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50|回复: 5

硫酸铜与小瓜虫病?急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5 12: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在资料上看到两个结论:一个是用硫酸铜治小瓜虫病,一个小瓜虫病不能用硫酸铜,否则不但无效,反而会刺激小瓜虫包囊形成,促使虫体繁殖,加快病情恶化。请教到底哪个是对的?还有请有经验的前辈们指点一下在生产实践中到底是怎么来防治小瓜虫病。 希望是实际实践的,而不是从网上搜集或者是哪里的材料。先谢谢了!!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yangshizhu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7-5 1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赏鱼小瓜虫病及其防治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金鱼危害更严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1.0mm,体宽为0.3mm~0.4mm。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约5~8小时后),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生活史
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中止分裂,这种生殖方式不是主要的。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胞囊,一般呈圆形或卵形,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后,虫体在内不断地转动,同时大核慢慢缩短变成圆形,小核离开大核,胞口开始有消失的倾向。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一般在最初为二分法,产生上百个或上千个纤毛幼虫,但有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幼虫形成后,需经5~8小时静息才开始活动,一方面分泌出一种溶化胞囊的酶,使胞囊失去弹性,同时利用钻孔器穿破胞囊而出。在水温15~20℃时胞囊开始形成幼虫至破囊而出,一般经过23~25小时,水温3~7.5℃胞囊经160小时才能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
从幼虫发育到成虫须经过一些变化,首先幼虫期只有原始的胞口区,胞口还未建立,随着虫体发育长大,在反光体左方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囊袋形的胞咽,同时反光体逐渐消失,钻孔器也萎缩而消失,纤毛线不仅数量增多,且还有分枝。大核逐渐延长成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接近大核,呈圆形,最后两核重叠。
小瓜虫病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流行期长,水温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更严重危害着金鱼的安全。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时,才不会发生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的诊断
从宏观上观察,小瓜虫病的症状是小瓜虫侵入金鱼的皮肤、口腔、鼻和鳃的表皮组织后,汲取宿主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并产生大量黏液,形成脓胞,肉眼可见鳃、皮肤和鳍上的脓胞即小白点,严重时全身似洒满白粉。小瓜虫侵袭鱼眼角膜,严重时出现瞎眼。病鱼独游,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或常在水草、石块上磨擦身体,以甩掉小瓜虫,病鱼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严重时停食乃至死亡。
小瓜虫病防治
防治小瓜虫病应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病措施,发现鱼病及时治疗。首先,预防措施有:(1)放鱼前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对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24~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如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kg,待pH值达到8左右后再放鱼。
(2)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泼洒一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3)对较大养殖水体,每个月全池泼洒一次干辣椒、姜,分别使池水呈1.5ppm、1ppm。使用前先将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加水稀释全池泼洒。
其次,发现鱼病要做到对症及时治疗。采用北京宝盛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啄木鸟系列观赏鱼药“白点净”治疗白点病有特效。使用本品应根据水温来确定使用药量,一般在水温10~25℃时,每100公升水用药10ml,每天两次,连续用药两天;水温在25℃以上时,用药5ml,用药5天后换新水;病情严重的水体,第一次治疗10天后再重复用药一次。





[病名]
小瓜虫病
[病因]
又叫“白点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流行情况]
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温度为15~25℃,流行季节为3~4月。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越冬期养殖在水体小、密度大环境的鱼,最易感染此病,并能引起大批鱼死亡。
[症状]
鳊鱼体表和鳃瓣布满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体表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不久死亡。
[关键字及对应插图]
关键字        图片
体表白点,黏液多         

鳃丝端部贫血       
表皮糜烂       
反应迟钝,游动缓慢       
有时与固体物摩擦,死亡       
[诊断]
1、初诊: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
2、确诊:镜检进行确诊。
[预防方法]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洗刷水泥池壁,并用生石灰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合理密养,消毒鱼种。
3、鱼种下塘前抽样检查,如发现小瓜虫寄生,用下述药物进行药浴。
[治疗方法]
用福尔马林25毫克/升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续2~3次。或每亩水体用鲜辣椒2.5千克加适量的水煮30分钟,将煮液稀释后全塘泼洒。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30 收起 理由
system + 3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3: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顺便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是淡水,一个是海水哈。淡水的就不能用硫酸铜。海水的就可以用硫酸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zjying


    为何淡水的不能用呢?  请教

点评

但是结果肯定是这样撒。我养鱼只要用起有效就对了撒,我管他啥子原理呀,为啥子的爪子?你们读了书的都不球晓得还在这问我。简直是。。。。  发表于 2010-7-6 14:22
白说  发表于 2010-7-6 10:46
这个迈,你回去试试就知道了,我说不清楚。。哈哈。。  发表于 2010-7-6 08: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6 13: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zjying


    为啥子,高手。。
我只知道用了会刺激小瓜虫疯狂,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7 13:0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