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6-11 1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子的利用研究
花椒籽是花椒果皮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其理论产量是花椒果皮的120%,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充分利用,在产地大量的花椒籽被当作燃料或肥料,甚至被当作废物丢弃。我国的花椒籽产量达60多万吨,合理开发和利用花椒籽已迫在眉睫。
3.1花椒种子的主要成分
花椒籽含油量达25%~30%,出油率22%~25%,花椒籽可供食用和工业用。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花椒籽的化学组成及其油脂的脂肪酸成分作了详细的研究,并界定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但关于花椒籽的深加工的研究报道很少,可能的原因是国外花椒种植较少,传统工艺提取的花椒籽油炼耗大、油品质差,而采用较先进设备如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等成本则太高。
国外进行的研究包括,韩国学者Choi S H等研究了花椒种子油的理化特性[42],Yoon H K等分析了中国花椒种子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成分[43],美国学者Ahmad F等报道了花椒种子油中含有棕榈酸[44],Venkatachalam S R等也研究了花椒种子油的成分[45]。
从文献上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据李孟楼教授分析,花椒籽含有27?1%的油脂、18?7%的粗蛋白、30?23%的粗纤维(外壳)、8%~12%的蜡质[46](外壳中),和10%左右的水分、灰分及挥发物等[47]。以上各组分含量常因花椒的品种、生长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别。
花椒籽油中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即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17?37%~24?13%)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LA,25?27%~32?64%)及25?27%~31?37%的油酸,这3种主要脂肪酸总量可达57?55%~87?91%[46];含有9?91%~22?02%的棕榈酸(软脂酸),以及少量的棕榈油酸和硬脂酸(4%~10%)。李孟楼教授等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认为还含有0?23%~0?37%的十七碳烯酸,但不含花生四烯酸;在对酸败、碱炼、脱色、脱蜡等处理的花椒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后认为,花椒籽油的酸败主要是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氧化所致,碱炼、脱蜡、脱色处理对其脂肪酸组分的比率影响不大。
花椒籽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磷脂、矿物质及维生素E等成分,其脱脂的花椒种仁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达63?41%),其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成分齐全;人体必需氨基酸(EAA)与大豆相比,除赖氨酸较低(1?85mg/100g,大豆2?75mg/100g)外,其余的含量均高于大豆,是一种较完全的蛋白质资源,可作为鸡、猪等的饲料使用。李孟楼教授等对精制后的花椒油行进分析表明,花椒籽油中含有钠、钙、钾、镁、铁、锶、锰等13种矿质元素,其中,Na、Ca、K、Mg含量很高,Fe、Zn、Sr、Mn较丰富,重金属元素铅(Pb)、镉(Cd)的含量远低于食用卫生标准[47]。
3.2花椒籽食用油的利用研究
利用花椒籽生产食用植物油是我国需要解决的花椒产业中的问题之一,但由于花椒籽粗油酸值高、蜡质多、色泽深等,难于精炼、炼耗大,很难形成工业化生产。
种子质量的不同花椒籽油酸值的变动范围很大(1?5~70mgKOH/100g)[46]。造成花椒籽油酸值高的主要原因包括:(1)花椒果实未成熟即采收,致使脂肪酸还未能在酶作用下与甘油完全合成脂肪;(2)采摘后的果实在阳光下曝晒,致使部分脂肪在高温或解脂酶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了游离脂肪酸(FFA)[47]。所以,花椒籽的质量(成熟度、水分含量、贮藏条件等)是影响花椒籽油酸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花椒籽外壳中除含有油脂和较多的FFA外,蜡质含量很高,而花椒种仁中则基本不含蜡质;花椒籽油中的蜡质和色泽的主要源于其种子的外壳,但采用热榨取油时因蛋白质分解形成的褐色物质也能增加花椒油的色泽[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