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benniusiliao
打消一下楼主积极性:
您老人家对水生动物营养基本上还在菜鸟前期水平
1、北京友谊恒远主销鲤鱼为主的池塘料;
2、您的包埋技术说在胃里PH达到3.5吸收就没问题,而鲤科鱼类(你能见到的淡水养殖鱼类至少80%以上都属于鲤科鱼类)的消化道里根本就没有胃,PH达到3.5有点一厢情愿;
3、鲤科鱼类饲料中不加游离氨基酸的根本问题不是不能吸收的问题,而是不能同步吸收的问题。由此推断:
A:如果投饲率低且对氨基酸不作处理的话,饲料中加不加氨基酸效果基本一致;
B:对氨基酸进行合理的包埋处理,使得饲料在体内分解的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同步是可以被吸收利用的;
c:实际生产中,在养殖高峰期,日投饲频率提高,对已经添加游离氨基酸饲料的利用效率会增加。这一点是本人个人经验,没有做具体实验。本人负责的公司鱼料以前一直添加赖氨酸,观察似乎发现上半年采食量低、投饲频率为一日两餐,加氨基酸的和不加氨基酸的生长并不明显有优势,但是从7月-9月的摄氏高峰期日投饲频率做到5-7次后好像添加氨基酸的效果要好点——也许就是心理因素,反正没做实验。但我坚信,不做处理的氨基酸添加组饲料在投饲频率太低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浪费,我曾建议原公司领导不要添加这个玩意,节约成本,结果领导不敢决定就问“博士”,博士要我担保出了质量问题由我负责(因为这个配方据说是他从别的朋友那里抄来的),我说我有病就担保,公司赚不赚钱关我屁事。这样的集团公司居然还敢自吹中国十大名牌,靠。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