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病发生的原因
一、鱼病发生的外界因素
(一)水温
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其体温是随着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的,如果水温突然剧变,鱼体难以适应,就会产生疾病甚至死亡。如在鱼苗运输 过程中和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相差不超过2℃,鱼种相差不超过5℃,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的大量死亡。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遇到寒潮,造成水温突变或长时间低温,对鱼的生长也不利,有的还会造成幼鱼 死亡。长时期高温对鱼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水温突然升到30℃以上, 会造成很多鱼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和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减弱。草鱼、青鱼酌肠 炎病,水温在20℃以下时,一般不会发病,若平均水温达到25℃左右,则可以 引起这种病的流行。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鱼品种中,鲮鱼所需要的水温不能低于 8℃,否则就会死亡。草鱼、鲢鱼越冬期间的水温需在 1℃以上,当低于 0.5℃以 下,就会大量死亡。埃及胡子鲇的耐寒临界温度为7℃。罗非鱼的最低临界温度 为7-10℃,若罗非鱼长期生活在13℃左右的水里,则会因皮肤冻伤而产生水霉 病,造成陆续死亡。另外,水温高,有机物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旺盛,会消 耗大量溶氧,特别在夏季天气闷热,气压降低,鱼的密度较大时,常会因溶氧不 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二)酸碱度
我国饲养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对池水酸碱度(pH值)虽有较大的适 应范围,但适宜的pH值为7-8.5。若池水处于6-6.5之间,家鱼生长不良、体 质变差,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若长期生活在pH值低于5的酸性水质 中或pH值高于9.5的碱性水体中,则会引起家鱼死亡。当pH值低于4.2或高于 10.4时,青、草、鲢、鳙在水中只能存活极短时间就会大量死亡。
(三)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生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溶氧较为缺 乏的水中,鱼的生长减慢,对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鱼的体质变差。溶氧量低到每 升水接近1毫克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溶氧量降至每升水0.2-0.6毫克,鱼就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反之,溶氧量过多过饱和,又可能引起幼鱼患
气泡病。
(四)水中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
影响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的主要因素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以及 气候的变化。如鱼池长期不清整,以至鱼类的残饵等有机物堆积过多,在微生物 的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氧,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 气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集聚到一定数量后,影响到水质,不但不利于鱼的生长, 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危害鱼类。有些藻类,如微囊藻繁殖过盛时,在夜 间消耗氧气使水中溶氧降低,洞时这些藻类死后,能分解产生毒素导致鱼类生病。 有些地方,鱼池的土壤中铅、汞等重金属盐类含量较高,当鱼苗鱼种长期生活在 这种环境中,容易引起弯体病。有些地方所用水源受到污染,或者工厂废水直接 排入江河、水库、湖泊之中,给水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废水中的各种有 毒物质,导致鱼肉变味,鱼类生病甚至死亡,并破坏了鱼类饵料的基础,接威胁 到渔业生产。
(五)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密养和混养是养鱼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放养过密,必然造成溶氧 和饵料不足,引起鱼的生长快慢不一,大小悬殊,瘦弱的鱼因争食力弱而更加瘦 弱,可见放养密度是与疾病发生有很大关系的。同样,混养搭配比例不当,如底 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必然导致某些鱼类 饵料过剩,造成浪费;而另一些鱼类饵料不足,以致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为 鱼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六)饲养管理不当
投喂霉烂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或豆饼、糠麸、腐烂的水草、死臭的螺蛳、带 有寄生虫或病菌以及没有营养价值的饵料,都可能导致疾病或流行病的发生。在 人工投饵中,在鱼类的生长旺季不按照鱼的需要量随时调整投饵量,鱼类的正常 生理机能活动的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饵料时有时无,造成时饱时饥或摄食 不均,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在高温季节,如不保持水质清新,鱼吃剩下的残饵 草渣不及时捞除等,也易使鱼生病。在以施肥为主的养殖方式中,施肥的种类、 数量、时间和处理方法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 肥,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氧等易使水质恶化。在池塘养殖中用大草发酵沤 肥,如用量或处理不当也易恶化水质,诱发鱼病。鱼种在越冬期间,若整个冬季 不投饵,鱼体内部积累物质消耗过度,到了春季,鱼体极度瘦弱、贫血,容易发 病,严重则引起死亡。
(七)机械性损伤
拉网捕捞、转池、转箱以及运输时操作不当等,容易感染水中的细菌和水霉, 引起发病。
(八)生物因素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使鱼致病 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 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其中病毒、细菌、粘细菌、藻类等都属于 植物性的病原体,在习惯上称它们为微生物,由这类微生物引起的鱼病,称为传 染性鱼病。而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都是动物性病原体、简称为寄生虫, 由它们所引起的鱼病,被称为侵袭性鱼病或寄生性鱼病。
另外,水鸟、水鼠、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水网藻、 水草等,有的直接吞食鱼类,有的传播病菌等直接或间接地危害鱼类,也是鱼类 的敌害和传播病菌的媒介。
二、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鱼类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致病菌的侵袭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一定条件 下,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作用,是不能使鱼生病的,还要看鱼 体对外界因素或某种病原体的敏感性如何,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性差,或 有其免疫性,鱼体就不会发病。相反,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那么病原体 就可能在机体内得以繁殖而使鱼发病。
同种或不同种的鱼,因受到性别、年龄、内分泌、营养状况、机体差异等影 响,其免疫力并不一致。例如,草鱼和青鱼患病时,同池的鲤鱼、鲢鳙鱼并不发 病;白头白嘴病一般发生在5厘米以下的草鱼身上,超过这一长度的草鱼基本上 不发生这种病;某种流行病的发生,在同一池塘中的同种类同年龄的鱼,有的患 病严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较轻而逐步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不会感染。
鱼体的鳞片、粘液层、皮肤、粘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防御和阻止病原 体入侵的功能,只有当病原体入侵,鱼体受到损伤或防御功能失调等内外因素适 应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时候,鱼体才会生病。
因此,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取决于病原体、鱼类机体对病原体 的敏感性和外界环境因素。在分析、诊断、防治鱼病时,不应孤立地考虑单一因 素,而要把外部因素和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等联系起来全面考虑,才能正确了解 鱼类生病的原因。
详细下载地址:
水产动物疾病学.pdf
(1.19 MB, 下载次数: 188)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