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池塘常见鳃病的防治 | |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体中存在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很容易感染鳃部。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我们可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
一、细菌性鳃病
1.症状 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发黑,沾满污垢。
2.病原 鳃部组织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3.防治方法 ①调节水质,消除病菌。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二是用消菌灵处理老水,杀灭病原菌。② 投喂杀菌药饵。
二、霉菌性鳃病
1.症状 鳃丝发黑,着生菌丝。发生于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
2.病原 鳃霉菌。
3.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或二氧化氯对本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病鱼池需大量换水,改良水质。
三、原虫性鳃病
1.症状 早春季节,春片鱼种常集群散漫游动于池边或下风头处。夏季鱼苗池发病时,病鱼在天气晴好时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头症状,投喂饲料时不上料台或吃一会就散开并继续浮于水面,食欲明显减退。掀开病鱼鳃盖可见组织增生、黏液增多。
2.病原 由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引起。
3.治疗 ① 秋片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时用综合浸泡剂浸泡鱼种。 ②车轮虫清全池泼洒。③ 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四、吸虫性鳃病
1.症状 病鱼急躁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吃食过程中“炸营”,鳃丝肿胀。
2.病原 由指环虫、三代虫等单殖吸虫大量寄生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3.治疗 ① 灭虫精全池泼洒。②氯杀王、二氧化氯等杀菌剂全池泼洒,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③ 用药后隔天注入部分新水,以利于鱼类食欲的恢复。
五、出血性鳃病(脉管瘤)
1.病因及症状 由于水质不良、蓝藻大量滋生、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及农药杀虫剂的刺激,使鳃微血管产生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能鉴定。
2.防治方法 大量换水或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强力离子交换剂、沸石粉等)来调节水质。
六、营养性鳃病
1.症状 鳃丝弯曲,鳃小片萎缩,排列不整齐。
2.病因 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成分,鱼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病原体侵入。
3.治疗 合理配制饲料,做到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不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营养及高速度生长。
(文章来源:渔业网)
鱼类鳃病及其防治 | 2009年3月9日 | 吴建军
自从我国发展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以来,鱼类的各种鳃病就成为广大养殖户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近两年来由于天气异常,08年初的冰冻雪灾,09年初北方的干旱少雨等,使得鱼类鳃病问题更复杂,更难治的态势。如下笔者结合近几年在鳃病防治方面的一些见解与经验,对各种鳃病的防治做一介绍。
1. 细菌性烂鳃 一般我们说的烂鳃病就是指的细菌性烂鳃病,又称“乌头瘟”。本病是草鱼最重要的常见病害之一,且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使病情复杂化,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其主要症状有三个:“开天窗”、“头发黑”“鳃上有淤泥”。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随着病情发展,病鱼体色变黑,尤其头部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粘液、柱状嗜纤维菌和水中各种杂物,鳃的边缘色泽常变淡,呈“镶边”状。此病由鱼害粘球菌引起,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鳊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尤其以0.1—1斤之间的草鱼种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每年的4—10月为其流行季节。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感染是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后特别容易感染,死亡率很高。 对于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一般采用调水、消毒+内服的方法,即先用爽水解毒剂、净水解毒剂或洁水灵调节水质,再用复合碘(菌毒消)或戊二醛溶液(沐菌消)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盐酸沙拉沙星可溶性粉和应激宁制成药物饲料进行投喂,在病情缓解后,再施用消毒剂1次,进行巩固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最好每天中午坚持用增氧机增氧1-2小时,确保水质的稳定。
2.寄生虫性鳃病 寄生在鱼类鳃上的一些寄生虫,引起鳃部损伤,我们称之为寄生虫性鳃病。这类鳃病的主要症状是:在鳃部可观察到大量的寄生虫,鳃丝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鳃上常见的寄生虫有:车轮虫、斜管虫、隐鞭虫、小瓜虫、孢子虫、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等。不同的寄生虫对鱼类鳃部的损伤和危害不一样,因此患病鱼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如鳃部有中华鳋寄生的病鱼,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通常会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群众称之“翘尾巴病”;而车轮虫大量寄生引起的鳃病,一般鳃部黏液比较多,鱼体体色暗淡,病鱼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引起鱼类狂游,表现出类似“跑马病”的症状。 寄生虫引起的鳃病,首先必须进行准确诊断,确定是病原为何种寄生虫,然后选择适合的药物内服或泼洒治疗。如车轮虫和斜管虫等纤毛虫寄生可选用苯扎溴铵溶液(虫菌消)全池泼洒,指环虫和三代虫感染则要选用阿苯达唑粉(驱蠕净)内服或戊二醛溶液(指静)全池泼洒。如果诊断不准确或选药不对症就可能贻误治疗机会,造成死鱼事件发生。同时应注意在驱虫或杀虫后需对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受伤部位被微生物感染(使用虫菌消和指静杀虫除外)。
3. 真菌性鳃病 由鳃霉等真菌引起的鱼类鳃病称之为真菌性鳃病,通过镜检可以发现该病轻者鳃丝内有黑色带的出现,重者鳃丝内有黑色枯树枝状物质出现。该病会严重影响鳃的正常功能,当水质恶化或天气突变引起水体中溶解氧降低时,鱼极易浮头。该病在两广、两湖、江浙、上海及辽宁等地均有发生,发病的池塘一般水质恶化,又脏又臭,有机质含量很高。该病主要危害中上层的鱼类,鲮鱼种对此病最为敏感,发病率可达70%~80%以上,且死亡率很高。每年5~10月为流行季节,尤以5~7月间为最甚。 由于鳃霉的菌丝寄生在鳃丝内,外用消毒剂一般难以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 ,因此,该病主要以防为主,一旦发病,宜先采用具有消毒、增氧和调水作用的臭氧片(洁水灵)杀灭水体中的鳃霉,调节池塘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的溶氧条件,同时投喂添加有增强鱼体抵抗力的添加剂(如应激宁、克菌素等)的饲料。病情缓解后,及时施用能杀灭真菌的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制剂(沐菌消)、碘制剂(菌毒消),彻底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4. 环境性鳃病 环境性鳃病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如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外用药物中毒引起的鳃病等均属于此类。
1) 水质性鳃病 水体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长期超出鱼类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引起鳃部的一些病变。如草鱼鱼种在0.09mg/L以上的未离解氨内生活时间过长,就可观察到:鳃小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有大量的黏液;鳃上皮肿胀和增生,增生严重的造成 鳃小片之间的融合。又如鱼类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超出其安全浓度的水体中,就会发生褐鳃病,影响鱼体血液和组织中氧气的交换,致使患病鱼类在高溶氧条件下仍会出现浮头的情况。 水体中能够引起鱼类鳃病的化学因子除了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外,还包括PH、硫化氢、重金属离子等。这些物质引起的鳃病属于非病原性鳃病,又称非生物性鳃病,不能通过使用消毒剂或杀虫剂来治疗,必须在明确病因后,选择合适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减轻这些物质对鳃的损害,病情缓解后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器官保护剂或中草药制剂(如应激宁、三黄克菌素等),加快机体的康复。
2) 中毒性鳃病 消毒剂、杀虫剂、除藻剂和化学性水质改良剂的过度施放而引起的鳃丝腐蚀或损伤,即为中毒性鳃病。此类鳃病主要症状为:鳃部大量分泌黏液,鳃色暗红或紫红,严重时鳃丝脆而易断。 治疗这类疾病绝对不能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消毒、杀虫或除藻,否则只会加重病情。应该选择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爽水解毒剂、水质保护解毒剂),配伍水质调节(洁水灵),改善水环境,同时内服药物(如应激宁)进行治疗。
5. 白鳃病 近年来,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以鳃丝发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主要危害吃食性的鱼类,如草鱼、鲫鱼等,呈散在性的流行。当水质恶化时,容易发生此病。一般情况下,该病不会引起鱼类死亡,但会引起鱼类长期暗浮头或食欲减退。该病是因细菌、病毒或水体中的一些理化因子等因素导致造血器官、微循环系统缺血而引起。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必须先查明病因或病原,再对症用药。如为水体中理化因子引起,应先改良水质,后投喂添加有保健药物(克菌素、三黄克菌素)的饲料;如为微生物引起,则应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投喂添加有抗菌(达克菌)或抗病毒药物(板蓝息毒敏)的饲料。 综上所述,鱼类的鳃病种类很多,不同病原或病因引起的鳃病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防治鳃病也必须根据不同的症状对鳃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力求做到对症用药,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鳃病,都采用所谓的“万金油”疗法:先杀虫,后杀菌。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