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8 17: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3.限制发酵豆粕工艺成熟的原因是发酵过程控制的缺失
按照工业发酵技术的基本观点,离开过程控制,发酵工艺就不可能进行,也就谈不上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成熟的发酵技术特点就是严格的过程控制。而过程控制的实现,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选取和有效监测。这些被选定和监测的参数,表现的是微生物群体代谢所体现出的宏观变化。一般性地被称作发酵生理参数,以有别于生化参数等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的代谢指标。
对于生理参数的选取和大量测定,是实现过程控制的前提。一般常见的生理参数为:pH值,生物量(用菌浓,湿菌体含量,干菌体含量,涂布菌落,细胞量,OD值等来表示。),糖含量,氨基氮含量,可溶性磷含量,目标产物含量,溶氧,尾气中氧,二氧化碳含量,发酵过程热量的产生速率(一般通过降温水流量标示),等等。其中,最常用的为pH值,生物量,糖,氮,磷含量和目标产物含量。真正的数据分析,以实现过程控制,就是以来对这几个参数的分析与综合进行的。
但是,虽然各种检测手段,如,HPLC,GC,电泳,分管光度法,甚至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监测技术频繁应用于豆粕发酵,但豆粕发酵的过程控制还是接近于没有。原因是这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只不过是在发酵结束后的成品监测中被应用,以证明发酵的效果和必要性的。而并不方便应用在过程监测中。
发酵豆粕,甚至整个固体发酵工艺,相对于液体深层发酵,在发酵过程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差异:
1, 没有成熟选定的,行业内技术人员统一认可的生理参数,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生理参数及检测和监测方法。
2, 因为没有生理参数,也就没有对生理参数曲线分析水平的过程控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工艺过程的可重复性。
3, 行业中缺乏对生理参数分析,以实现工艺过程稳定的习惯和意识。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发酵豆粕工艺基本脱胎自食品发酵的固体发酵工艺,而食品固体发酵技术,过程控制和经典发酵不同,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生理参数的。但食品发酵工艺经历了数百年经验积累,由于成本压力,发酵豆粕技术只继承了食品工艺的大致过程,而没法真正延续食品发酵的控制模式,这就使得豆粕发酵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先天不足。其次,固体发酵工艺相对液体发酵工艺,所面对的物料理化性质不同。在液体发酵中,所有生理参数是在水溶液里测定的,但在固体发酵中,所面对的物料是固体的。这就为生理参数的选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液体发酵中的剧烈搅拌,已经使得任何一点取样都具有整体意义,而对于固体物料,每一点仅仅代表了当前点的状况。这就使得单点监测值没有代表意义。
没有参数的发酵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稳定的。必须克服或部分克服以上困难,提供可靠的生理参数数据,实现发酵豆粕工艺的稳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