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04|回复: 18

[实际应用]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6 09: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项几十年前就在日本提倡的零排放养猪技术,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小范围应用阶段,2008年,该技术突然在中国掀起一股强大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从福建、山东、北京一直发展到东北。
  为何一项沉浸了数十年的技术突然在中国养猪业掀起革命性的浪潮?
  是哪些因素曾经制约它的发展,致使一直沉默?
  又是哪些因素创造了其今天的蓬勃欣荣?曾经的困难今日是否真的都已解决?
  发酵床养猪技术到底适合于怎样规模的猪场?
  《猪业科学》为您讲述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前世今生。
  以上是本人无意间看到猪业科学08年8月第8期为第9期的宣传简介,第9期没找到,大家既然这么热议,而且有人也认为很神秘,希望有这一期的朋友,或猪业科学杂志的朋友能粘到我的帖子里,让大家看一下。
  补充:前阶段农业部组织专家对沸沸扬扬的发酵床可行性进行了考察,最后结果也不好说,应该说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其中邀请了日本专家对日本发酵床养殖现状进行了讲解和讨论。
  以下是日本常用的垫料模式---应该说是完全区别与我们的发酵床模式,微生态菌种的应用确是相对普遍。
  (由于是一个简图,上传到插件了,不知道能不能看)
  attach]89576[/attach]
  说明:只想开拓一下大家知识,某些地方保育使用效果也确是非常好,我知道有几个猪场保育用到过两年。 在中国风靡的原因我认为:1、政府政绩与项目支持资金。2、某些厂家利润驱使 3、环保压力某些地区确实大 4、。。。。。。5。。。。

简图.ppt

125.5 KB, 下载次数: 44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nety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0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明:日本还是有少量客户在用和我们一样的发酵床模式,针对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中立给大家提供点信息,赚点论坛币,供自己学习之用,不针对任何人,“说的不对的地方,一笑定能了之”(三夫行先生版权)。

如果简图下载看不了,请及时告知,我即刻修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09: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在这两年很火,到处都在搞。
也可能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1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在这两年很火,到处都在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15: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材料说,发酵床的雏形在中国,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5: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酝魂 于 2010-9-6 15:47 编辑

你们见过免费学习发酵床养殖,免费得到几十万字的学习资料和光盘吗
如果不相信请看这个网站:www.syc163.com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6: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到发酵床的帖,我心里隐隐作痛,二十万打了水漂,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酵床在中国只是一个概念推广,真正指望它出多大的效益,那是痴人说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兽医吴金山 于 2010-9-7 20:59 编辑

说发酵床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发酵床用坏的时候,大家齐声大骂。很少有人反思和研究发酵床到底好到哪、失败到哪。为了交流,我把昨天写的博文贴到这里,不希望有骂声。

                                                   鲇鱼颜色、发酵床和猪病
    昨天下午去一个朋友的养殖场,临走,朋友送些野生的鲇鱼,都是鲜活的。到家把鱼倒到水盆中一看,有两条鱼颜色泛黄,其它的都是是灰黑色。看到有两种鱼,我当时想会不会有一种是人工饲养的鲇鱼。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不大,这位朋友实在没必要把人工喂养的鲇鱼说成野生的。

    吃过晚饭再看鱼时,发现两条黄色鱼原来是死的,其余灰黑色的鱼都在游动着。我得出结论:黄色的鲇鱼容易死,灰黑色鲇鱼生命力强。

    今天早上一看鱼,死了一大半,可能是水太少了。再仔细一看,死鱼都是黄色,剩下的活鱼仍是原来的灰黑。这才知道,鲇鱼活着是灰黑的,死了就变成黄色。正好还有一条鱼半截黄色、半截灰黑,仔细看看,没有死透,还有微弱呼吸。鱼死后,身上的色素发生截然的变化,这是第一次见到的动物现象。这当然引起了我这个兽医的好奇。继续观察,死鱼之所以变黄,原来是混身的粘液由活着时的稀薄透明状态,变成了凝固不透明的黄色。把死鱼的黄色粘液刮掉,鲇鱼还是原有的灰黑色。这还不是鲇鱼最本质的颜色,因为剖开鱼身,其实只有薄薄的一层皮显示外表的颜色,而肉体是接近白的颜色。

    弄清楚鲇鱼颜色,看似简单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经过了“灰黑色的活鲇鱼——黄色的死鲇鱼——刮掉凝固黄色粘液还原灰黑色——原来灰黑色只是一层薄皮”的过程。如果不是亲自看,还以为黄色的是另一种鲇鱼呢!

    由此想到当前畜牧业存在的一些认知,有很多都是停留在第一眼的印象上,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考证。比如自己看到或听到发酵床养猪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得出结论说发酵床根本不管用,都是骗人的。绝大部分人没有想发酵床失败了,原因在哪呢,有没有可能找出失败的原因把它用好呢?很多人只是骂发酵床、骂推广发酵床的人。其实发酵床要做好并不难,发酵床技术并不神秘。

    再说一个例子。在查找猪病原因的时候,只要在猪身上找到一种病原微生物(甚至就不是“病原”微生物),就下肯定的结论说,猪病就是这个微生物造成的,是某某病毒病或某某细菌病等等。我们有没有下功夫考证这个看到的微生物与发病的关联度有多高,是全部的致病因素还是关键的或者根本的致病因素?是部分的致病因素还是在致病过程中其实起作用不大?我认为,目前对所谓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认识就属于这种情况。

    最后把想到的一个故事抄在后面,做今天的结尾。

    一位老人对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 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懒散混日 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 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 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 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以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 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2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印象:《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前世今生》一文刊登在《猪业科学》杂志2008年第10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3 07:0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