔猪抢不到乳头而吃不到母乳等造成新生仔猪由于饥饿而死亡。
  1.2.4 此外,还有仔猪先天发育不良、咬死和不明原因的死亡等。
  2 减少新生仔猪死亡的对策
  2.1 提高仔猪机体免疫能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干新生仔猪黄痢可采取以下几种预防方法:
  2.1.1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每批猪进栏前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并空置一周后再转入,对预防疫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疫病的措施之一。
  2.1.2分娩舍环境消毒、卫生很重要,母猪进产房前,需经冲洗干净消毒,分娩舍定期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特别注意对母猪下腹部、会阴部、隐蔽部位的消毒;
  2.1.3饮水要充足,生后3天的仔猪因母乳较稠,难以满足水的需求,所以必须供给足够的洁净水,以免仔猪到处找水,去喝污水或尿液引起拉稀。加强接产工作,仔猪出生后就及时保温、调教吮食初乳,在初生仔猪开乳前,用高锰酸钾水将母猪乳头积污洗净并挤通乳汁后让仔猪吸吮,使仔猪迅速获得母源抗体。
  2.1.4注意剪牙、断尾和断脐的消毒工作,以防仔猪感染而引起死亡。
  2.1.5母猪产前补硒或产前40d和15d各肌肉注射1次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疫苗K88-K99-987P、K88-K99-987P-F41-LTB等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有一定效果。
  2.1.6肌注庆大霉素;仔猪出生后为了预防肠道疾病和脐带感染,在仔猪吃初现前进行第1次肌注,4万IU/头,第2天再注射1次。
  2.1.7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黄芪多糖中药制剂可以通过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和诱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使用方法:母猪进人产房后即开始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30ml/头,l次/d,连注2d;仔猪出生后吃母乳前进行第1次肌注,2ml/头,第2天再注射1次。
  2.2 加强保温防冻工作
  寒冷是新生仔猪之大敌,尤以第1天最为重要,仔猪适宜温度:生后1d-3d为30℃-32℃,4d-7d为28℃-30℃,相对湿度50%-70%。为避免冻死,应设有保温设备,如仔猪保温间、红外线灯泡或电热恒温保暖板等,确保环境能有适宜温度,这是养好仔猪的特殊护理要求。并注意防贼风侵袭和舍内潮湿,对生下的仔猪要及时擦干体表的粘液。
  2.3 加强护理,为防止母猪压死仔猪,除保持产房安静、地面平坦、温度适宜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2.3.1掌握母猪压死仔猪的规律,在产后1周内要有专人看护,并对母猪进行护仔训练,这对初胎母猪尤为重要。
  2.3.2在圈内设置护仔间,母仔分开饲养,定时喂乳,这种方法既可防压防冻又较卫生。
  2.3.3采用护仔架防压:用直径10cm左右粗的圆木或毛竹在猪床靠墙的两面,高墙或地面各25cm左右安装护仔架,可防止母猪沿墙卧下时将背后的仔猪压死。
  2.4 保证仔猪尽早吃足初乳 增强仔猪免疫力,做好固定乳头工作,仔猪生后lh内领人工辅助吃足初乳。生后2-3日龄内要固定好乳头,固定乳头以自选为主,个别调整为辅,把初生体重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巩头,初生体重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假如母猪的产仔数超过母猪乳头的数量或者乳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及时做好寄养工作,或人工喂给牛奶等代乳品。
  2.5 其他措施:
  2.5.1对怀孕母猪添喂脂肪:在母猪分娩前10d-15d,补喂脂肪可以增加仔猪体内能量贮存提高仔猪出生重,降低死亡率。补饲脂肪还有利于提高初乳和常乳的含脂率。据报道补饲脂肪,可使仔猪成活率提高。
  2.5.2添加维生素 C:在母猪临产前 1周的日粮中添加维生素 C,可大大减少仔猪脐带出血及仔猪产中的死亡率。
  2.5.3补充铁质:仔猪1一3日龄内,在其后腿深部肌肉或颈侧注射含100mg铁的复合制剂,或在2周左右再注射1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产房管理
产房的管理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每头母猪的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它要求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能提供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提高母猪的活产仔数,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降低哺乳期的死亡率,不仅如此,产房的管理还要求能为今后的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提高断奶重并使母猪为下一胎提供一个好的体况。
关键词:初乳,温度,免疫,催产素,断奶
2        产房管理的目标
        1.        最大限定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断奶猪数/母猪/年);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的断奶重;
3        相应的管理措施
1. 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1)        提高活产仔数/窝;
        A.        良好的免疫,B.        保持猪群的健康;
随着现代养猪向集约方式的发展,疾病变得日趋复杂和严峻,成为影响猪场效益的主要因素,就繁殖障碍而言应注意以下疾病的预防,个人建议如下免疫:
        后备猪        经产猪        公猪
PRRS        是否免疫存在争议               
PRV        配种前两次注射        每年注射3-4次        每年注射3-4次
PPV        配种前两次注射(6月龄后)        产后7-10天        2次/年
AJ        配种前两次注射(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HVC        配种前两次注射        产后7-10天        2次/年
如果是一些有条件的猪场,建议在配种前进行以上抗体的监测以检查免疫的效果。
C.        良好的品种;
好的品种是取得良好的窝产仔数的前提,随着现在对瘦肉率的一味追求,有些养猪生产者一味追求母猪的体形,而不注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选择至使产仔数受到影响,现在一些大的育种公司培育的母系母猪在产仔数方面较普通的长大母有很大的提高。
D.        良好的配种管理/体况管理;
好的配种管理是取的好的窝产仔数的保障,特别是注意配种的时间间隔至少8小时以上,精子在子宫内的存活时间至少24小时。
母猪的体况将直接影响其窝产仔数,一般猪场存在的问题是母猪养得过肥,按现在一些公司推荐的5分制评分标准,在妊娠后期以3-3.5分为比较理想,所以喂料的标准应以猪的体况而定。
E.        良好的产仔管理;
A)        注意分娩症状的观察,B)        提前作好产仔前的所有准备C)        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提前5天将产房冲洗干净,然后干燥2天,根据预产期将临产前3-4天的母猪经充分刷洗消毒后赶入产房,赶猪的动作要求轻,不能鞭打猪只。
准备好产仔时用的所有药品,包括催产素,抗生素,镇静药等;
准备好产仔时用的保温灯,接产时用的抹布,及一些相应的助产器械;
D)        记录每头仔猪的产仔时间,E)        正常的产仔间隔为20分钟左右,F)        但第一与第二头仔猪的产仔间隔可能长些30-40分钟,G)        如果不H)        正常应进行助产;助产时注意卫生,I)        防止子宫内感染,J)        最好使用专用的手套,K)        如果没有则必须将手彻底清洗后涂上一定的润滑剂再进行;
L)        所产的小猪不M)        要长时间与母猪分开,N)        小猪的吮乳可刺激母猪催产素的分泌;
O)        催产素的合理使用,P)        每次的使用剂量为5-10UI,Q)        并且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子宫口是否有小猪的检查;如果使用后半小时没有效果则再注射一次;
R)        产仔时最好能在母猪的母猪的后面多挂一个灯泡;






        试验组是多加了一个灯泡的结果。
S)        注意最后三个猪的产仔监控,T)        防止窒息死亡;每窝猪当产完6-7个小猪后必须加强监护力度,U)        因为大部分的死胎发生在最后的3个小猪中;
V)        脐带管理,W)        脐带是许多病员微生物入侵的窗口,X)        当小猪出生后必须对脐带进行消毒,Y)        止血处理,Z)        如果猪场在使用一种叫密斯陀的干燥剂(在小猪出生时可用于吸干体表的羊水),AA)        则可以不BB)        用断脐,CC)        让脐带干后自动脱落;
DD)        作好所有的记录
F.        母猪的胎次管理;
一般的猪场胎次分布
胎次        1        2        3        4        5        6        7        8
比率(%)        19.7        17.0        14.7        12.7        10.9        9.5        8.2        7.3
据资料报道,6胎以后的的死胎率将明显增高。
2)        提高胎次/年;
        G.        合理的寄养管理
如果有部分母猪的产仔数比较少,则应将仔猪寄养给其它的母猪,将该母猪断奶;
H.        合理的断奶日龄
断奶的日龄将影响母猪的年产胎次,一般推荐3周龄断奶;
3)        降低产房的死亡率;
        I.        产房的温度管理
母猪的温度要求:在产后的5天内理想温度为20-21℃,以后为17-18℃;
仔猪的温度要求:第一周34℃,第二周31℃,第三周28℃,第四周26℃;
母猪的温度太高会影响其食欲,而小环境的温度将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存活率,要满足小猪的温度要求,一般采用红外灯加保温箱来实现,为提高保温箱的效果,可再在保温箱内铺上垫草或木板;
J.        头4天的管理
85%的压死踩死发生在最初的3天内,90%的冻死和饿死发生在头4天,因此,应注意头4天内的仔猪护理,一般小农场在这方面的成绩都好于大型农场;
K.        寄养
小猪的寄养应注意:有病的仔猪不能寄养;注意母猪的泌乳能力和对新小猪的反映;将体况好的小猪寄养出去;一般将日龄大的小猪向日龄小的母猪寄养;让小猪吃完初乳后再寄养;疾病严重的猪场寄养日龄差异不超过3天。
L.        弱仔的管理
每窝仔猪中的弱仔通常需要特殊的照顾,如将弱仔固定在前几个奶头,确保弱仔吃到足够的乳或人工补充一些脱脂奶粉;如果是一些后肢开张的猪则要用绑带固定后腿以帮助小猪吃乳。
M.        母猪的奶水管理
A)        初乳的管理,B)        保证每头仔猪都吃上初乳(可以分批进行初乳的哺喂),C)        如果部分母猪的奶特别多,D)        则可将产后6小时内的乳用无菌的方式收集起来,E)        然后密封冷冻保存不F)        超过4周,G)        下次再预热到37℃喂给初乳不H)        够的小猪20毫升/头;
I)        哺乳母猪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母猪的奶水供给,J)        以全外来品种猪为例,K)        哺乳母猪料要求高蛋白高能量,L)        并且注意蛋白的质量(营养要求:如消化能3.35兆卡/公斤;粗蛋白18%以上,M)        赖氨酸1.0%以上);每天可以饲喂4次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目标N)        :就推荐的饲料营养,一头母猪整个哺乳的采食量110-120公斤/21天,O)        并制定一个逐天加料的程序);
P)        在哺乳的过程中如发现一些母猪的奶水确实有问题,Q)        则可将奶水较好的断奶母猪来替换该母猪以保证奶水的供应;
R)        无乳综合症的防治
I.        母猪产前3天开始减料,II.        产仔的当天可以停喂,III.        这样可以减少母猪产后便秘的发生;
IV.        产后每天检查母猪的体温和阴道恶露的现象,V.        可以考虑采用每头母猪产后3天(2次/天)都注射青霉素的管理程序;
VI.        如果母猪发生乳房炎症,VII.        应立即进行抗生素+减热镇痛药+催产素进行3-5天的持续治疗;如果是乳房外伤,VIII.        则进行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同IX.        时配合抗生素治疗;
N.        疾病控制
A)        疫苗
除了上面提到的控制繁殖疾病的疫苗外,还要加强大肠杆菌疫苗的管理(在分娩前15和35天分别进行大肠杆菌苗的注射)。
B)        管理
猪场的全进全出管理已变得非常必要,每次断奶后应严格冲洗消毒并彻底干燥(至少2天的干燥时间)后再进猪,所有的手术都应严格的消毒(剪牙,断尾,断脐,补铁)。
C)        用药
现在的疾病以变得很复杂,一般都为混合感染,因此最好能定期做一些药敏试验以使用药有的放失;
D)        仔猪保健
许多猪场采用长效土霉素进行仔猪的常规保健(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一次)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常见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原比率:
病原        球虫        大肠杆菌        TGE        轮状病毒        产气夹膜杆菌        未检测
比率(%)        32        21        20        10        11        6
4)        为下胎的生产提供一个好的配种体况;
背膘对下胎的受胎率,活产仔有重要的影响
断奶(27天)时的背膘(P2  mm)        断奶到再发情的天数        下胎总产仔数        下胎活产仔数
<10        8.1        9.9        8.9
10-13        6.7        11.1        9.9
>13        5.8        12.7        11.4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的断奶重;
断奶重对以后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产房的管理还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断奶重为重点,提高断奶重的措施:
5)        保持仔猪的高度健康(健康是保证断奶重的前提,疾病严重的猪场可采用一些固定的保健程序,如果不是很健康的猪群,建议增加喘气病疫苗);
6)        最大限度地提高乳汁的供给;(见奶水管理)
7)        断奶管理
        A.        断奶时间
随着现在管理水平和仔猪营养水平的提高,三周龄断奶已被广泛的接受,但每个场的具体断奶时间应由各个场的具体条件(保育室条件)所决定,就个人观点,建议猪场采用3周断奶管理,它不仅能减少母猪的哺乳时间,还能有效地控制一些通过母猪来感染小猪的疾病;
B.        断奶的操作
断奶后的仔猪应立即转入保育室,因为保育室的环境条件比产房要好得多(指微生物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2 10:3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