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0|回复: 1

猪群用药方式的特点及使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5 1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口服给药
(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
口服给药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作用于全身或停留在胃肠道发挥局部作用。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便,适合于大多数药物,特别是能发挥药物在胃肠道的作用,如助消化药、泻药、驱虫药等。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口服给药受胃肠内容物的影响较大、吸收无规则、显效慢、以致不易迅速达到有效浓度。所以病情危急、昏迷、呕吐时不能服用,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口服给药刺激性大,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或易被消化液破坏,如青霉素的药物不宜口服。另外草食动物口服广谱抗生素?如土霉素?还易引起胃肠道内菌群失调,也须慎重。
(二)口服给药的时间
依药物作用性质而定,苦味健胃药、收敛止泻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应在饲喂前服用;驱虫药、盐类泻药等应空腹或半空腹时给药;助消化药、刺激性强的药如硫酸亚铁应在饲后给药。
(三)口服给服的方法
混饲给药 是指将药物均匀地混入饲料中,通过畜禽的采食将药物吃入体内,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长期投药和不溶于水的药物,应用混饲给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药物与饲料的混合必须均匀,有些药物如磺胺类和某些抗寄生虫药物,如果混合不匀,服用过量,极容易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2.注意掌握饲料中药物浓度,混水比混饲的药物浓度往往要高,但对畜禽易产生毒性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的混水浓度往往比混饲浓度低。
3.注意饲料中添加剂与药物的关系 药物与饲料混合时,应注意饲料中添加剂与药物的关系。例如磺胺类药物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对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的合成。所以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则应补给维生素K和维生素B1。
混水给药 是指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让畜禽自由饮用。适用于短期投药、紧急治疗投药或猪群因病不能采食但还能饮水的情况,采用此法须注意。
1.了解药物的溶解度,易溶于水的药物可以采用混水给药,而难溶于水的药物采用混水给药时,常容易引起中毒。
2.掌握药物的浓度,应根据PPm或%浓度首先算出一群猪群所需药量,并严格按比例配制成符合浓度要求的药液。准确地掌握药液浓度,才能避免浓度过低无疗效,浓度过高产生中毒反应。
3.根据猪群的可能饮水量来计算药液量,饮水量的多少与猪群种类、饲养方式、饲料、季节及气候紧密相关,冬季饮水量一般减少,配合给药不宜过多,而夏季饮用量增加,配合给药必须充足。
4.注意掌握给药时间,在水中不易破坏的药物,其药液可以让猪群自由饮用,在水中超过一定的时间容易被破坏的药物,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饮完,以保证药效。为此混水给药前要停止给猪群供水,夏天停1~2小时、冬季停3~4小时,然后喂药液,待猪群饮完药液后,恢复正常供水。
二、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是将药物以特制的注射器将药液注入猪群机体组织或管腔中以发挥药物作用的给药方法,优点是药物吸收快而完全,剂量准确,可避免消化液的破坏,注射时器械及注射部位必须消毒,药液应无菌,无杂质。常用的注射给药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皮下注射 简称皮注,是将药物注入颈部或股内侧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经毛细血管吸收,一般10~15分钟后出现药效,适合疫苗等生物制品注射给药。刺激性药物及油类药物,不宜皮下注射,否则易造成发炎或形成硬结。实践证明,将皮下注射的剂量分点注射或注射后揉按皮肤,可加速血液供应,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肌肉注射 简称肌注,为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将药物注入富含血管的肌肉组织中,其吸收速度比皮注快,一般经5~10分钟可出现药效,油剂、混悬剂、乳浊剂均可肌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注入肌肉深部,药量大则应分点注射。
静脉注射 简称静注,是直接将药物注入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其优点是药物迅速进入血液,作用快、剂量易控制。适用于急救或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情况。与其他注射法比较,静脉注射可以注入大量药液,也可以注入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钠注射液?及高渗液?如浓氯化钠注射掖?。刺激性大的药液静注时不可漏出血管,以免引起局部发炎或坏死。
静脉注射给药的缺点是药物一旦进入血管不易撤回,如果注入速度过快,可以引起循环或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血压下降、心率失常。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骤停。较长时间滴注时,有可能损伤血管壁而并发局部静脉血栓。
腹腔注射 是将药液注入腹腔内,利用腹膜表面的血管吸收药物而发挥药效。适用于大量非刺激性药液注入,多用于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患病猪群以补充营养性液体,是猪群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给药方法,特别适用于小猪。注意,有刺激性的药液不宜作腹腔注射。
此外,还有皮内注射,气管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等方法,广大用户可根据用药的目的合理选用。
三、直肠灌注
是将药物灌注至直肠深部的给药方法。直肠灌注时,可不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但吸收较慢,适于药物发挥局部作用?如治疗便秘?或吸收作用?如补充营养?。
四、气雾给药
是将药物以气雾剂的形式喷出,使之分散成微粒,让猪群通过呼吸道吸入而在呼吸道发挥局部作用,或使药物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应用气雾给药要注意控制雾滴的大小,雾滴愈小,进入肺部愈深,但在肺部的保留率愈差,大多易从呼气中排出,影响药效。雾滴较大则大部分落在上呼吸道的黏膜表面,不能进入肺部。因而吸收较慢。进入肺部雾滴的直径以0.5~5.0微米最为合适。同时还要选择适用气雾给药的药物,气雾给药要求使用的药物对猪群呼吸道无刺激性。而且又能溶解于呼吸道的分泌物中便于吸收,如果对呼吸系统有刺激性,容易造成炎症。最后还要注意药物的吸湿性。因为具有吸湿性的药物粒子在通过湿度很高的呼吸道时,直径能逐渐增大,影响药物到达肺泡,所以要使微粒到达肺的深部,应选择吸湿性慢的药物。要使微粒分布到呼吸系统的上部,应选择吸湿性快的药物。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9 收起 理由
畜牧刀客 + 19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7-5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自己总结的就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01:4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